【位 置】相當于傳統腧穴陽池穴。《針負甲乙經》中載:在手腕上陷者中。【取 法】伸臂反掌。在腕手背橫紋上,當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取之(圖3-3)。【治法】取睪丸炎穴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直刺0.5~0.8寸,行捻轉手法,每5分鐘行針1次,留針30分鐘期間加用艾卷重灸15分鐘。急性期5次為1個療程,慢性病以10次為1個療程。輕癥取一側穴位,重癥可取兩側穴位。  【注釋】睪丸炎是由于細菌感染后而引起的睪丸或附睪的急、慢性炎癥。病人可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睪丸腫大、疼痛。急性期為灼熱樣痛、脹痛,并伴有發熱、惡寒等癥狀;慢性睪丸炎多數病人無明顯睪丸腫大,亦無自發性疼痛,但觸診時,可發現患側睪丸較對側為硬或輕度腫脹,以及有不同程度的觸痛。祖國醫學認為,睪丸炎屬于“偏墜”“疝氣”的范疇。多因濕熱下注,阻塞脈道所致。而陽池穴為三焦經之原穴,原穴是元氣所過和留止部位,亦是調理上、中、下三焦的重要腧穴之一,具有疏通經氣、清熱利濕、通利水道和扶正祛邪的作用,故對治療睪丸炎具有良好的療效。如《難經·六十五難》中云:“五臟六腑有病者,皆取其原也。”由此表明,原穴治療原經之患是從古代醫學家的實踐經驗而來。作者臨床驗證,陽池穴治療睪丸炎屢用屢見效,少者3~5次,多者8~12次,多數可以治愈。 【病 例】張某,男,19歲,大學生。因右側睪丸腫痛1周,于1985年8月24日就診。檢查:體溫36.4℃心率每分鐘84次,右側睪丸腫大如乒乓球狀,陰囊表面光滑,觸之睪丸有壓痛,附睪亦有觸痛。輸精管中下段亦有輕度壓痛,脈細數,舌質略紅,無苔。診斷為急性睪丸炎,遂取睪丸炎穴針刺,先行平補平瀉針法,再行瀉法,留針30分鐘,接著用艾灸15分鐘。針灸1次后,病人自訴睪丸腫痛好轉,治療3次后睪丸已消腫,治療6次后睪丸恢復正常,但睪丸處仍有輕度觸壓痛,繼續治療1次而愈。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 【位置】相當于傳統腧穴陰包穴。《針灸甲乙經》中載: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取法】正坐屈膝。在大腿內側,股骨內上髁上4寸,股內收肌與縫匠肌之間取之(圖3-4)。【治法】取仰臥位。陽痿穴常規消毒后,用3寸毫針迅速刺人2寸,行捻轉手法,平補平瀉,以針感傳至會陰處或生殖器處為佳。留針30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陽痿病人多伴有氣虛之證,故可配合艾灸關元穴10~15分鐘,療效更佳。 【注釋】 陽痿是指男性在進行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硬度不足以插人陰道,或勃起不能持續足夠的時間以維持正常性交的病癥。中醫認為,正常的房事須具備四至:即和至、肌至、筋至、氣至,四者缺一即可導致陽痿發生。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腎、肝、心、牌的功能失調有關。過去醫治陽痿常以補腎壯陽為法則來指導選穴用藥,結果非常不滿意。近年來作者大膽探索陽痿的病因病理,認為肝失疏泄是造成陽痿的主要原因,故一舉突破了傳統的補腎壯陽法,而創用補肝壯陽法(即調肝壯陽法)。在針刺治療中獨選陰包穴,該穴屬于肝經之穴,具有疏肝調血、通經化瘀的作用。而從病位歸經上看,陰莖又屬于足厥陰肝經,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用陰包穴治療陽痿確有良效。..............................................................................................................................................................................【病例】胡某,男,31歲,工人。1998年5月20日就診。主訴結婚6年,近4年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檢查:五官正常,面色萎黃,舌尖略紅,苔薄黃,脈弦細。診斷為陽痿,取左側陽痿穴針刺,行捻轉手法,以瀉為主,同時配合艾灸關元穴15分鐘。僅治療1次病人就有性欲,但不能勃起。治療4次后,陰莖已能勃起,但時間很短。治療6次后,陰莖已能隨意勃起,但硬度稍差,只能持續3~4分鐘。治療8次后,病人性生活已能持續15分鐘以上,臨床治愈。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