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張宗昌、孫傳芳、張作相、吳俊升、褚玉璞、韓麟春、湯玉麟、張學良等人擁護下,在北京懷仁堂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之職。 ![]() 老張一上臺就公布軍政府組織令,以潘復為國務總理,何豐林為軍事總長,張景惠為陸軍總長,此內閣又稱奉系內閣,成員不是選舉出來的,而是都由張作霖任命。 安國軍政府以“討赤”為主要目標,即“南赤蔣中正”與“北赤馮玉祥”,同時簡化軍事指揮系統,廢除各軍名稱,一律統稱安國軍。 安國軍組成后,先后在河南、山東和蘇北等戰場與北伐軍交戰,共分七個方面軍,由孫傳芳、張宗昌、張學良、韓麟春、張作相、吳俊升和褚玉璞擔任軍團長。 第一方面軍軍團長孫傳芳,轄:3個軍;即孫兼任軍長的第1軍,駐于濟寧,由第4師上官云相、第8師崔錦枝、第9師段承澤、第13師陸殿臣、第15混成旅王雅之、第18混成旅唐慶珊組成。 第2軍鄭彥俊部駐濟寧,由第7師梁鴻恩、第10師鄭俊彥、第14師劉士林、第15師李福荃、第6混成旅吳瓚周、第13混成旅王東善部組成。 第3軍李寶章駐兗州,由第2師李寶璋、第11師馬寶珩、第12師蘇榮桂、第29混成旅張學騫、第30混成旅徐松林,以及補充第1旅邵澤瀛,補充第4旅林山部組成。 第二方面軍軍團長張宗昌,其本人兼任第1軍軍長;駐濟南及周邊地區,該軍由第11師卞英杰,第13師顧震,第17師田公齊,第32師董鴻逵,第64師宮梅峰,第69師祝祥泰,第70師張學成,第71師杜廣乾,第72師郭敬臣,第74師陸裕光,暫編第1師齊玉珩,共11個師組成,為第二方面軍的主力。 第2軍張敬堯,轄3個支隊,由袁家驥、郭大勝、劉錫慶擔任支隊長。第3軍程國瑞,轄3個支隊,黃鳳岐、吳杰、何長保擔任長官。 第4軍方永昌,駐郯城與臨沂,轄3個支隊。第5軍王棟駐臨城與棗莊,轄2個支隊。 第7軍軍長許琨,駐臺兒莊,轄第5、第27、第47師,師長為張繼善、段麟祥和姚鈺,另有第7、第122、第143、第257旅,旅長為劉子彬、孫百萬、皮華清、褚敬坤。 第8軍軍長柴云升,轄第28、第29、第80師,師長分別為王振亞、賈錫坤、朱光琮(此為鎮嵩軍)。 第10軍軍長英奠卿,駐錦莊與沙溝,轄4個支隊。第11軍張宗輔,轄第114、第117、第160、第163旅,旅長為楊樹藩、傅金聲、史祝華、劉金山。 第12軍寇英杰,轄第5、第9師。第13軍劉志陸,駐鄆城,轄第61師謝文炳、第63師陳修爵。 第15軍陳文釗,轄2個支隊。第23軍楊清臣,轄第3師、第5師、第6師,師長為門龐九、范寧玉、王一峰;另有2個旅,旅長為張心一、關德銘。 第30軍毛思義部駐夏鎮、微山湖,轄第17、第18師,由劉福、毛思義二人擔任師長。 第31軍武衍周,駐棗莊,由第31、第33師組成,師長為武衍周和史青山。 挺進軍總指揮王振,轄第2、第12、第66、第76、第78、第79師,由賈濟州、劉老九、郭載明、李萬如、孫猛、李文彥任師長。 挺進軍軍長梅發魁,轄10個步兵旅、3個山東保安旅、衛隊、炮兵、兵站守備旅各1個。 第2軍團直屬部隊:王友和的第13混成旅,義威軍1旅1團、工兵集團、騎兵集團、鐵甲隊、航空隊。 第三方面軍軍團長張學良,轄:第8軍萬福麟部,由步兵第17師馬占山、步兵第11師李振堂、步兵第25師安錫嘏、騎兵第17師蘇錫林、衛隊騎兵旅王以哲、炮兵旅王永清組成。 ![]() 第9軍高軍長維岳,轄步兵第16師郭希鵬、步兵第22師竇聯芳、步兵第44旅韓云鵬、騎兵第1旅董懷青。 第10軍軍長王樹常,轄步兵第11師劉輔廷、步兵第21師李萬福、步兵第28師郜汝廉、騎兵第6旅張樹森。 第15軍軍長汲金純,轄步兵第15師汲金純,步兵第14旅楊復生、步兵第36旅白文琳以及騎兵第2旅。 第20軍軍長于學忠,轄步兵第25師馬廷福、步兵第26師楊殿云和一炮兵旅。 另有炮兵集團司令鄒作華,轄炮兵第1旅金鏡清、炮兵第2旅馮秉權、重炮兵第3旅王致中。 第3、4方面軍聯合軍團,交通旅蔣斌、衛隊旅劉多荃、工兵集團柏桂林、輜重兵團牛元峰。東北鐵甲車隊。 第四方面軍軍團長韓麟春,轄:第16軍胡毓坤,由步兵第14師陳在新,劉金聲旅、廖恩邦旅組成。 第17軍軍長榮臻,轄步兵第19師應振復、步兵第21師尹占有、步兵第27師丁喜春。 ![]() 第29軍軍長戢翼翹,轄步兵第13師富占魁、步兵第15師黃師岳、步兵第23師何柱國。 第四軍團直轄:第1混成旅王子佑,騎兵第7、第21、第24旅。 第五方面軍軍團長張作相,轄:第11軍富雙英、第12軍湯玉麟、第20軍于芷山、第31軍鄭澤生。 這四個軍由步兵第15師王樹林,步兵第16師李振聲,步兵第18師孫德全,步兵第29師孫旭昌、騎兵第1師史文會,騎兵第2師,騎兵第13師張九卿組成。 另有步兵第1旅吉興,步兵第10旅張作舟,步兵第19旅張英彬,步兵第26旅李桂林、騎兵第8旅梁開甲,騎兵第9旅陳玉昆,騎兵第10旅常堯臣,騎兵旅楊遇春等部隊。炮兵第3、第4、第10、第12團與警備旅延齡以及吉林護路隊張煥相等部隊。 第六方面軍軍團長吳俊升,轄:留守后衛軍齊思明、步兵第1師吳希賢、步兵第18師吳泰來、步兵第15旅梁中甲、步兵第18旅丁超,步兵第30旅齊占九以及騎兵第12旅程志遠。 第七方面軍軍團長褚玉璞,轄:第6軍徐源泉部,新編師趙金熙,步兵第23、第33、第55、第63、第83旅,旅長:為金廣印、秦毅、丁來源、倪占魁、王殿臣;以及新編旅岳景盛、騎兵第5旅李福和、衛隊混成旅陳永田。 ![]() 第14軍軍長孫殿英,轄由本人兼任師長的第35師,另步兵五個旅,旅長分別為胡惠風、李金源、李勛、鄭九如、劉鴻勛。 第18軍軍長袁振清,轄第25師袁振清,第115旅王范奎、第135旅王琦以及直隸第1旅馬龍章。 第七軍團直轄:直隸第1師謝玉田、直隸第2師于世銘,直隸暫編第1師曾景玉,第3師張遜廷,第57旅褚玉璋,衛隊第1旅劉世安、第2旅何其昌,直隸混成旅劉振邦,直隸第6旅張冠五,直隸補充旅趙嬴以及直隸裝甲車司令孫裳洲。 以上第1軍團為孫傳芳五省聯軍殘部,第2軍團與第7軍團為直魯聯軍主力,第3軍團、第4軍團全部,及第5軍團第11軍,為安國軍在河南作戰主力,其他第5、第6軍團為其留守東北之部隊。 張作霖組建安國軍時曾約吳佩孚參加,但被吳拒絕,當時吳的部隊在國民革命軍、奉軍、馮玉祥軍、張宗昌軍四方進攻下,已現崩潰。 吳佩孚遠走四川,其部下靳云鶚以直系為主,加上河南地方武裝,組成河南保安軍,共編成十六個軍,總司令為靳云鵬,副總司令為田維勤、魏益三和米振標,前敵總指揮是高汝桐。 其編制為:第1軍王為蔚,副秦德純;第2軍高汝桐,副劉培緒;第3軍陳文釗,副閻日仁;第4軍閻治安,副安俊才;第5軍于學忠。 ![]() 第6軍王維城,副徐壽椿;第7軍田維勤,副張萬信;第8軍魏益三;第9軍龐炳勛;第10軍梁壽,副馬吉第。 第11軍任應歧,副吳俊卿;第12軍張治公,副梅發魁;第13軍柴云升,副王振;第14軍陳德麟,副林振亞;第15軍賀國光;第16軍朱振標,副張繼武。 河南保衛軍在北伐軍進入河南與馮奉軍混戰時,各部自找出路,分別投入直魯聯軍、奉軍、馮玉祥軍、國民革命軍,因此可以在其他部隊中也找到他們的編制。 此時的閻錫山和馮玉祥已經改旗易幟,因此不算算在北洋軍系統內。 之后,張作霖通電退兵停戰,于1928年6月4日乘車返沈陽之際,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炸傷,翌日不治身亡。 張學良率奉軍退守東北,拒直魯聯軍撤入,而五省聯軍、直魯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潰或收編。 北洋時代正式完結。 |
|
來自: 語濹 > 《北洋政府、軍閥時期(191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