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欲望,很多人避之不及。 我們習慣用“無欲則剛”的道理,來告誡自己。 可是《道德經》中還有一句話,說“過剛易折”。 任何道理,走到了極端,那就是用錯了,應該把握一個尺度。 一個人對欲望的不同處理方式,體現了不同的人生層次。 01 庸者,無欲。 把所有的欲望都舍去,這就什么都不怕了。這樣的理解,太偏激了。 《舌華錄》中,寫了一個叫王維寧的才子。 他出生在一個富貴家庭,詩詞歌賦都有學習,還喜歡喝酒。 平時,他結交朋友,請朋友吃飯喝酒,也不要任何回報。一天可以接待幾席的人。 對于錢財,他是不屑一顧的,反正都是身外之物,用完了就算了。 很快,他的家庭陷入窮困。有親戚勸說他,要摳住錢財。他回答:“丈夫在世當用財,豈為財用?” 后來他生活窮困潦倒,有人就建議他賣字畫為生。他說:“我讀書,是為了糊口嗎?” 有一天,他買不起酒肉,無法忍受,走到江邊,看到落日,就瘋瘋癲癲地往前走,跳進了河里。 一點欲望都沒有的人,表面看,生活簡單,內心沒有任何波瀾,有“心靜如水”的境界。其實他是不懂得生活,處于一種放任的狀態。
當一個人舍去所有欲望的時候,其本身也是走到了極端,是一種盲從的世界觀。 不要愛,不要工作,工作之后不要任何報酬,被人算計了,連回擊的想法都沒有,看到金子也懶得撿,見到美人也沒有動心......另一邊,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這就把無欲和生活,形成了對立面。 丟了錢財的欲望,那么一個人的生活會困頓。一家人都餓得不行。 丟了工作的欲望,就無法跟著社會一起進步,人的價值無法體現。 丟了美色的欲望,人就不會成家了,夫妻,戀人的美好,也一起弄丟了。 丟了學習的欲望,人不會進步,只是渾渾噩噩過日子,完全失去了方向。 沒有欲望的人,對什么都沒有興趣,如行尸走肉活著,這是很可怕的,更是可憐的。 02 智者,寡欲。 真正聰明的人,不是沒有欲望,而是對欲望能掌控。 在明朝,有一個叫范理的人,做了江陵縣令。 有一次,內閣首輔楊溥的兒子,從老家去京城。 一路上,楊溥的兒子受到了地方官的熱情招待。畢竟,大家都明白,這是一次巴結高人的機會。 楊溥問兒子:“你一路走來,哪一個縣令最好呢?” 兒子說:“江陵的縣令最不好,待客非常簡陋?!?/p> 楊溥聽了,點贊范理的為人,并且積極提拔其做了德安府知府。過了一陣子,又提拔其做了貴州左布政使。 很多人都勸說范理,應該專門去京城,感恩貴人。 范理說:“宰相要用人,治理天下,這是公事,為什么要去道謝呢?我也是執行命令而已。” 過了幾年,楊溥過世,范理到墳頭祭拜,感謝他“知人善任”。 后來,范理因為工作業績出眾,進一步提拔。 很明顯,范理是有欲望的,希望官位進一步提高。但是他不巴結高人,而是一步一步夯實工作。就是有高人引路,也不去巴結,而是堅持用工作業績來回報。 在感情和規則上,他選擇了規則,也體現了職業道德。
欲望是本能,控制欲望是能力。這也是我們常常說的“自律”。 當一個人懂得降低欲望的時候,那么他的人生,進退自如,進退有序。 想要干嘛,不是走捷徑,而是走既定的路線,從而不會有禍害。 03 愚者,貪欲。
因為貪圖甜蜜的味道,螞蟻跳進了蜂蜜里,從而腿腳都被黏住,丟了命。 老鼠因為貪圖籠子里的肉,因此被籠子困住,也丟了命。 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因此到處找仙藥,問神仙,活了四十多歲就沒了。 貪欲就像一個陷阱,是自己挖的,又是自己跳下去的;是別人挖的,你是知道的,但是你還是忍不住跳下去。 但凡貪婪的人,結果都是不太好的,他得到或者失去,都是痛苦的。 得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不滿足,因此繼續去取得,或者什么都舍不得用,那就相當于沒有得到。因為他失去了“物盡其用”的快樂。 得不到的東西,總是在想,因此產生了很多的內耗,精神上是受不了的。若一輩子都得不到,那就害苦了自己,每一天都痛苦,白過了。 幸福就在當下,貪婪的人根本看不到。 04 真正幸福的人,會享受賺錢和花錢兩種幸福。 保持適度的欲望,讓自己對世界有興趣,積極獲取想要的生活物質,去喜歡一個愛人,去珍惜一份勞動成果。 如果努力多年,也得不到,那就算了,學會放手?;仡^可以享受努力這個過程的快樂。 如果已經得到夠多了,那就學會施舍,把快樂分給他人,欲望就減下來,能夠從容過日子。 人這一生,欲望適度,愛有溫度,得失適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