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吃飯,她突然問我:“為啥那些情商高的人,看著也沒多拼命,但事業家庭都能兼顧,精力還特充沛?”這個問題我也琢磨過很久,后來發現他們其實偷偷掌握了一套“精力防漏”法則——不是單純壓縮睡眠時間,而是把力氣花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說個真事兒,我前公司有個總監特別厲害。有次項目出問題,客戶凌晨三點發郵件罵人,換別人早就慌到失眠了。結果他第二天照常來公司,先給團隊點了咖啡,然后拿出三套備選方案。后來我問他怎么做到的,他說秘訣居然是每天在手機備忘錄里記“情緒雷區”。比如發現每次接到緊急任務就胃疼,后來干脆把突發工作都集中到下午處理——原來人真的可以通過觀察自己,把焦慮轉化成行動燃料。 很多人以為時間管理就是列清單,但高手都在玩“精力分配游戲”。認識個創業的朋友,他有個特別狠的習慣:每周末給下周要做的事標兩種顏色。紅色是必須親自做的20%(比如談融資、產品核心設計),綠色是能交給別人或簡化的80%(比如做PPT、統計報表)。用他的話說:“盯著電腦改字體顏色兩小時,可能不如花二十分鐘和設計師喝咖啡聊創意值錢”。這招其實就是把二八法則用活了,但比那些復雜的時間管理App實在多了。 說到休息,可別被“躺平”這個詞騙了。有陣子我沉迷刷短視頻放松,結果越刷越累。后來看《深度工作》才明白,真正有效的休息得讓大腦換擋。現在我會在寫方案寫懵的時候,跑去陽臺修剪綠蘿,或者對著空氣打五分鐘太極。別說,這種看起來有點傻的動作,反而比躺著更能讓腦子重啟。有研究說這種主動切換狀態的人,長期精力比純躺尸的高出快一半,親測有效。 還有個容易被忽視的狠招:學會“戰略性認慫”。以前總不好意思拒絕同事的幫忙請求,結果自己的事老熬夜趕工。后來學了個話術模板,遇到不想接的活就說:“這事兒我特想幫你,不過這周在死磕年終匯報,要不你先找小李聊聊?他上個月剛處理過類似情況。”既不得罪人,又守住自己的精力賬戶。現在微信里置頂了五個常用表情包,專門用來對付那些總愛甩鍋的人——當然,這招慎用。 最近發現個有趣現象:那些真正高效的人,書桌上反而特別“無聊”。朋友的導師是業內大牛,辦公桌上就三樣東西:保溫杯、紙質臺歷、老式計時器。他說這叫“環境降噪”,把選擇困難扼殺在搖籃里。比如用臺歷代替手機日程,避免刷著刷著就跑去淘寶;計時器一擰就開始專注,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番茄鐘App管用多了。果然,少做決定就是在省精力。 說到底,高情商的精力管理就像打理花園。你得知道哪塊地適合種玫瑰(核心事項),哪塊該鋪石子路(可放棄的事),遇到雜草(消耗型人際關系)要果斷拔掉。有個堅持五年晨跑的前輩說得好:“時間這玩意兒,你越追它跑得越快,不如把自己活成磁鐵,讓重要的事自然吸過來。”現在每次熬夜加班前,我都會想想這句話——有些拼命,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想清楚到底要吸引什么。 |
|
來自: 新用戶5430259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