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櫝(1914—2001)作為“當代篆書的雄渾派代表”,其藝術實踐以周秦金石為根基,將西北地域文化的蒼茫氣象與篆書的典雅基因深度融合,構建起“鐵骨銅筋”的獨特美學范式。他的篆書以“雄沉、蒼勁、樸茂”為核心意象,既得金文的磅礴氣象,又融入北碑的方雄筆意,被日本《知遠》書道雜志譽為“當代篆書第一”。 ![]() 劉自櫝的篆書用筆以“金石氣”為魂,通過對青銅器鑄造工藝的意象化轉化,創造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線條語言,逆鋒切入時略露鋒芒,模擬青銅器澆鑄時留下的范線痕跡。如《金文四屏》中“王”字起筆,方折如鼎足鑄模,與《毛公鼎》銘文的莊重感一脈相承;中鋒行筆時融入小幅震顫,如《臨墻盤銘文軸》中“德”字長橫,中段澀行似銅液冷卻時的凝固肌理,既有《墻盤》的雍容,又添蒼茫之氣;垂露收筆常作“截鐵式”頓筆,如《臨石鼓文軸》中“馬”字豎畫,末端如青銅鼎足斷裂后的截面,剛硬中見殘破之美。 ![]() 這種筆法體系將篆書從“毛筆書寫”提升至“青銅鑄造”的質感維度,形成“鐵線銀鉤”的獨特張力。 劉自櫝的結體以“三秦篆書”為標識,通過對金文結構的夸張變形,構建出“上覆下承、左低右高”的動態平衡:打破對稱法則,將次要偏旁大幅移位以制造險峻之勢。如“寶”字將“宀”部夸張放大,覆蓋下部“貝”“玉”,形成“天覆”之象;“壽”字將“口”部左傾,與上部垂筆形成險峻對比;對繁復金文構件進行合理簡化,如“車”字省略車輪輻條,僅以三圈概括,既保留象形特征,又增強現代構成感;拉長主筆強化縱向張力,如“鼎”字壓縮橫向筆畫,突出中豎如鼎耳高聳,《虢季子白盤》的清朗與《散氏盤》的跌宕在此交融。 ![]() 這種結體理念使每個字既符合古文字學規范,又具備“如鼎彝陳列廟堂”的莊重感,被啟功贊為“字里行間見周秦氣象”。 劉自櫝的章法布局打破傳統篆書的整齊劃一,創造性地將青銅器銘文的原生狀態轉化為現代書法語言:通過字組的大小懸殊與行距的欹側變化,模擬青銅器主紋與地紋的層次關系。如《自作詩篆書四條屏》中,“云雷”二字緊密如鼎腹紋飾,“山川”二字疏朗似鼎足留白,通篇如商周彝器的立體展開;運用濃墨、淡墨、枯墨的交替,再現青銅器在不同光線下的氧化效果。其晚年作品《臨大盂鼎銘文軸》中,濃墨如鼎腹綠銹,枯筆似銘文邊緣薄銹,墨色交響中構筑起貫通古今的金石世界;借鑒摩崖石刻的自然風化感,如《臨天發神讖碑軸》中,字距忽大忽小,行距時正時斜,似風雨剝蝕后的殘碑斷碣,在破碎中見完整。 ![]() 這種章法創新使篆書從“平面書寫”升華為“時空敘事”,被日本書道家金澤子卿譽為“學古創新風氣披,天真流露最清奇”。 ![]() 沈鵬曾評價其作品“見剛又見柔,古意兼今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劉自櫝在篆書史上的獨特地位——他不是簡單的復古者,而是以現代書家的視野重新激活周秦文明基因的拓荒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