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菌群-腸-腦軸”研究的深入,中醫藥通過調節腦腸菌軸治療FD的優勢逐漸顯現,成為該病治療的新方向。
今天,我們就從“菌群-腸-腦軸”的構成與調控機制出發,系統地闡述中醫藥怎樣通過多靶點、多途徑來調節腦腸菌軸,改善FD癥狀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機制與“菌群-腸-腦軸”的核心地位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發病機制,涉及到胃腸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腦腸軸功能紊亂、腸道菌群失調等多個方面。
腦腸軸作為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腸道神經系統跟腸道菌群之間的雙向調控網絡,是FD發病的核心環節。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等多重途徑,腦腸軸協調著胃腸道的功能與情緒狀態,從而維持著胃腸的穩態。
腸道菌群作為腦腸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其代謝產物影響著神經遞質的釋放和免疫反應,同時參與胃腸動力和黏膜屏障的調控。如果腸道菌群失衡,就會加劇FD的癥狀和病理進展。
“菌群-腸-腦軸”的調控途徑及其在FD中的作用
1、迷走神經途徑:作為腦與腸之間的“高速公路”,迷走神經傳遞腸道信息至中樞,同時反饋調節胃腸運動和免疫反應。迷走神經功能異常,可導致胃腸動力減弱和腸道通透性增加。
2、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應激激活HPA軸,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影響胃腸道血流和黏膜完整性,誘發或加重內臟高敏感。
3、免疫系統:腸黏膜免疫屏障依賴IgA和腸道淋巴組織,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防止病原體侵襲。免疫失衡導致炎癥介質釋放,破壞胃腸功能。
4、內分泌系統:腦腸肽如促生長素、胃動素、膽囊收縮素等調節胃腸平滑肌收縮及胃酸分泌,維持胃腸動力。
腸道菌群通過產生短鏈脂肪酸等代謝物,調節神經遞質釋放,促進胃腸的蠕動,減輕炎癥反應,維持腸黏膜的屏障功能。FD患者常見菌群失調,而菌群的異常,反過來又會加劇胃腸動力障礙和內臟的高敏感。
中醫藥調節“菌群-腸-腦軸”治療FD的機制
中醫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強調整體調節,依托辨證論治,通過復方湯劑對“菌群-腸-腦軸”進行多靶點調控,發揮顯著療效。
1、調節腦腸肽及胃腸動力 中醫藥可調節腦腸肽水平,促進胃腸動力恢復。促生長素、胃動素和膽囊收縮素等激素促進胃腸平滑肌收縮,改善胃排空。研究顯示,調中健脾湯等方劑能顯著提升FD患者血清中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增強胃腸動力,恢復腸道菌群平衡。
同時,中藥對胃腸道平滑肌和Cajal間質細胞(ICCs)有直接作用,ICCs作為胃腸道節律起搏細胞,其功能恢復有助于胃腸運動節律的正常化。
2、調節腦腸軸功能,緩解應激反應 HPA軸功能亢進,是FD發病的重要機制之一。逍遙散等中藥,通過抑制HPA軸過度興奮,調節相關激素的表達,以此緩解因應激而導致的胃腸動力不足和胃黏膜缺血,進而改善胃腸功能的紊亂狀況。
除此以外,中醫所秉持的整體觀念,注重調節情志,舒緩精神壓力,從而間接促進腦腸軸功能的恢復。
3、降低內臟高敏感性 內臟高敏感,是FD癥狀加重的關鍵因素。中藥通過調節化學感受器如TRPV1的表達,降低神經肽P物質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的釋放,以此來減輕胃腸道對刺激的敏感性。香砂六君子湯等方劑,在動物模型中展現出顯著的內臟敏感性改善效果。
4、調節腸道菌群,恢復微生態平衡 中醫藥通過促進有益菌的生長,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調整腸道菌群的結構,改善腸道的微生態環境。
麩炒枳實等中藥制劑,能有效地調節FD動物模型的腸道菌群,提升菌群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山楂及其焦香氣味對腦部消化相關區域電位有刺激作用,同時改善胃腸道平滑肌慢波,促進菌群平衡。
腸道菌群代謝產物如丁酸鹽,通過調節免疫反應和神經遞質釋放,進一步促進腦腸軸功能的正常化。
總結及未來展望
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為一種復雜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其發病機制涉及到“菌群-腸-腦軸”的多重紊亂狀況。中醫藥通過調節腦腸肽、胃腸動力、腦腸軸功能、內臟敏感性及腸道菌群,形成多靶點協同作用,展現出獨特的治療優勢。
未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研究“菌群-腸-腦軸”跟中醫藥之間的關系,將為FD的精準治療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指導,從而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 免責聲明:歡迎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交流學習。本號旨在科普前沿生命科學資訊,不構成具體治療方案及建議,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侵刪,謝謝!
參考文獻: 1、Carabotti M, Scirocco A, Maselli MA, et al. The gut-brain axis: interactions between enteric microbiota, central and enteric nervous systems. Ann Gastroenterol. 2015;28(2):203-209. 2、Dalile B, Van Oudenhove L, Vervliet B, et al. The role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microbiota-gut-brain communication.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6(8):461-478. 3、Yang LY. Effect of Tiaozhong Jianpi decoction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Harbin Med J. 2022;42(1):120-122. 4、Wang Y, Lv M, Wang T, et al.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charred hawthorn on digestion through modulating 'brain-gut' axis and gut flora. J Ethnopharmacol. 2019;245:112166. 5、Guirro M, Costa A, Gual-Grau A, et al. Multi-omics approach to elucidate the gut microbiota activity: Metaproteomics and metagenomics connection. Electrophoresis. 2018;39(13):1692-1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