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在方證對應的基礎上,加入了脈這一主要參考坐標后,做到方證相應、脈證合參,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說傷寒論第394條“傷寒差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對于同樣的癥狀,根據脈象確定不同的病機,最后處以不同的治法。那如果病機一致呢?比如書中舉的案例,都是水飲內停上逆所導致的頭痛,什么情況下用吳茱萸湯,什么情況下用越婢加半夏湯,可以從脈象找答案。還有水飲導致的眩暈,有很多方子比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澤瀉湯、真武湯等都可以選用,可以從癥狀(但有些方子有很多或然證)、腹診再去鑒別,但有時真的很難從癥狀和腹診找到陽性體征,這個時候還是得回到脈上。 第二明確指出不要泥于條文里的脈象,師古而不泥古。比如大承氣湯脈出現“遲、微、澀”的表述引起過一些人的爭議,但這種表述是客觀的,因為臨床中大承氣湯會出現大家所認知的“伏脈”,即仲景所描述的這種感覺,用常規的力量觸不到脈動,觸壓到附骨的深度才能感受到,且脈動有力,提示病邪層次很深。以前上學時就聽課堂上的老師講過這個案例,一個吃不下去飯的女孩,消瘦異常,找過很多大夫,最后老師通過她的脈伏有力,用了大承氣湯后愈。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從書本到臨床是有很大一段距離的,學習是要學習書背后的思維方式和邏輯,這樣才能舉一反三,抓住根本,去實踐時出現書本以外的問題就能從容應對。這也是我為什么覺得仲景陰陽脈法值得學習的原因,因為它是契合仲景辨陰陽的理念,在大的方向上是正確可取的。 第三加入了傳統脈法里的左血右氣來定左右陰陽,左候陰津血,右候陽氣(不了解的讀者可以讀《王雨三治病法軌》),彌補了仲景對寸口脈左右分陰陽的缺失。所以這套脈法既有仲景脈法的精華又有傳統脈法的框架,是候病邪交爭的方向和層次,是為尋找病機、以及確定治法而設,不論是指導經方還是時方的應用都有一定的裨益。其實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理解,這套脈法與內經的人迎寸口脈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候邪氣所在、病邪交爭的方向。比如說寸口溢脈的出現,何時適合升散,何時適合降下?還有取獨法的應用,太過脈和不及脈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脈中,如何根據他們的脈位不同來確定病機和治法呢?這些都是臨床上很常見的問題,在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我的疑惑得到了解答。 第四這套脈法對于醫者的脈法水平要求低,簡單容易上手,只需要能摸出常見的脈象來即可。我覺得對于我們這種沒有精細觸覺學習解剖脈診的人來說,以這套脈法入門是很實用的。 當然這套脈法體系,再反復讀以后,也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說有些方子的脈象和鑒別是通過以藥測脈來定的,而且對于一些藥物的認識是存疑的,有強行把仲景的方藥塞進這套體系的感覺。不過瑕不掩瑜,因為人和疾病是復雜的,沒有一個體系或者流派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夠提供新的角度,解決一部分問題足矣。 框架和知識點總結(內容來源于《仲景陰陽脈法》和《經方脈證圖解》): 1.口訣: 陰陽盛衰:“陰津血”為陰,“陽氣”為陽 陰盛陽虛,陽盛陰虛 陰陽脈診:左脈診“陰”盛衰,右脈診“陽”盛衰 氣血津液實證,獨分“左右陰陽” 升降治法:辛溫汗法(甘溫辛補)為升,苦寒下法(甘寒苦補)為降 實則左升右降,虛則左降右升 2.病機與脈象: 實寒證:緊弦,特征:脈管拘急 實熱證:數滑,特征:脈動有力、急促 虛寒證:遲、沉、微,特征:脈動無力 氣虛證:虛、微,特征:脈動無力 陰虛證:細、數,特征:脈管細,常兼有寸部或浮位的一個相對太過脈 津液虛證:細、沉,特征:脈管細、沉細 血虛證:細,特征:脈管細 水飲證:弦緊,特征:脈管拘急 濕證:濡,特征:脈管邊界模糊不清 血瘀證:澀、遲、細,特征:脈管細兼脈動無力,不流利 氣滯證:短、弦、澀、動,特征:比較短且脈管拘急或不流利 食積證:浮、滑、緊,特征:左寸或右關局限的太過脈 3.用法:方證相應,脈證合參 4.書中提及的方脈對應: 桂枝湯:左寸太過脈,浮緩 桂枝加桂湯:左寸關之間或關部浮脈,應指較桂枝湯脈更有力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左關太過脈(中位、沉位,緩) 栝樓桂枝湯:左寸太過脈兼脈管細 桂枝加黃芪湯:左寸浮緩,比桂枝湯脈動更無力 桂枝加葛根湯:左寸太過脈(浮緩),較桂枝湯左尺脈更加無力 葛根湯:左寸太過(浮而拘急),同時伴有左尺部不及(無力而空虛) 麻黃湯:左寸太過脈(浮緊),關尺也可浮緊,寸更突出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左寸太過脈,右寸太過脈(右寸脈數急有力) 麻杏石甘湯:左寸浮緩,右手脈更有力 大青龍湯:①左關尺較麻黃湯更浮緊(陰陽俱緊),浮緊脈更加數急躁動;②左脈浮而濡,以身重、身腫為表現 麻黃加術湯:與大青龍湯溢飲脈比較,在于浮緊的程度,更拘急者麻黃加術湯,濡者大青龍 小柴胡湯:左關太過脈(中位,弦) 四逆散:左關太過脈(中位,弦),較小柴胡湯左手脈更細 柴胡桂枝湯:左寸太過脈(浮)+左關太過脈(中位,弦) 柴胡桂枝干姜湯:小柴胡湯脈象上兼右尺不及脈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左關太過脈(中位,弦)+右寸關太過脈(浮/溢) 大柴胡湯:雙手脈太過,雙關最有力,左關>右關 半夏厚樸湯:左寸太過脈(浮/溢),伴有左關太過脈(中位,弦/濡) 小青龍湯:左寸太過脈(浮位),伴有左關太過脈(中位,弦)左寸關太過脈較半夏厚樸湯更強 吳茱萸湯:左寸非常有力弦,甚至肉眼可見明顯搏動(中位最強),左關弦沉位最強 防己黃芪湯湯:左寸太過(浮,濡/弦) 防己茯苓湯:左寸太過(浮,濡/弦)較防己黃芪湯更有力 苓桂術甘湯:左關太過脈(中位、沉位,緊)/兼左寸異常 苓桂棗甘湯:左尺太過脈(緊),左寸更無力 茯苓甘草湯:較苓桂術甘湯左關更有力 茯苓澤瀉湯:寸關尺沉位 葶藶大棗瀉肺湯:右寸太過脈(浮位,滑數) 千金葦莖湯:右寸太過脈(中位、沉位,滑數) 大黃黃連瀉心湯:右關太過脈(中位,滑數) 黃芩湯:右關、尺太過脈(中位、沉位,滑數) 梔子豉湯:右寸太過脈(滑數) 枳實梔子鼓湯:右寸關太過脈 瓜蒂散:左寸浮位、中位太過脈(滑數緊) 白虎湯:右手太過脈(滑數),右關中位最有力 白虎加人參湯:比白虎湯左手脈細 大承氣湯:右關、尺太過脈(沉位,緊、數、滑) 抵擋湯:右尺太過脈(沉,澀),可伴有右寸浮位明顯脈動 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右尺太過脈(沉,澀,無抵擋湯有力),伴有左寸太過脈 越婢加半夏湯:右寸太過脈(中位,拘急)/雙寸太過脈,右寸>左寸 越婢加術湯:右關(中位、沉位,弦) 澤瀉湯:右關太過脈(中位,弦) 五苓散:右關太過脈(中位,弦)+左寸浮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右關太過脈(中位,弦),較澤瀉湯脈更有力 枳術湯:右關太過脈(中位,弦),較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脈更有力 桂枝甘草湯:左寸不及(沉細緩) 芎歸膠艾湯:左手脈不及,最強脈動位于左手尺部(沉,細澀) 當歸四逆湯:左手脈細,左寸最無力 防己地黃湯:左手脈不及(細而無力),左尺最為無力,左寸最為有力 麥門冬湯:左寸不及脈(細而無力) 甘麥大棗湯:左關不及脈(細而無力)或塌陷 百合地黃湯:左尺不及脈(細而無力)或塌陷 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右關數急有力太過脈 烏梅丸:左手脈不及,左關中位最有力 半夏瀉心湯:右手脈不及,最強脈動在右關中位(短) 真武湯:右手脈不及,右尺最無力,兼右關最為有力(中,弦/濡) 附子湯:諸脈皆沉而無力,以右關最為有力(沉位,弦) 麻附辛:左尺太過脈(沉位,弦、緊),余脈沉而無力 四逆湯:諸脈沉而無力,右尺最無力 麻黃附子甘草湯:較麻附辛右手尺部沉位更無力 甘草干姜湯:右寸不及脈(沉遲),塌陷 理中湯:右關不及脈,可伴有雙寸無力或塌陷;若兼水飲,可出現右關相對太過脈濡弦 桂枝加附子湯:左手桂枝湯脈,兼右尺無力 桂枝人參湯:左寸太過脈(浮/溢),兼右關不及 麻子仁丸:左手脈不及(細),右關尺太過脈(滑數) 黃連阿膠湯:左手脈不及(細而無力)兼右寸關太過脈 葛根芩連湯:左寸太過脈(浮/溢)+右關(或伴尺部)太過脈(滑數) 腎氣丸:左尺不及+右尺不及 黃芪建中湯:左手脈不及細,右手脈不及無力,右寸浮位、中位相對有力 小建中湯:左手脈不及細,右手脈不及無力,右關尺相對有力弦 大黃附子湯:右關太過脈(緊弦),右尺無力 附子瀉心湯:右尺脈不及,右關脈太過 |
|
來自: 紫霞照我 > 《易醫,經方傷寒腹診湯液經法鈐法六甲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