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鄴城考古博物館通過對北魏至北齊時期造像類型與題材的梳理,展現(xiàn)鄴城地區(qū)佛造像時代銜接有序、造像地域特征顯著的特點。 “梵像新顏”主要表現(xiàn)了公元494年前后鄴城地區(qū)佛造像的類型與特點,北魏“譚副造釋迦牟尼像”表現(xiàn)了早期北方佛造像的雄健之風(fēng)。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張雄造觀世音像”、北魏“立佛三尊像”呈現(xiàn)了北魏時期“秀骨清像”與“褒衣博帶”的時代風(fēng)格,展示出佛像中國化的鮮明特色。詳見 博物館里北朝造像|鄴城北魏佛教造像·上 和 博物館里北朝造像|鄴城北魏佛教造像·下 。 “瀟灑之韻”以展示東魏時期的造像為主,作為從北魏到北齊的過渡時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造像風(fēng)格和造像內(nèi)容都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東魏武定四年(546年)“王元景造彌勒像”中佛像面龐已漸趨圓潤,造像背面出現(xiàn)了“白馬吻別”的場景。思惟菩薩作為主尊開始出現(xiàn),增添了新內(nèi)容。東魏“思惟菩薩像”半跏趺坐于圓形臺座上,背屏上雕刻飛天與倒龍,兩側(cè)樹干上有盤龍纏繞,成為“龍樹背屏”的早期樣式。詳見 博物館里北朝造像|鄴城東魏佛教造像 。 “龍樹背屏”主要展示北齊時期造像,造像背屏為兩株相交的菩提樹構(gòu)成,是鄴城佛造像獨特的題材,在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shù)史上獨樹一幟。龍樹背屏的形式主要出現(xiàn)在鄴城及周邊地區(qū),有的半圓形背屏上簡略勾勒出樹葉形狀,有的則采用鏤空雕刻而成,兩株交互纏繞的菩提樹樹冠層疊鏤空,上面還裝飾有龍、塔、飛天、瓔珞等。這些造像主要制作于北齊時期,雕刻技法純熟,高超的技藝令人驚嘆。此類造像有“坐佛五尊像”“坐佛七尊像” “康□珎造雙釋迦像” “彌勒五尊像” “雙思惟菩薩像”“思惟五尊像” 等,工藝精湛,類型多樣,不少還有保存良好的彩繪和貼金。 ![]() ![]() 王元景造彌勒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拍攝于鄴城考古博物館 ![]() 僧略造釋迦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臨漳縣文物保管所藏 拍攝于鄴城博物館 北齊中后期 造像數(shù)量最多,絕大多數(shù)為白石。典型特征是背屏呈半圓形,由兩株相互纏繞的菩提樹構(gòu)成,層疊的樹冠形成鋸齒狀或扉棱狀邊緣,樹干分叉處鏤孔透雕,一些較大的造像常有兩至三層透雕,造型極為精致。背屏中上部飛天手捧帶狀瓔珞遮護(hù)主尊,頂部多雕舍利塔或坐佛,菩提樹底部或舍利塔兩側(cè)常雕體型矯健、弓身揚肢的龍。方形底座正面雕雙獅香爐,雙獅面目溫順,頸部少見雕刻或墨繪鬃毛者。外側(cè)常見力士像,頭梳或戴冠,臉略上昂,裸上身,下身著禪裙,一手置胸前,一手置胯部,腰略側(cè)扭,其余三面常開小龕雕造出形態(tài)各異、舒腿坐姿的神王像造像組合形式多樣,以高約0.5米的中型像五身和七身組合為主,身著僧袍、雙手合十的大螺髻像常見于一鋪七身組合中,以菩薩為主尊的中小型像則多為三身或五身組合。造像題材有釋迦、彌勒、阿彌陀、藥師、釋迦多寶、盧舍那、觀世音和思惟太子等,雙觀音和雙思惟像亦常見。 這一階段造像樣式與前期相比變化顯著,主要表現(xiàn)為佛像面部圓潤目下視,肉髻扁平,有些與發(fā)髻融為一體。身著輕薄貼體的袒右式袈裟,肌體凸現(xiàn),衣紋簡潔。細(xì)部特征常以彩繪和貼金表現(xiàn),下裾簡雕幾道衣褶,搭于束腰蓮座之上。菩薩頭戴矮三葉冠,寶縉垂至肘部,面部圓潤,頸部常懸桃形飾,裸上身,一手在胸前持蓮蕾,一手在腹下握桃形器(香囊或善鎖),披帛繞臂沿體側(cè)自然下垂,下身著貼體薄軟長裙,細(xì)部彩繪,鮮見雕琢衣痕,跣足立連于梗蓮臺上。 此時期造像詳見下段。 備注:此段參考何利群《從北吳莊佛像埋藏坑論鄴城造像的發(fā)展階段與“鄴城模式”》。 以下為鄴城地區(qū)出土的北齊佛造像,以主尊為準(zhǔn)。做好準(zhǔn)備,大量圖片來襲。 首先是背屏造像,有紀(jì)年的在前。 ![]() ![]() ![]() ![]() ![]() ![]() ![]() ![]() ![]() 法?造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32.9厘米,黃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背屏式造像,局部殘存彩繪及貼金痕。 主尊面相圓潤,肉髻扁平,身著袒右式袈裟,偏衫覆搭右肩,施無畏印,交足坐姿。兩側(cè)各一身弟子和菩薩,弟子身著垂領(lǐng)式僧服,雙手?jǐn)n于胸腹間。菩薩裸上身,披帛纏肩繞臂下垂,下身著長裙。 背屏由鏤孔透雕的雙菩提樹構(gòu)成,上方為飛天托塔。背面樹干上題刻“天保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敬造”和“比丘尼法?侍佛”。底座鏤孔透雕,正面為雙獅香爐和力士,兩側(cè)及背面雕造山、樹、河、獅子、象、風(fēng)等八身神王。 ![]() ![]() ![]() ![]() ![]() ![]() ![]() ![]() 房就造釋迦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博物館 這鋪頂部殘缺的背屏三尊像的主尊釋迦牟尼佛面相圓潤豐滿,身軀敦實健碩,整體氣勢雄渾。光面發(fā)髻,面部額寬豐滿,眉彎似弧,鼻短翼寬,法相莊嚴(yán);脖子較粗,寬肩鼓胸,身材健碩。佛像內(nèi)穿僧祗支,外披袈裟式大衣敷搭于雙肩,大衣的下擺習(xí)慣懸搭在左手肘部。衣紋使用內(nèi)方外圓刀法,衣服下擺和披巾的流折處采用婉轉(zhuǎn)的漫圓弧線,披巾、衣角似乎在微風(fēng)吹拂下輕輕飄動,極富韻律感。兩側(cè)脅侍菩薩像頭戴寶冠,手持蓮蕾和桃形器,比例勻稱。主尊與菩薩之間的背屏間用墨線描繪了站在蓮臺上的弟子像。背屏上托舉摩尼寶珠的飛天圓潤可愛。 底座正面一侏儒托舉博山爐,兩側(cè)的獅子像哈巴狗一般,搖曳著尾巴扭頭面向觀者,生動活潑。底座兩側(cè)分別淺浮雕兩位持蓮花的女供養(yǎng)人及兩位跪在蓮花座上的男性供養(yǎng)人。 底座背后題記:“清信士佛弟子房就為亡夫敬□亡女造釋家(迦)像一區(qū)愿使亡者托生西方妙樂國”,表達(dá)了對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 ![]() ![]() ![]() ![]() 康□珎造雙釋迦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61厘米,白石質(zhì),二佛二弟子二螺髻雙樹背屏式造像,現(xiàn)存較多彩繪和少量貼金。 雙佛并坐,面相姿勢相同,均著雙領(lǐng)下垂通肩袈裟,一手撫膝,一手作說法印,結(jié)跏趺坐。兩側(cè)弟子和大螺髻像均著交領(lǐng)僧服,雙手?jǐn)n于腹前。背屏上部有四身飛天,頂部雕出一騰身揚肢蛟龍。 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及力士,兩側(cè)光素,背面題記“河清二年四月十七日,康□珎為亡妻造雙釋加像一區(qū),愿生西方,恒與仏俱……” ![]() ![]() ![]() ![]() ![]() ![]() ![]() ![]() 趙美造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59.6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少量彩繪和貼金。 主尊面相橢圓,肉髻扁平,身著袒右袈裟,右手持蓮蕾,左手作與愿印,結(jié)跏趺坐。二脅侍菩薩裸上身,姿勢、手印同主尊,均結(jié)跏趺坐于仰蓮臺上。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雕出七佛及二化生童子。 底座正面浮雕九身化生童子,背面題刻“武平五年五月六日,趙美為亡息曇道造像一區(qū)。曇伽地”。 ![]() 北齊武平六年(575年) 通高32.5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少量彩繪。 主尊面相長圓,彩繪袈裟,樣式不清。右手在胸前作反手持物狀,左手撫膝,結(jié)跏趺坐。二菩薩頭戴矮冠,裸上身,右手持蓮蕾,左手握香囊,下身著裙,彩繪衣紋。簡刻雙樹背屏,上部浮雕飛天捧持瓔珞和寶珠,背面光素。 底座正面及兩側(cè)殘見彩繪痕,背面題刻“武平六年四月……,謝□生……敬造釋加像一區(qū),愿眾生咸同斯福”。 ![]() ![]() ![]() ![]() ![]() ![]() ![]() ![]() ![]() ![]() ![]() ![]() ![]() ![]() ![]() ![]() ![]() ![]() ![]() ![]() 北齊(550-577) 北齊時期發(fā)展而來的“龍樹”背屏造像極具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河北地區(qū)。 這尊精美的龍樹背屏造像通高72.6厘米,白石質(zhì)。1958年出土于臨漳縣鄴南城西門外,今臨漳縣習(xí)文鄉(xiāng)太平渠。為北齊中晚期代表造像。 主尊釋迦牟尼著袒右袈裟,結(jié)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上,展現(xiàn)出莊嚴(yán)神圣的氣質(zhì),表現(xiàn)正在向眾生宣說佛法。兩側(cè)各有弟子、辟支佛和菩薩端立于翔龍口吐的蓮臺上,他們姿態(tài)各異,神情專注,似在聆聽佛法,人物眾多且布局合理,營造出佛法傳播的宏大場景。 佛陀說法像所采用的七尊像中,出現(xiàn)了辟支佛(辟支迦佛陀),意為 “緣覺”,屬佛教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之一。辟支佛以 “獨自覺悟” 為核心,其造像既不同于聲聞弟子(如阿難、迦葉)的樸素比丘形象,也不及菩薩的華美莊嚴(yán)。通常不戴冠飾,部分造像可見短發(fā)或螺發(fā)。在佛教造像組合中,辟支佛極少作為主尊單獨供奉,多以脅侍身份出現(xiàn)在佛陀、菩薩或組合造像中,比如在佛陀說法像兩側(cè),辟支佛與聲聞弟子、菩薩共同組成脅侍團(tuán)隊。 背屏由前后分布的四株菩提樹交叉纏繞而成,枝葉間透雕著靈動的飛天,她們手持華繩,身姿輕盈,仿佛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上方倒懸著一條昂揚舒展、遒勁有力的神龍,為整個造像增添了幾分神秘和威嚴(yán)的氣息。龍吐蓮花的圖案可能來自于青州地區(qū),可能源自《佛說彌勒大成佛經(jīng)》:“龍王作眾伎樂。口中吐華,毛孔雨華,用供養(yǎng)佛。” 造像底座雕飾精美。正面正中是兩侏儒托舉供奉寶珠的蓮臺,兩側(cè)的獅子質(zhì)態(tài)呆萌,一只側(cè)身扭頭面向觀眾,一只側(cè)身面向蓮臺,兩側(cè)是力士一手臂斜橫于胸前,一手位于身側(cè)。底座兩側(cè)分別雕飾一條側(cè)身的虬龍,可見其雄壯的前肢,虬龍口吐一束蓮莖,從這束蓮莖中衍生出釋迦牟尼脅侍的蓮臺和蓮葉,構(gòu)思巧妙。背面浮雕八位神王,分別手持摩尼寶珠的珠神王、象首人身的象神王、懷抱風(fēng)囊的風(fēng)神王、手托巨石的山神王(疑似)、獅首的獅神王、雙手護(hù)持大樹的樹神王、頸項處環(huán)繞魚的河神王以及鳥首的鳥神王。 ![]() ![]() ![]() ![]() ![]() ![]() ![]() ![]() ![]() ![]()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57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通體彩繪貼金,并有少量黃、綠彩。 主尊面相渾圓,肉髻扁平,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施無畏印,結(jié)跏趺坐,衣擺覆搭座下。二弟子雙手合十,右菩薩殘,左菩薩頭戴三葉冠,裸上身,頸懸桃形項飾,右手持蓮蕾,左手握香囊,下身著禪裙,均跣足立于雙龍口吐的出梗蓮臺上。 鏤孔透雕雙樹背屏,頂部為飛天托塔,背面雕造半跏坐思惟菩薩和兩身雙手合十的大螺髻像,上部為密集層疊的樹冠。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和供養(yǎng)比丘,兩側(cè)及背面開龕雕造八身神王。這里的神王似乎更難辨認(rèn),有關(guān)神王造型,后面還會單開專題詳細(xì)介紹。 ![]() ![]() ![]() ![]() ![]() ![]()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62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背屏式造像,通體彩繪。 主尊面相渾圓,肉髻扁平,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施無畏印,結(jié)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上。二菩薩頭戴三葉冠,寶繒垂至肘下,上身半裸,披帛纏肩繞臂下垂,一手持蓮蕾,一手握香囊。下身著裙,跣足立于覆蓮臺上。 背屏正面主尊與二菩薩之間彩繪兩身弟子,上部為飛天托塔。背屏背面淺雕坐佛七尊,主尊倚坐,無明顯肉髻,波發(fā),施無畏及及與愿印,兩側(cè)脅侍兩身弟子、大螺髻及菩薩。 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與力士,兩側(cè)光素,背面開龕雕造四身神王。 ![]() ![]() ![]() ![]() ![]() ![]() ![]() ![]() 坐佛七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57.5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螺髻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通體彩繪貼金。 主尊面相圓潤,身著袒右袈裟,左手撫膝,右手作說法印。兩側(cè)弟子與大螺髻像均雙手拱于胸腹間,二菩薩一手持蓮蕾,一手握香囊,六位脅侍均著黑鞋。 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有六身飛天抱持瓔珞,頂部為雙龍托塔。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兩側(cè)殘見彩繪蓮花,背面光素。 ![]() ![]() ![]() ![]() ![]() 樹冠屏成鋪彌勒佛造像 臨漳縣鄴南城西門外(上柳村東太平渠)出土 臨漳縣文物保管所藏 殘高65厘米,寬52厘米,白石質(zhì)。 彌勒佛頭光邊緣飾纏枝蓮,內(nèi)有多個化生童子,頂端浮雕出兩個蓮臺,蓮臺上有化生童子與飛天共同托舉單層覆缽式寶塔,十分獨特。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59.5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少量墨繪和貼金痕。 主尊倚坐,袒右袈裟,施無畏印。二弟子雙手?jǐn)n于腹前,二菩薩裸上身,一手持蓮蕾,一手握香囊。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為飛天及雙龍。底座邊緣有貼金痕,正面浮雕雙獅香爐與力士,兩側(cè)光素,背面有縱向界格線。 ![]() ![]() 立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24.3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背屏式造像,通體彩繪貼金。 主尊面相渾圓,肉髻扁平,身著通肩袈裟,手式如菩薩,跣足立于覆蓮臺上。弟子身著交領(lǐng)僧服,雙手拱于胸腹間。二菩薩上身半裸,雙手在胸前捧寶珠,下身著裙。背屏邊緣貼金,上部及背面彩繪蓮花。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與力士,兩側(cè)彩繪蓮花,背面有縱向界格線。 ![]() ![]() ![]() 坐佛三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43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較多彩繪與貼金痕。 主尊面相較圓,肉髻扁平,身著袒右袈裟,胸帶外翻,施無畏印,結(jié)跏趺坐。兩側(cè)樹干上有弟子像印痕,二菩薩頭戴矮冠,裸上身,下身彩繪長裙。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為飛天及騰龍形象。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及力士,余處無雕飾痕。 ![]() 坐佛三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殘高29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菩薩背屏式造像,雕造粗劣。 主尊著通肩袈裟,結(jié)跏趺坐于尖楣龕內(nèi)。二脅侍菩薩頭戴矮冠,一手持蓮蕾,一手握香囊。背屏上部飾飛天托持瓔珞,背面殘見彩繪樹干痕。底座邊緣有貼金殘跡,正面浮雕雙獅香爐,余處無雕飾痕。 ![]() ![]() ![]() 坐佛三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53.4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菩薩背屏式造像,雕造較為粗糙,殘存少量彩繪。 主尊面相長圓,肉髻略高,右手曲至胸前似持蓮蕾狀,左手撫膝,結(jié)跏趺坐。二脅侍菩薩一手持蓮蕾,一手握香囊,跣足立。背屏上部浮雕三排坐佛與弟子像,背面及底座四面無雕飾痕。 ![]() ![]() ![]() ![]() ![]() ![]() ![]() 坐佛三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47.5厘米,青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背屏式造像,現(xiàn)存較多彩繪和貼金。 主尊面相渾圓,肉髻扁平,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施無畏印,結(jié)跏趺坐,背光內(nèi)浮雕七身小坐佛。兩側(cè)弟子身著垂襟僧服,雙手合十。 底座正面彩繪獅子和香爐,余處殘見彩繪和底色痕。不過獅子的形象略抽象 ![]() ![]() ![]() ![]() 北齊(550-577) 通高41.3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菩薩背屏式造像,通體彩繪貼金。 主尊立姿,面相圓潤,肉髻扁平,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施無畏印。二菩薩頭戴三葉冠,頸懸半圓形項飾,上身半裸,寶繒搭肩,披帛纏肩繞臂下垂,一手持蓮蕾,一手握香囊或凈瓶。下身著禪裙,跣足立覆蓮臺上。背屏邊緣飾火焰紋,背面光素。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其余三面無雕飾痕。 ![]() ![]() 北齊(550-577) 通高47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菩薩背屏式造像,通體彩繪貼金。 主尊面相較圓,肉髻扁平,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施無畏印,結(jié)跏趺坐。二脅侍菩薩裸上身,雙手在胸前捧物,披帛繞臂下垂,下身著禪裙。背屏上部飾飛天,背面光素。 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余處無雕飾痕。這底座的倆獅子,又是抽象搞笑派的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博物館 ![]() ![]() ![]() ![]() ![]() ![]() ![]() 背屏式造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博物館 青石質(zhì),一佛二菩薩背屏式造像。 主尊面相較圓,肉髻扁平,身著雙領(lǐng)下垂式通肩袈裟,施無畏與與愿印,結(jié)跏趺坐。二脅侍菩薩僅保存一尊,衣著較繁復(fù),不在贅述。背屏正面上部殘缺,背面中部淺浮雕并坐的二佛,兩側(cè)應(yīng)為脅侍菩薩,下部繪制五名供養(yǎng)人或弟子。 底座正面浮雕雙獅及香爐,托舉香爐不是童子也不是侏儒,體態(tài)自然,姿態(tài)瀟灑,非常特別,兩側(cè)獅子屬于正常級別的可愛。底座側(cè)面及背面應(yīng)該是八神王,但部分無法直觀的叫出名字,可明確的有兩側(cè)的樹神王、象神王,背后的風(fēng)神王、河神王和鳥神王。 ![]() ![]() ![]() 背屏式造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博物館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39.7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少量彩繪痕。 主尊面相較圓,身著袒右袈裟,說法印,結(jié)跏趺坐。二弟子身著交領(lǐng)僧服,兩手?jǐn)n于腹前。二菩薩裸上身,下身著裙。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為童子相飛天及騰龍。其中童子相飛天頗有小阿波羅的風(fēng)格。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余處光素,無雕飾痕。 ![]() ![]()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46.3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螺髻二弟子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較多彩繪和少量貼金。 主尊面相較圓,瞑目下視,身著袒右袈裟,偏衫覆搭右肩,說法印,半跏坐。脅侍弟子及大螺髻像身著垂領(lǐng)和中衣搭肘式僧服,雙手?jǐn)n于腹部或作持物狀。背屏上部為四身飛天和一弓身揚肢的騰龍。 底座邊緣有貼金痕,正面浮雕雙獅香爐及力士,兩側(cè)依稀可見墨線痕,背面光素。 ![]() ![]()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46.8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少量彩繪和較多貼金痕。 主尊面相圓潤,肉髻扁平,身著袒右袈裟,手臂前端殘,倚坐于仰覆蓮臺上。二弟子身著中衣搭肘式僧服,雙手在胸前合十。二菩薩裸上身,下身著裙。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為飛天托塔。 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與力士,兩側(cè)彩繪供養(yǎng)菩薩,背面光素。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57.8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現(xiàn)存部分彩繪和墨線勾勒痕。 主尊面相渾圓,肉髻扁平,衣紋彩繪,衣式漫漶不清,施無畏印,結(jié)跏趺坐。脅侍弟子雙手?jǐn)n于胸腹間,菩薩在胸前捧寶珠形飾。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為四身飛天和二龍托塔。 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與力士,兩側(cè)彩繪蓮花,背面殘見墨線痕。 ![]() ![]() ![]() ![]() 坐佛五尊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45.5厘米,白石質(zh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雙樹背屏式造像,殘存少量彩繪貼金痕。 主尊面相圓潤,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施無畏印,結(jié)跏趺坐。二弟子身著垂襟或交領(lǐng)僧服,雙手?jǐn)n于腹前。二菩薩裸上身,下身著裙,手持蓮蕾及香囊,披帛貼體下垂。鏤孔透雕雙樹背屏,上部有四身飛天,頂部為雙龍托塔。 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及力士,余處無雕飾痕。 以下是單體圓雕。 ![]() ![]() ![]() ![]() ![]() 佛頭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殘高22厘米,白石質(zhì)。圓雕佛頭殘像,貼金保存較好。 主尊面相渾圓,神態(tài)安謐,螺發(fā)間殘存少量綠彩,彎眉細(xì)目,直鼻小口,嘴角內(nèi)抿,眉間有白毫嵌孔。耳垂部分略殘,腦后有一對插嵌項光的圓孔,頸下有修補(bǔ)的方槽。 這就是何利群老師當(dāng)年在發(fā)掘現(xiàn)場留下照片的那個佛頭。 ![]() ![]() 佛頭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殘高40厘米,白石質(zhì)。 圓雕佛頭殘像,保存較多墨繪與貼金。佛面相橢圓,墨繪發(fā)髻,肉髻扁平,雙目微張,眉間有白毫嵌孔,角內(nèi)抿,神態(tài)安樣。 ![]() ![]() ![]() 白石佛頭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博物館 ![]() ![]() ![]() ![]() ![]() ![]() ![]() ![]() ![]() ![]() 北齊(550-577) 通高93.5厘米,白石質(zhì)。單體圓雕倚坐佛像,通體貼金。 主尊面相莊嚴(yán),螺髻,彎眉細(xì)目,直鼻小口,眉間浮雕白毫。身著袒右袈裟,雙臂前端均殘,倚坐于仰覆蓮臺上。蓮臺束腰處雕出多層寶珠及人面紋。底座呈長方平板狀,無雕飾痕。 ![]() ![]() ![]() ![]() ![]() ![]() 佛薩立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47厘米,白石質(zhì),單體圓雕立佛像,通體彩繪。 主尊面相方圓,螺髻,彎眉細(xì)目,鼻略殘,嘴角內(nèi)抿,身穿垂領(lǐng)通肩袈裟,內(nèi)著僧祇支,彩繪福田衣紋,雙手前端殘,跣足立于錐形石榫上。 ![]() ![]() ![]() 青石佛立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博物館 ![]() ![]() 立佛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 ![]() ![]() ![]() 坐佛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 ![]() 立佛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 45 厘米。白石質(zhì),單體圓雕立佛像,通體彩繪。 主尊面相橢圓,肉髻扁圓,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施無畏印與愿印,跣足立于錐形石榫上。 ![]() ![]() 立佛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通高81.5厘米,白石質(zhì),單體圓雕立佛像,殘存少量彩繪和貼金痕。 主尊面相長圓,墨繪發(fā)髻,肉髻扁圓,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彩繪福田衣紋,雙臂前端殘,跣足立于錐形石榫上。 ![]() ![]() 立佛像 2012年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現(xiàn)藏鄴城考古博物館 殘高48.5厘米,白石質(zhì),圓雕立佛造像,通體彩繪。 主尊頭及右臂殘,身著垂領(lǐng)通肩袈裟,雙線勾勒波狀衣紋,跣足立于錐狀石榫上。 ![]() 北朝佛教造像的專題,陸陸續(xù)續(xù)已經(jīng)寫了十四篇,這是第十五篇,謝謝你的閱讀,讓我充滿動力的寫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