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名單揭曉。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教授、主任醫師張效房當選“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以百歲醫者的堅守詮釋職業擔當。 ![]() 張效房生于1920年10月,開封人。從醫執教80載,他在沙眼防治、角膜移植、鉤端螺旋體病眼并發癥、眼內異物定位與摘出、白內障手術改進等多個領域實現多項“中國突破”:建國初期,他深入基層改進沙眼防治技術,為無數患者重見光明;作為國內角膜移植研究先驅,其設計的“深板層角膜移植術”較西方早30年,推動我國角膜移植術邁向新高度;從眼科視角首次發現北方鉤端螺旋體病暴發,提出的葡萄膜炎分型療法屬國際首創。 在眼內異物診療領域,他編撰國際首部系統專著《眼內異物定位與摘出》,創新36項技術,獨創“張效房法”攻克非磁性異物摘出難題。針對白內障致盲問題,他簡化推廣“手法小切口手術”,讓基層醫生易于掌握,更以首席專家身份參與《視覺第一·中國行動》,深入偏遠地區完成超千萬例手術,節省巨額醫療開支。他曾受原衛生部委托連續舉辦了5期眼內異物摘出學習班,每期3~4個月,學員來自北京同仁醫院、協和醫院、各省的許多醫學院校及各大軍區總醫院。他還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做學術報告和手術表演200余場,通過實際操作和現場講解,讓學生和基層醫生更直觀地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眼科技術。 他牽頭成立河南眼外傷研究所和河南省眼科醫院等機構,創辦《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擔任總編輯及榮譽總編輯40余年,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22項,出版專著24部,主編、參編高校教材《眼科學》等教材8套。這些教材和著作是眼科專業重要的學習資料,為眼科教學提供了豐富、系統的知識體系,對培養眼科專業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晚年他捐出100余萬元科技獎金設立“張效房醫學學術基金”,助力青年醫生深造,為眼科人才培養搭建了廣闊平臺。 如今已105歲的張效房,仍不輟于學習、工作,爭分奪秒為祖國和學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敬業精神。80年來,他先后培養眼科碩士、博士70余人,不少學生成為業界權威及學術名人。在他的帶動下,眼科門診中有不少退休多年仍堅持坐診的醫生,其中大部分是他曾經帶教過的學生。他在醫院創辦了英文查房制度,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也培養了他們用國際視野看待眼科醫學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與國際眼科前沿研究接軌。他非常注重醫德醫風的培養,他常對學生說,手術刀重量很輕,但拿手術刀的人要舉輕若重。因為這把刀寄托了病人的希望,甚至生命。在手術臺上,醫生不能有任何私心雜念,要將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在那個時候,醫生眼里應該只有病人。如果做不到這些,就不配當醫生。這種精神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們,成為了他們日后行醫的座右銘。他曾激勵年輕學子:“中國的復興就靠大家了,時間不多了,所以我必須抓緊時間,一刻不停地幫助培養下一代”。此前,當被問及是否考慮退休時,張效房堅定回復道:“活著就應該有所貢獻。活到老、干到老,是件很幸福的事。” 據悉,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門聯合主辦,自2007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是我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覆蓋面最廣的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本屆共評選出全國道德模范60名(組)、提名獎239名(組),張效房以畢生奉獻獲評“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成為醫者標桿。 ![]() 統籌:師小勤 審核:符臻臻 責編:鄭笑涵 編輯:蔡昊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