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講,不論你吃什么補血的,都必須先經過脾胃,然后氣化,才能變成血,并不是說,我血虛,我只要吃補血的就可以,這就是很多人吃補血的,為什么一直補不起來的原因 正因為不是吃補血的就能生血,所以中醫呢,講究氣化,除了昨天講的氣維持人體活動以外,這個氣化也是離不開氣,如何描述氣化生血?內經有句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就是你吃東西下去,首先是經過中焦脾胃,然后提取出來的營養(津液),在氣化的作用下,才能變成紅色,這才是血的生成呀,那么這句話就講的很清楚了,比如你說蛋白質補血,大家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吃雞蛋,而有人天天吃雞蛋,怎么還貧血呢?就是忽略氣化的問題 所以李東垣早就明白此理,他創作了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一直被后人所用,這都是補血的方子,就拿當歸補血湯來講,就是黃芪和當歸兩味藥,那當歸才是補血的,為何原方只用6,而黃芪是補氣的,用量卻是當歸的5倍,也就是30,這不就是補氣而生血嗎? 比如我前天講到,人參少用則補氣,多用則生血,那人參本來就是補氣的,為何把人參加量就變成生血呢?其實還是補氣助氣化的問題呀,跟上面的當歸補血湯也是同理,也就是補氣而生血 又比如不少女人,月事后,老是用四物湯煮雞蛋,她們說這樣就是補血,但有沒有用呢?為何人越吃越累呢?就是我們忽略了氣化的問題,所以你下次熬四物湯的時候,你加點人參,黃芪進去,人吃了就不會累,而黃芪人參呢,就能幫助氣化,助血的生成 比如有個醫生,叫做陳士鐸,他遇到血虛的人,就會在山萸肉,黃精,熟地等補血的基礎上,加上人參,黃芪,白術等,這不就是補血藥基礎上,加上氣化的陽藥,是不是血生成就更快了? 你說熟地是補血還是補津液,其實就是津液,這津液在氣化的作用下,不就變成血了嗎?所以四物湯當中,最主要的藥就是熟地,其次就是當歸,白芍呢,白芍很多人吃了肚子不舒服,川芎是血的運化藥 所以你要補血的時候,你只要把熟地,加上黃精(制黃精),山萸肉,五味子就可以,然后你加四君子湯,紅參須(紅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補氣怕氣滯,加上陳皮,還可以加點炙黃芪,這樣補氣血的方子就開好了,好喝又甜,當然你還可以加生姜,大棗, 你非要搞當歸,川芎,結果一熬,一屋子都是當歸川芎的味道,沒有吃習慣中藥的人,吃一次就怕了,說這藥怎么那么難吃?就是開方的人,不注重口感,哈哈!猛加醬油或者猛加辣椒是炒不好菜,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一點 就好像我的虛寒鼻炎方一樣,所以方中我用炙黃芪呀,熬出來的湯就是甘甜的,因為炙甘草,炙黃芪,五味子都是甘甜的,甘甜就是補脾呀,脾胃好是不是就促使運化?就促使血的生成呢?為什么一定要加難喝味道的藥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