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一個人,始于印象,敬于涵養,合于性情,久于真誠,終于品德。” 人與人相交,不在乎身份、背景,而在品德。 言由心發,德由行顯。 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往往在言語中就會有彰顯。 因此,那些開口閉口都是“謝謝”的,多半是這四種女人,一定要深交一輩子。 懂感恩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觀點很受認可: “懂得感恩的人,就像生活中的小太陽,溫暖又明亮。” 生活中,開口閉口都是“謝謝”的女人,大抵就是如此。 表達感恩,正是她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部分。 因為內心充滿著善良與溫情,所以她們習慣用感恩的話語,去點亮身邊的美好。 她們常常真誠待人,用一顆柔軟的心感受別人的善意,總希望身邊的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真誠致謝是她們的本能,“心懷感恩”是她們的底色。 熱衷于把感恩化作言語,把善意融入日常。 她們看得到別人給予的點滴幫助,也懂得珍視生活里的每一份小確幸。 老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始終懷揣感恩之心前行的女人,終會收獲更多的溫暖與幸運。 年復一年,與這樣的女人交往,自己也會被感染,變得更加懂得珍惜與感恩。 很友善 一句話,說的次數多了,就會傳遞出強大的力量,讓周圍都變得溫馨起來。 生活中,很多美好,都源于某些人的友善表達。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當感恩與友善的話語不斷重復,就會營造出和諧有愛的氛圍,帶來源源不斷的幸福。 曾聽過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叫林悅,她總是把“謝謝”掛在嘴邊,無論大事小事,都會真誠地表達感激。 同事幫她遞了一支筆,她會笑著說“謝謝”,讓同事一天都心情愉悅。 鄰居幫她收了快遞,她會馬上送上“謝謝”,還會回贈一些小點心。 后來,林悅的友善也得到了大家的回應,彼此的生活充滿了歡聲笑語,朋友也越來越多。 開口閉口都是“謝謝”的女人,就像生活中的小天使,用友善和感恩傳遞著愛。 她們內心純凈,與這樣的人交往,會讓自己的生活也變得更加美好。 有修養 古語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貌,是一個人的名片,是人一生最好的通行證。 《左傳》里記載了一則有關禮儀的經典故事: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受到許多國家的冷遇,唯有楚成王以禮相待。 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問他日后如何報答。 重耳回答說:“若晉楚兩國交戰,我愿退避三舍。” 后來,晉楚兩國果然發生戰爭,晉文公為了遵守承諾,主動后退九十里,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以禮待人,人亦敬之;以禮處事,事無不成。 培根也說: “禮貌是博愛的花朵。” 生活中,有的人視禮儀為繁瑣,無視他人感受。 言語粗俗,把客氣當虛偽,把禮貌當負擔。 殊不知,人無禮不立,肆意踐踏禮儀的人,終會寸步難行。 無禮之人,孤立無援。 守邊界 知乎上有人問: “什么樣的女人最值得交往?” 有個高贊回答:懂得尊重他人,堅守自身邊界的女人是首選。 深以為然。 缺乏邊界感的人,往往肆意越界,不懂分寸。 古時候,有個小鎮上住著一位年輕姑娘阿秀。 她的鄰居是一位獨居的老婦人,平日里會做些手工活。 有一次,阿秀看到老婦人新做的手帕十分精美,便開口索要。 老婦人出于好心,就送了她一條。 阿秀拿到手帕后,只是隨意說了句“這手帕還行”,并沒有表達感謝。 而另一位姑娘阿蓮,每次得到老婦人的幫助或者小禮物時,都會真誠地說“謝謝”。 兩個人的人品如何,高下立現。 有句話說得好: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被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 不遠不近剛好適宜的距離,就是 “分寸” ,也是邊界感的體現。 把他人的付出當應該,把越界當隨意,這樣的人注定難以收獲真心,路越走越窄。 而那些開口閉口都是“謝謝”的女人,溫暖又得體,所到之處,皆能營造和諧與美好。 一言一行,皆是風景。 人品好的女人,看到的都是美好,說出的都是善意。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這樣的女人在一起,余生必定滿是溫暖與善意。 點個“??+?”,愿你我都能心懷感恩、傳遞美好,邂逅生活的小確幸,擁抱人生的真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