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解析:出自《戰國策·齊策三》。比喻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出自《老子》。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 3.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解析:出自《商人》。比喻到了極高的境地,仍需繼續努力,爭取更高的進步。 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出自《太子少傅箴》。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用于比喻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5.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解析:出自《淮南子》。說明禍福相倚的辯證關系,告誡人們要用發展眼光看待得失。 ![]() 6.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解析: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常人不是圣賢,哪一個能沒有過錯?意思是普通人都難免犯錯誤。多用作開脫之辭或強調不要對人要求苛刻。 7.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解析: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犧牲,不愿喪失氣節,茍且偷生。 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析:出自《后漢書·班超傳》。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風險,不經過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成功。 9.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解析:出自《戰國策·趙策一》。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鑒。 10.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解析:典出《風俗通義》。城門著了火,人們用護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完了,魚受牽連而死(殃:使受禍害。池:護城河)。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 1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解析:出自《卜居》。尺比寸長,但和比尺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和比寸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了。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12.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解析:典出《三國演義》。原意是周瑜定計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準備,忽然想起不刮東風無法勝敵。比喻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 13.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解析:出自《后漢書》。原義是早晨丟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開始時或暫時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終得到了補償。 14.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解析: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指在表面上用某一行動迷惑對方,但在暗中卻采取另一種行動達到目的。 15.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解析:出自《賣柑者言》。擁有金玉般的外表,里面卻像破棉絮,用來比喻外表華美,而實質糟糕。 ![]() 16.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析:出自《道德經》。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17.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解析:出自《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指時機難得,必須抓緊,不可錯過。 18.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解析:出自《韓非子》。不叫則罷了,一叫就使人驚奇。比喻平時表現一般,突然做出了使人驚異的業績。 19.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解析:出自《管子》。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2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析:出自《論語》。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必定會有馬上到來的憂患。 ![]() 21.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解析:典出《左傳》。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2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出自《論語》。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2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解析:出自《孟子》。憂患使人發憤圖強,因能得生。安逸使人好逸怠惰,因而致死。 24.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解析:出自《說苑·正諫》。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2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出自《孟子》。堅持正義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必然陷于孤立。多用于書面語,用于正式場合, ![]() 26.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解析: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不管多聰明的人,雖反復考慮,也會出現個別失誤。 27.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解析:出自毛澤東《反對黨八股》。比喻害人的東西,大家一致痛恨。 28.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解析:出自《喻世明言》。形容一方有意一方無意,多用于形容戀愛中的“單相思”或“暗戀”現象。 29.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解析:出自劉禹錫《浪淘沙》。比喻事情進行波折很多,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另一個問題又發生了。 30.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解析: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策,用以比喻事情的好壞或成敗都由同一人造成的。 ![]() 31.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解析:出自《大戰邳彤》。兵來了用將抵擋,水來了用土掩住。比喻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決定對策。 32.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解析:出自《涅槃經》。種什么,收什么。原為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33.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解析:出自《左傳·昭公九年》。指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34.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解析:出自《孟子》。水獺想捉魚吃,卻把魚趕到深淵去了;鷂鷹想捉麻雀吃,卻把麻雀趕到叢林中去了。原比喻方法不當,適得其反,后來用于比喻不善于團結人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向對方。 3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析:出自《詩經》。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既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也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 36.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解析:典出《鹖冠子》。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體,也比喻目光短淺。 37.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解析:出自《潛夫論·明暗》。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38.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解析:出自《五燈會元》。原意為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后來發展成為勸導作惡之人停止作惡。 39.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解析:出自《莊子·盜跖》。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反動統治者的專制獨裁或做事獨斷專橫、飛揚跋扈。 40.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解析:出自《后漢書》。名聲很大,實際情況難以與之相稱。也指名過其實。 ![]() 41.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解析:出自《左傳》。指要想加罪于人,何愁找不到借口。 4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出自《尚書》。一點點小火星可以燒掉大片原野。比喻開始時微小,但有遠大發展前途的新事物。 43.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解析:出自《禮記》。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44.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解析:出自《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前輩栽的樹,要過幾輩后才能長大成蔭,后人才能乘涼。形容前人的恩惠或形容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45.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解析:出自《西游記》。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 46.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解析: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指處于劣勢時撤退是最佳選擇。 47.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解析: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比喻甘愿去做可能吃虧上當的事。 4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析:出自《史記》。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艷,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于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就能感召人心,無需張揚夸耀。 49.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解析: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某種語言行動表面上看來沒什么,實際上暗中是有所圖謀的。 50.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解析:出自《南史·陳暄傳》。指平時積蓄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 51.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解析:出自《王風·采葛》。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之間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 52.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解析:出自《論衡·道虛》。原指劉安服了靈丹成了仙,雞和狗吃了他煉制的靈丹也跟著升天了。后比喻一個人得勢,跟他有關系的人也由此得到好處。 53.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解析:出自李白《蜀道難》。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也比喻個人能力可掌控全局。 54.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解析:出自《論語》。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55.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解析:出自《紅樓夢》。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 56.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解析:出自《五燈會元·法眼宗·西余體柔禪師》。形容無路可走的窘迫處境。 57.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解析:出自《韓非子》。細小的蟻洞可以使千里堤防潰決。比喻微小的隱患會釀成大的災難或損失。 58.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解析:出自《詩經》。聽取意見得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得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59.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解析:出自《建中靖國續燈錄·蘇州定慧道海禪師》。不親身經歷某一件事情,就不可能增長那方面的知識,多用于強調實踐經驗的重要。 60.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析:出自《周易》。比喻因個體差異,對事物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 61.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解析:出自《周易》。月亮圓的時候就開始向缺損轉變,水滿了就會溢出來。比喻事物盛到極點就會衰落。 62.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解析:出自《荀子》。水能承載船,也能使船傾覆。用水喻民,以舟比君,表示人心的向背決定著君主的存亡。 63.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解析:出自《盆兒鬼》。指任何情況下都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形容為人處事光明磊落。 64.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解析:出自《論語》。形容部分讀書人脫離勞動、脫離實踐的樣子。 65.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解析:出自《莊子·天道》。只能用心去揣摩領悟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 66.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解析:出自《道德經》。打算取他什么東西,必須先給他一些什么東西。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機會奪取。 67.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解析:出自《朱子全書·論語》。指有缺點錯誤就改正,沒有就用以自勉。原用于自我檢查,現代漢語多用于對待別人提出批評時所持的態度。 68.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解析:出自《論語》。原義是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形容事情要適得其中 69.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解析:出自《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70.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解析:出自《陔余叢考·成語》。指前來的人若懷有敵意,真正的善者不會主動挑釁。 ![]() 71.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解析:出自《戰國策·秦策一》。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72.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解析:出自《前赤壁賦》。指拿不完,用不完,形容非常豐富。 73.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解析:出自《史記·汲鄭列傳》。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任意使喚。 74.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解析:出自《衡論·遠慮》。意思是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75.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解析:出自《寄興》。指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指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 76.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解析:出自《黃石公三略》。在豐厚賞賜的刺激之下,一定會有勇敢的人接受任務(挑戰)。舊指用大量金錢、財物作鼓勵手段,可誘導人為之效力。 77.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解析: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吃起來沒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78. 前人失腳,后人把滑 解析:出自《水東日記》。比喻吸取人家失敗的教訓,小心謹慎,免得再失事。 79.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解析:出自《趙氏孤兒》。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個主意 80.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解析:出自《晉書·王徽之傳》。趁著興致來,興致沒有了就可以回去了。 ![]() 81.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解析:出自《封神演義》。比喻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82.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解析:出自《論語·顏淵》。舊時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常用作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83.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出自《三國演義》。謀劃事情,要盡人的主觀努力;事情的成敗,還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多用于勸勉人們做事情首先要盡心盡力。 84. 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解析:出自《韓非子》。東西丟在路上沒有人拾走,夜里睡覺都不需要關門防盜。形容社會風氣好 85.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解析:出自《西游記》。比喻交戰或競技的雙方本領相當,不相上下,比拼十分激烈。 ![]() 86.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解析:出自《論語》。有德行的人喜愛山,有智慧的人喜愛水。 87. 祿無常家,福無定門 解析:出自《門銘》。指福祿沒有不變的定數。 88.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解析:出自《元曲選·楊顯之<酷寒亭·楔子>》。在路上遇見欺負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幫助受害的一方。舊時為人們所稱道的一種俠義行為。 89.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解析:出自《孫子·九地》。比喻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90.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解析:出自《策林三·君不行臣事》。。如果對其信不過,就干脆不要任用;一旦任用,就不要隨意猜疑。指用人貴在信任。 ![]() 91.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解析:出自《后出師表》。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形容竭盡心力奉獻到底的精神。 92.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解析:出自杜甫詩《貧交行》。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于玩弄權術。 93.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解析:出自《詩經》。指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94.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解析:出自《三輔決錄》。指與高的相比顯得不夠,與低的相比顯得有余,處于中等地位;多表示對現狀感到滿足。 95.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解析:出自《舊約》。指對方使用什么手段攻擊,就用什么手段進行回擊。 ![]() 96.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出自佛教《楞嚴經》。原是宗教告誡修行人警惕外界誘惑的話,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階段,就會有魔障干擾破壞而可能前功盡棄。后來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礙會更大。也比喻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97.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解析:出自《上海的早晨》。指辦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98.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解析:出自《舊唐書·元行沖傳》。比喻一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 9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解析:出自《戰國策》。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100.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解析:出自錢鐘書《圍城》。比喻事物的體積或規模雖小,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 ![]() 101.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解析:出自《莊子·漁父》。意思是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102.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解析:出自《勸學篇》。只要堅持不停的用刀刻,就連金屬和石頭這樣堅硬的東西也可以雕刻成花飾。比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103.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解析:出自《獨角牛》。明處來的槍容易躲開,暗中射來的箭難以提防。比喻公開的攻擊容易應對,暗地里的中傷難以辨別。 104.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解析:出自《潛夫論·賢難》。意思是一個人傳出沒有根據的事,眾多的人跟著傳播,就被當作實有的事了。指根本無事,因傳說的人多,就使人信以為真。 105.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解析:出自《韓非子》。指用對方的矛攻擊對方的盾,比喻用對方的言論或觀點自身的矛盾來反駁對方。 ![]() 106.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解析:出自《六代論》。形容有實力的人或集團雖然衰敗,但其余威和影響仍然存在。 107.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解析:出自《詩經》。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常被后人用來形容審慎的品格。 108.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解析:出自《朱子語類·朱子十一》指只醫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比喻處理問題不從全局考其根本,什么地方有問題就在什么地方解決,臨時應付。 109.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解析:出自陳子昂詩《登幽州臺歌》。意思是指空前絕后。 110.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解析:出自《醒世恒言》。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 111.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解析:出自《將神靈應》。原指下棋時關鍵的一步棋走得不當,整盤棋就輸了。比喻某一個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全局失敗。 112.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解析:出自《史記》。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113.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解析:出自《史記》。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114.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解析:出自《禮記》。指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代漢語中用于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115.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解析:出自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事情與己無關,把它擱在一邊不管;把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遠遠丟開不管。 ![]() 116.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解析:出自《左傳·成公四年》。不是我們同族的人,它們必定和我們不是同一條心。 117.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解析:出自《論語》。指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細做。 118.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解析:出自《戰國策》。寧可做小而潔的雞嘴,不做大而臭的牛后。比喻寧可在小地方為首,不愿在大地方任人支配。 119.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解析:出自《禮記》。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群眾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 120.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解析:出自《荀子》。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得到健康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