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鍾書先生是大學問家,甚至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也無須來者了。對他,我一直是很敬重的。 有人講,錢的學問是“一地散錢——都有價值,但面值都不大”。但他的那些所謂“散錢”,許多還是價值很大,不可低估,有許多潛藏潛能的思想大可發掘。可惜他引書無數,強異為同,尋章覓句,多為附會,反而淹沒主題,徒增炫學之感。他在可開掘思想的關鍵之處,卻未能深“錐”下去。 ![]() 這可舉的例子很多。就拿《管錐編增訂》(中華書局,1982年)的第一篇來說,你讀讀這下半段: ![]() ![]() 多精彩!這段話把中國的“圣王”秘訣,他們最重要的手段和技巧是什么,全揭開了,講到了關鍵。如果繼續開掘下去,以錢鍾書的學識本領,極易將帝王術各個方面的統治方略全盤托出而發人深省,可惜卻戛然而止,轉述其他。 特別是后來,人們把錢鍾書抬到九天之上,他所有的東西好像都是不得了的,句句皆真理,成了學術神明,這我就頗不以為然了,不可理解了。錢鍾書是“國學熱”捧出來的符號。我只是對那種狂捧看不慣,錢本人也并不喜歡。嚴復說過,“中國夸多識,而西人尊新知”。大家對錢鍾書的喜歡,出發點可能就是博雅,而不是他提出了多少重大的創見。當然,他還是有好些看法好些貢獻的,但似乎并不非常突出。他讀了那么多的書,卻沒有擦出一些燦爛的明珠來,永照千古,只得了許多零碎成果,太可惜了。所以我說他“買櫝還珠”。我問過一些捧他如神明的人,文史哲三界里,到底錢鍾書在文學史上,或者中國歷史學上,或者中國哲學上,或者哲學一般上,作了什么非常重大的貢獻?提出來一些什么重要的觀點?發現了或解決了一些什么重要問題?像陳寅恪對中國中古史的研究,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用甲骨文證殷本紀等二重證擬法等那樣的。沒有人回答我。 《談藝錄》錢鍾書曾簽贈我一冊,我早就讀過和一直保存的是解放前的版本。《談藝錄》其實比《管錐編》好,我的看法。《美的歷程》引過《談藝錄》關于唐宋詩區別的觀點。 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極力推崇錢鍾書。我認為錢的《圍城》沒什么特別了不起的,我是硬著頭皮才看完的。我覺得電視劇比小說強。他賣弄英國人的小趣味,不僅不喜歡,還很不舒服,這當然也許是我的偏見。因為我對文藝有偏見。 我見過錢鍾書,一次是在任繼愈家里,他出門,我進門,還有一次是在大會上,就那兩次。錢鍾書給我寫過信,我沒有回信。不是我高傲到什么程度,那就可笑了,問題是我惶恐得很,不知道怎么回好。結果就拖拖拖,拖到后來就忘記這個事情了。當時我和劉綱紀把《中國美學史》寄給他,在書中我們對他那個謝赫六法斷句的說法是大不同意的。 ![]() 有一個小故事劉再復講過,但語焉不詳,劉出國后,錢曾說“寧為累臣,不作逋客”,劉電話告我,我當即回答說“寧為雞口,不作牛后”。這兩句話都出自《后漢書》,可惜錢大概沒看到。 八十年代在答記者問時,我曾說過:不寫五十年以前可寫的東西,也不寫五十年以后可寫的東西,我只為我的時代而寫。當時我心想的是錢鍾書,他的一些書前后五十年寫出和出版都可以,也許可以永垂不朽,但我沒這種打算。 ![]() 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是今天人們羨稱的三大家。我以為,論讀書多,資料多,恐王不如陳,陳不如錢;但論學術業績,恐恰好相反。(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