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微暖的陽光揮灑開來,路邊的柳條在春風里搖著綠,山上的桃花一路頻頻招手,直往眼簾猛撲的,正是讓人心暖的春色。車沿寧古路前行,一個小時后,到達了古田縣鶴塘鎮路上村,村口往右一百米,正健公園矗立眼前。置身其間,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這個投資200萬元、占地3000平方米的正健公園,在2013年那個金桂飄香的季節竣工。落成當日,在路上村文化活動中心,閩劇《余正健》正在火熱上演,村民們時時報以熱烈的掌聲,以表達對這位“天下師表”的先賢深深的景仰之情。 ![]() 我們在村人的引導和陪同下,來到余氏宗祠。這祠堂坐北朝南,五落遞進,有著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如意斗拱層層出挑,翹角飛檐,殿堂天井,錯落中有韻有致,古樸中透著典雅。主祠內供奉著順天府尹余正健的神像,享堂上,高懸一匾,上書“天下師表”四個端莊厚重的大字,乃雍正皇帝胤禛所賜,而余正健正是這位皇帝的老師。 由此,余正健這位古田歷史上的名宦,其形象在我的心中漸漸高大明晰,有關他的生平事跡,也如涓涓細流,汩汩而出。 余正健,字乾行,號惕齋,御賜號孝白。生于順治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辰時,路上村余氏第二十九世長房。 余正健幼年家貧而好學求上進,入塾就讀,聰敏過人。康熙三十二年,考取了縣學的第一名。康熙三十五年,又得中鄉試解元。翌年連捷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康熙四十四年,任歷代詩余館纂修;康熙四十七年秋,欽差河南副主考;康熙四十九年,連升左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讀、國子監祭酒。康熙五十三年五月,遷江南提督學政;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擢順天府尹,同年十月,又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順天府尹。康熙五十六年,余正健受命云南學政。雍正元年,因病告假回籍,途經臨清(今山東省)病卒。 余正健為官勤于奉職,操守清廉。擔任河南副主考與江南提督學政時,注重整頓科場紀律,杜絕弊端,堵塞賄途,對攜饋品求謁者一律不予接見,且不辭辛勞,躬親評卷,鑒別諸生文章功底,精心選拔人才。在順天府尹的任內,致力剔奸弊,督囹圄,減獄訟,察城池,處事恭慎正直,人稱其“于卑職無所狎,于權貴無所貶”。從宦十余年,頗得朝廷器重。康熙皇帝曾多次御旨賜以《古文淵鑒》、“松花石硯”等物,以示獎勵。雍正元年(1723年)御賜余正健為“天下師表”;士臣贊其“和而不流,清而不刻”。生平著有《校士漱芳錄》、《敬義齋集》等文集,今已散佚,唯《龍源堂記》、《盧孝子傳》等篇尚存。 ![]() 在路上村,有關他的傳說故事比比皆是。 傳說故事,口口相傳,路上村的村民們如數家珍,說起來是眉飛色舞。先說正健名字的來由吧。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二十六日,余氏二十八世叔殷公勞作于村邊,忽有家人報夫人產麟兒。通曉命理的叔殷公屈指一算,此兒非富即貴,喜不自禁,直奔家中,為其取名正健,字乾行,由此可見,對兒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都說吉人自有天相,余正健自然也不例外,每每危難時刻,總有神秘的力量在護之佑之。幼年的正健常跟隨大人到車碓玩,三歲那年,不慎落入車碓的米臼里,眼看高抬的米杵就要砸下,在這分毫之間,在旁的大人連救護都來不及,眼看這娃命休矣。但奇事卻發生了,轉動的碓車驟然停住,米杵停在了半空。眾人趕緊將小正健救出,他毫發無損,平安無事。冥冥之中,似有神力在保護著小正健。 這樣的吉事還不止一件。吉星高照,這樣的幸運用在余正健身上,恰如其分。傳說在余正健中進士之前,常年有吉星伴隨,且只有表妹倪惠蘭才能看見。一日,余正健如往常一樣教完書摸黑回家,倪惠蘭沒見到吉星,心中很是疑惑。經再三詢問,方知家人倪德信為人代寫了封休書。后通過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追回休書,余正健的吉星又回來了。如果說這故事有點夸飾的成分,那么,“背卷上京”的故事卻讓人對余正健肅然起敬。早年的余正健生活貧困,就連進京參加考試的三十兩茶銀都湊不齊。按照當時科舉制度,鄉試、會試都得第一名,背考卷進京赴考可免茶銀三十兩。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余正健背著鄉試、會試的卷子(當苦力)進京考試,結果中了進士。 余正健一生嚴于律己,以圣賢為榜樣,孝母尊兄,美德為時人稱頌。他幼年讀私塾時,頑皮搗蛋。有一次他趁塾師不在,便用毛筆為同學畫“臉譜”,將個個都畫成“金剛惡煞”,唯自己扮成“紅臉關公”,并在課堂上導演“三國演義”,攪得學堂物什狼藉、亂作一團。塾師回來后異常生氣,將諸生各打幾十板后,幫其他同學洗臉,唯把肇事者滿臉涂墨,罰他“黑臉”見爹娘,結果被父親痛打一頓。余正健心中怨氣難平,對同學發誓:我將來當大官,一定要羞辱這個塾師!若干年后,他當上了國子監祭酒。他回鄉省親時,地方官為迎逢余正健,受其當年的同學唆使,自作聰明地將一幅對聯貼于迎接余的轎門兩邊,聯曰:“當初墨涂面,今朝頂上珠”,還讓人通報那位塾師前來迎接。那塾師早知此事,神情自若地坐在學堂里,“千呼萬喚不出來”。余正健前來見此情形,心生惶恐,趕緊揭下轎門上的“對子”,畢恭畢敬地覲見“恩師”,跪請老師諒解地方官的莽撞和無理,言辭懇切地說,恩師若要責罰,就像以往那樣,打自己的板子……余正健恭謙的態度讓塾師感慨不已,言:“如此襟懷,天下學子幸也!”余正健攤開其揭下的對聯,各添兩字,成了“若無當初墨涂面,哪有今朝頂上珠”。 ![]() “飯甑開花”的故事至今還讓村民津津樂道。說的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一天,余正健要去福州趕考,妻子倪氏清早起為其做飯,發現飯甑里的飯花開了,形如牡丹,異香撲鼻。她聽老人們說過飯甑開花是大吉兆,心中不禁大喜,遂將這甑飯藏到米倉里。由于飯甑開花,妻子倪氏重新量米煮飯而誤了時辰。余正健等不急了,餓著肚子出門趕考去了。走了半天,疲乏饑餓,看到一深潭,心想:自己窮得連倪氏都看不起,活著還有什么意思?不如一死了之。正想跳潭自沉,卻見潭中龍現,覺得是好兆臨頭,就振作起來,繼續上路,結果中了解元。 正則正己,健則健人。 “薦神救產”的故事則讓余正健名噪京都。傳說,康熙皇帝的皇后分娩難產,險象叢生,眾御醫束手無策。余正健向皇帝建議:“臣故鄉臨水陳夫人善救難產,陛下可擺御香案求救。”皇帝立即執香朝古田方向祈求之,過了片刻,內侍來報,娘娘順產皇兒,母子平安無恙!皇帝大驚大喜,連聲高呼:“臨水夫人真乃神威廣大,普度眾生也”。 走近余正健,我們不難發現,他為官清廉,處事恭慎正直,從不以勢欺人。某年清明,鄉人黃某掃墓時不慎引燃山火,燒了余正健的祖墳。族人大為憤怒,將此事報與余正健。在了解了事由的來龍去脈后,他并未罪責黃某,而是責備族人:吾輩祖墳雜草不除,怎怪他人焚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把思緒拉回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自豪地說:“余正健是路上村的驕傲,是鶴塘鎮的自豪,是古田縣廉政自律的榜樣!”倘若余正健仍健在的話,看到今天路上村的日新月異,村民生活富足殷實,村莊建設美麗多姿,一定會由衷地發出會心的微笑! (寫于2014年4月) |
|
來自: 新用戶5088M8bF > 《阮兆菁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