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被稱為“國粹”、“瑰寶”,不僅在于它確實能治病,療效確切,還是歷史見證者、社會建設者、文化傳承者,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踐用途。 中醫行業經常能聽到的醫生是張仲景,中藥湯方經常能接觸到的是《傷寒雜病論》,實際上很多現存的醫方,都是參考或從張仲景的湯方里衍生出來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名著,治病救人無數,至今仍是中醫藥“富礦”。 《傷寒雜病論》記載的方劑113個,397條,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個是春秋戰國以來《黃帝內經》、《陰陽大論》、《湯液經法》等書籍里的有效方劑;一個是民間流傳的靈驗偏方綜合;一個是作者親手篩選、改良和創立的方劑。其中有一系列以“華夏四大神獸”命名的方劑,很有特色。 華夏四大神獸(也叫靈獸),即: 青龍——鎮守東方,五行屬木,以青色為主色,主升散,對應春季。 白虎——鎮守西方,五行屬金,以白色為主色,主沉降,對應秋季。 朱雀——鎮守南方,五行屬火,以紅色為主色,主熱散,對應夏季。 玄武——鎮守北方,五行屬水,以黑色為主色,主寒藏,對應冬季。 這個命名充滿了道學教義的陰陽玄幻和想象,它起源于天象,被巧妙融合到生活中。中醫藥深受五行、陰陽影響,如太乙膏、玉女煎等,更為中醫界所熟知的就是四大神獸湯劑:青龍湯(2副,一大一小)、白虎湯(1副)、朱雀湯(2副,一大一小)、玄武湯(1副,因避諱改名真武湯)。 這四大神獸湯,6副中藥湯劑,是什么組方?有哪些用途? 一、青龍湯,2劑 1、大青龍湯 出自《傷寒論》,中藥解表劑,全方由7味藥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棗、生姜。當外感風寒、入里化熱,出現內熱之癥時選用,是經典的發汗重劑。 臨床見于:頭疼身痛,心胸煩躁,咽癢有黃痰,舌苔黃膩,咳嗽口渴,無汗,怕寒畏冷。 2、小青龍湯 出自《傷寒論》,中醫解表劑,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全方由8味藥組成:麻黃、芍藥、桂枝、細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甘草。當風寒傷肺,心下有水氣,咳嗽上逆時選用,對付外寒里飲證。 臨床見于:頭痛無汗,痰白有泡沫,舌苔白厚膩。 為什么青龍湯有大小兩個方劑?古人認為,青龍有云淵之分,云之青龍為大,淵之青龍為小,有化雨的能力,醫療上是出汗。青龍湯無論大小,均是發汗用的,注意辨證,感冒風寒無汗之人,服用一旦汗出,病情也快好了。 二、白虎湯,1劑 出自《傷寒論》,著名清熱劑,在清代以前是治陽明病熱證的主力,清代以后拓展為溫熱病氣分證的主力。全方由4味藥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因石膏色白,用量偏重,主用于肺金而得名“白虎湯”。 白虎湯特別適用于陽明氣分熱盛之證,臨床見于:面紅氣喘,口渴思冷飲,心煩怕熱,出汗多,舌紅苔黃舌干。 三、朱雀湯,2劑 1、小朱雀湯——黃連阿膠湯 出自《傷寒論》,安神降火劑,全方由5味藥組成:黃連、阿膠、芍藥、黃芩、雞子黃。當心腎不交、熱血傷陰、邪火熱盛時使用。 臨床見于:心悸失眠、口苦口干、耳鳴心煩、盜汗、四肢乏力、舌紅少苔或無苔。 2、大朱雀湯——黃連阿膠湯加人參、干姜 加入人參、干姜后,全方變為7味,降火效果更好,當少陰熱病甚重,惡毒不利,身形消瘦,心煩氣躁,腹痛緩急時選用。 臨床使用目的在于交通心腎,滋陰散熱,消除膿血。 朱雀湯在學術界有爭議,有的認為應當是“十棗湯”,如中醫名著《外臺秘要》認為十棗湯更為合適。有的人用“朱雀丸”來呼應,因為其主治心氣怔忡。 更多中醫認為朱雀湯以“黃連阿膠湯”為正選,因為在中醫界影響很大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里面記載的“四神獸湯”,明確就是黃連阿膠湯,這部書也是和《傷寒雜病論》摘抄相同的古籍,可以相互印證。 四、玄武湯,1劑 玄武湯出自《傷寒論》,祛濕劑,自唐宋后改名為真武湯,因為避開玄宗的名諱。全方由五味藥組成:茯苓、附子、芍藥、白術、生姜。當脾胃陽虛,水濕內停時選用。方子因附子色澤黑如玄鐵,而得名“玄武湯”。 臨床見于:四肢疼痛不溫、下肢水腫,小便不利,舌苔淡白膩,畏寒怕冷。當需要溫陽利水、扶陽驅寒時,玄武湯是首選。 后世中醫還結合陰陽、五行、中藥四氣五味等方面,對中醫四大神獸湯進行深度解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都是古代的“吉祥靈獸”,取四大神獸湯命名,既有便于中醫藥傳播和記誦的含義,也有中醫希望藥到病除、病人安康的期望,也許這也是傳統中醫的浪漫之處。 |
|
來自: 花無缺3myj1j3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