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故宮(九) ![]() ![]() ![]() 乾清宮的東側有一座小殿叫“昭仁殿”,始建于明代,南向,單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面闊3間,正中明間辟門,兩次間檻窗,殿前接抱廈3間,殿后接室3間,均為藏書之處。明時,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宮及東廡,清代改廊為磚墻,自成一院,西側有小門可通內外,東面龍光門是正宮通向東路的出口。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欲出城自縊在此砍殺其女昭仁公主。清朝,昭仁殿成為皇帝讀書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儉德”。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詔從宮中各處藏書中選出善本呈覽,列架于昭仁殿內收藏,并御筆親書“天祿琳瑯”匾掛于殿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贗刻,編成《天祿琳瑯書目前編》十卷,記載了每一部藏書的刊印年代及流傳、收藏、鑒別等情況。當時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書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認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書》《詩》《禮記》《春秋》五經十分重要,命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賜名“五經萃室”,御題匾額懸于室內,并設圍屏,上刻《五經萃室記》,旁有聯曰:“有秋歷覽登三輔,旰食惟期協九經。”后嘉慶皇帝亦常臨室閱覽,并作《五經萃室觀書詩》。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宮失火,延燒至昭仁殿,《天祿琳瑯》之珍貴藏書被焚為灰燼。同月,嘉慶皇帝命重輯《天祿琳瑯續編》,于次年完成。嘉慶三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貯《天祿琳瑯續編》659部,12258冊。“五經萃室”亦重新恢復,藏《相臺五經》。昭仁殿的藏書中,宋金版本用錦函,元版本用青絹函,明版本用褐色絹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隨時到此覽閱,十分方便。 ![]() ![]() 乾清宮的西側也有一座小殿叫“弘德殿”,與東側昭仁殿相對稱,東側有小門以通內外,西側鳳彩門是正宮通向西路的出口。嘉慶二年乾清宮的火災也延燒至弘德殿,次年重建。光緒十六年(1890年)和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重修。弘德殿在明代為召見臣工之處,清代則為皇帝辦理政務及讀書之處。康熙年間,康熙帝在弘德殿命講官進講四書五經,并與講官論及吏治之道,亦或吟詩作賦。同治年間,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同治皇帝在弘德殿入學讀書,惠親王綿愉專司弘德殿皇帝讀書事,祁寯(jùn,同“俊”)藻、翁同龢(hé)授讀,時有弘德殿書房之稱。 ![]() ![]() ![]() ![]() ![]() 來到月華門,它與日精門相對,形制與裝飾等相同。月華門北側相連的有批本處、懋勤殿及其附房,南側是內奏事處、南書房,折向東是敬事房。先看看這內奏事處是干什么的。內奏事處這一名稱最早見于乾隆朝所修《清宮史》,是負責內、外廷之間事件傳宣溝通及文書傳遞的機構。內奏事處的人員都是太監,共有十八名,由四名執事首領管轄。凡外奏事處傳遞入內的文書及各項事件均須通過內奏事處遞進,內奏事處所傳宣之諭旨及各項文書、事件也均須通過外奏事處向外轉達。內奏事處所辦一切事件均須奉皇帝旨意而行,奏事太監不得私行其是, 違者嚴處。 ![]() 還有一個敬事房,又是干什么用的?這是清內務府所屬管理太監事務的機構。康熙初年設立時稱敬事房,雍正初年改稱宮殿監,但舊名仍存。宮殿監辦事處在乾清宮南廡,敬事房則遷至乾東三所。敬事房設有總管、副總管、首領太監、筆帖式(?清代由滿洲、蒙古、漢軍旗人擔任的文書官員,主要負責翻譯和檔案管理工作?,被視為八旗子弟的重要入仕途徑)等級別管理人員。清朝規定太監官職不得超過四品,但李蓮英因受慈禧太后寵愛,被特封為正二品大員,成為太監史上的一個特例。敬事房主要負責管理宮中各處太監的甄別、調補、賞罰等事宜,還為宮里辦理其他業務,包括收取外庫錢糧和各種禮儀的籌備活動,如皇子大婚所有的禮儀籌備工作都由敬事房負責。后宮的夜間坐更、巡防等事宜也由敬事房負責管理。此外還負責記錄各皇子及公主的出生情況,以及后妃的家庭情況及皇帝和后妃的死亡情況等,甚至還包括皇帝的私生活。比如那些宮廷劇中演的皇帝翻牌子,皇帝今晚要與哪個妃子同房,明晚要臨幸哪個妃子等,這些事也都是由敬事房負責。由此可見,敬事房的職責和權力還是很大的。 此處還有敬事房庫房,收貯外國、各藩、各地貢物等。 看完了南側的,再到北側看看。這是批本處,清代屬內閣兼管機構,職掌批寫本章。初名紅本房,乾隆中葉改稱批本處,是清朝政務文書中轉機構。各中央機關報請皇帝批示的文件,經內閣票擬,送到批本處,再進呈給皇帝。皇帝批示后交回批本處,批本處轉送內閣,內閣大學士恭錄御旨發下。批本處辦事人員為滿人中書、滿人翰林。 ![]() ![]() 眼前這個門上懸掛“懋勤殿”匾額,殿名取其懋學勤政之意,殿內曾有乾隆帝御題“基命宥密”匾額。此殿與東廡的端凝殿相對應,不過雖叫殿但并不具有殿的建筑形制。康熙帝幼時曾在此讀書,后為內廷翰林官值班之所,同時貯藏圖書、書畫及翰墨文具,其中書畫有相當一部分都在這里被乾隆皇帝蓋了章。乾隆皇帝被稱為“章總”,這是怎么回事?乾隆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最久的皇帝,他的個人愛好也頗為獨特。他酷愛搜集字畫,并喜歡在上面寫字蓋章,后人便戲稱他為“章總”,這個外號既形象又有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乾隆皇帝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追求,乾隆帝在欣賞書畫時總是忍不住要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記,比如《中秋帖》上他的印章可謂琳瑯滿目。他的印章種類繁多,樣式各異,根據現存史料和《乾隆寶藪》等官方記錄,乾隆皇帝一生制作的印璽數量約有?1800余方?,每一枚都代表著他的審美趣味和政治態度。每年秋審時,皇帝還會在這里審閱刑部經辦的重大案件的文本,勾決死刑人犯,此稱“懋勤殿勾到”。 ![]() ![]() ![]() ![]() ![]() ![]() ![]() 在這乾清宮中,還有眾多的宮女,她們侍候皇帝皇后及妃嬪們的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據說這乾清宮的宮女若犯了過失,是要被罰以提鈴警夜的。受罰者每夜提著兩個鐵鈴,從乾清宮前開始走到日精門,再到月華門,再走回乾清宮前,循環往復。宮女提著鐵鈴緩緩地走著正步,不能疾行或停步,還要邊走邊高唱“天下太平”,聲音要緩而長,與鈴聲相應。即使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也不許回避。受罰者白天仍需完成繁重的體力勞動,夜間不能休息,導致體力嚴重透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