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家鄉有一位親戚來問我,說去做體檢的時候,查出來“膽囊多發息肉”,問我有沒有方法可以治。 他體形壯實,性格急躁易怒,時有右上腹疼痛,大便偏干,2~3天一次,小便色黃,伴有口苦,舌質偏紅,舌苔黃膩。我給他用了大柴胡湯加烏梅、白僵蠶、威靈仙、炒薏苡仁。吃了一段時間后,再去復查,發現息肉變小了。親戚特別高興,一直感嘆中醫真神奇。我給他加的藥中,就包含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小方——濟生烏梅丸。 隨著檢查手段越來越發達,不少朋友去體檢都會檢查出息肉,常見的比如腸息肉、膽囊息肉、胃息肉、鼻息肉等等,很多人長了息肉總擔心息肉會癌變,還有一些患者因息肉出現困擾的癥狀,如腸息肉患者會出現便血、腹瀉等。 息肉是一種在身體內部某些部位(如胃、腸、鼻腔等)表面生長的異常組織。它們通常看起來像小的肉芽或小球,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的)或惡性的(癌性的)。 息肉的形成因素復雜,和炎癥反應、遺傳因素等有關,還會受激素水平、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的影響。它們可能不會引起任何癥狀,也可能導致出血、疼痛、堵塞等癥狀。 在中醫理論中,息肉的形成通常與人體內的“痰濕”“瘀血”“氣滯”等病理因素有關。 人體的健康狀態依賴于氣血的正常運行和臟腑功能的協調。當這些生理功能失衡時,就可能產生病理產物,如痰濕、瘀血等,這些病理產物在體內積聚,就可能形成息肉。所以,脾虛體質、氣郁體質、血瘀體質更容易長息肉。 臨床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是脾虛兼有氣滯血瘀的狀態。脾虛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可能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癥狀。 脾主肌肉四肢,脾虛則可能導致四肢無力、精神不振。脾虛影響氣血生成,可能導致面色蒼白或萎黃,缺乏光澤。 氣滯表現為胸悶、脅痛、情緒抑郁或煩躁不安等。血瘀則可能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出現疼痛,如月經不調、痛經、經色暗紅有血塊等。 舌質淡白或有瘀斑,舌苔白膩或黃膩,可能伴有齒痕,舌邊有濁沫。脈象可能表現為細弱或沉澀。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使用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理氣解郁的藥物合用濟生烏梅丸這個小方子,效果顯著。 濟生烏梅丸出自《景岳全書》的記載,古用炒僵蠶一兩,烏梅一兩半,研末糊丸服,治療大便下血。現代醫者發現其治療息肉效果很好,遂延伸至治療各種息肉。 常用劑量:烏梅15~30g,炒僵蠶6~10g。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梅可以“去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息肉就相當于我們身體里面生長的“惡肉”,烏梅對去惡肉有很好的功效。 用醋泡烏梅,搗爛之后敷在青黑痣、胬肉、雞眼上,都有良好的效果。 《劉涓子鬼遺方》就記載:“治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杵末敷上,惡肉立盡。” 《中國灸法集粹》還記載了“烏梅灸”,即治療雞眼、腳墊,敷灸前患處先用溫開水浸泡,用刀刮去表面角質層,取烏梅肉適量,加醋少許搗成泥膏,敷于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每次敷12小時。 可見烏梅去惡肉力量之強大。僵蠶具有消風化痰祛瘀,攻堅散結的功效,可破息肉、包塊。 烏梅味酸,僵蠶味辛咸,辛可散,咸可軟,酸可斂,可蝕。酸酸的烏梅可以讓息肉縮得更小,僵蠶可以讓息肉更軟,還可以化痰祛瘀,像蠶寶寶啃食桑葉一樣,一點點攻破息肉。 名老中醫石恩峻老先生,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在原方基礎上加用威靈仙和炒薏苡仁,常用烏梅30g,威靈仙15g,炒薏苡仁30g,白僵蠶10g,治療各類息肉,名為“四味消息湯”,效果顯著。 威靈仙可以化息肉,消骨鯁,軟堅散結,消痞化積,通行十二經。炒薏苡仁可以化痰濕淤阻,炒用可去其寒涼之性,更利健脾助運,增強升清降出之功。 本方可作為治療息肉的基礎方,臨床可針對息肉所在不同的部位辨證加藥。如聲帶息肉,可辨證合用會厭逐瘀湯或玄麥甘桔湯等。 胃部息肉可辨證合用平胃散、理中丸或瀉心湯類方、柴胡類方等。腸道息肉可額外加紅藤20g。 膽囊息肉可辨證合用柴胡類方或四逆散或茵陳蒿湯等加減。鼻腔息肉可加蒼耳子散。 平時,還可以食用一些藥膳來改善息肉,如膽囊息肉可以多喝金錢草茶,或者常服用茵陳蒿粥,可以消炎利膽,清熱利濕。 胃息肉可多喝山藥蓮子粥,或者薏米扁豆粥。腸息肉可以多吃芹菜炒木耳,有助于促進腸道健康。聲帶息肉可以吃紫桃蘿卜湯,紫菜、桃仁、陳皮和白蘿卜組合,具有行氣活血、化痰開音的功效。鼻息肉可以用魚腥草煲豬肺,魚腥草和豬肺組合,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 喜歡長息肉的人群,平時飲食要注意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谷物、豆類、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預防息肉的形成。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的食用。限制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減少炎癥和氧化應激。 保持規律的體育運動,做一些疏肝理氣的健身操,避免生悶氣,希望大家都可以遠離息肉,健康長壽! 溫馨提示: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自行購藥服用存在風險,請務必在專業中醫指導下,根據個人自身癥狀辯證加減開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