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 湯問》) 2.項伯孰與君少長? (《史記 項羽本紀》)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 學而》) 4.孔子日:“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季氏》) 5.何許子之不憚煩! (《孟子 滕文公上》) ![]() 主要表詢問的習慣句式一、如……何、若……何、奈……何 1.“如”、“若”、“奈”的音義關系 (1)音:如(njia)、 若(njiak)、 奈(nat)——三者古音保一聲之轉 (2)義:三者意義相同 一如、若: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如,猶奈也。”又“若,猶奈也” 二奈:楊樹達《詞詮》:“奈,……如也,若也。是今語'處置’、'對付’、'安頓’之義 2.結構含義 動詞“如、若、奈”與疑間代詞“何”構成。表“對.....怎么辦; 把...怎么樣” 3.典型用例 (1)人而不仁,如禮何? (《論語 八悄》)——對待禮儀制度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記 項羽本紀》)——拿你怎怎么呢? 二、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1.結構含義 (1)詢問方式、原因等,作謂語、狀語。意“對....怎么辦/把......怎么樣” (2)“之”有時有具體的指代對象,有時已虛化 2.典型用例 作謂語(“怎么樣/辦“),“之”虛化” (1)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論語 顏淵》) (2)寇深矣,若之何?”(《左傳 僖公十五年》——把他們怎么辦呢? 三、如何、若何、奈何 1.“之”虛化去掉,為“如(若、奈)何”,作謂語、狀語,意“怎么辦(樣) /為什么”——傷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為什么不可以再傷害他一次? 2.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讓他們回去在秦國受誅殺,以使寡君快意,怎么樣? 3.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 廉藺列傳》)——怎么辦 “如何、若何"與“何如、何若” a.“如何、若何”是“如之何、若之何”的緊縮形式 b.“何如、何若”是由疑問代詞“何”前置凝固而成的習慣用法,意為“怎么樣”,二者來源有別,并非語序上的倒置,但用法上有同 四、……熟與…… (一)含義 表比較。 用以比較人物的優劣、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相當于“....比哪值個二者來源有別,并非語序上的倒置,但用法....起來怎么樣”、 ...哪里比得上.....”等,如: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戰國策 齊第一》 (2)我孰與皇帝賢?(《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 (二)“孰與” 結構的形成 1.同形異構形式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論語 顏淵》)【賓語前置】 2.結構的形成 由表選擇問的孰字句演變而來 (1)“……與……孰……”句(見于春秋) ①父與夫孰親? (《左傳 桓公十五年》) ②師與商也孰賢?(《論語 先進》) (2)“孰與” 句 ①今日韓魏孰與始強? (《戰國策 秦策四》 )——今日的韓魏與初始時的韓魏誰強 ②項伯....孰與君少長(《史記 項羽本紀》——項伯與張良誰年少誰年長 ③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史記 淮陰侯列傳》)——大王與項王誰勇悍仁強? ③救趙孰與勿救? (《戰 齊策一》)——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還可用“孰與”提出反問,表示舍棄前者而取其后者。相當于“哪兒(誰)比得上....”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后出師表》) 也寫作“孰若”等 為兩郎童,孰若為一郎童耳。 (柳宗元《童區寄傳》 (三)形成原因 表比較的“孰與”結構由介賓結構“孰與”賓語前置規律錯誤類化形成(?) 五、……何如…… 1.可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意為“與....相比哪個....”、“與....比起來怎么樣”等。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書傳中言'孰與’者,皆謂'何如’也。 予秦地何如毋予? (《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 2.也用于反問,表示棄前者而取后者。相當于“哪兒(誰)比得.....”也作“奚若”、 “曷若” 若之功奚若我哉? (《列子 力命》) ![]() 主要表反問的習慣句式一、何以……為/何……為 “何”是疑問代詞,作狀語, “怎么”、“哪里”、“為什么”等義。“為”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句尾語氣詞,表示反問、疑問 (一)何以......為 1.“何以”后若是名詞(短語),可作“何用”解。“用”是動詞,“何”是疑間副詞作狀語,即“哪里用得著” (1)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禺? (論 顏淵) ——君子質模就行了,哪里用得著文呢? (2)“何”可以換成“奚、惡、 安”等疑問代詞 ①惡用是貌貌者馬哉? (《孟子 滕文公下》)——怎么用得著這個呃呃叫的東西呢?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莊子 逍遙游》)——哪裹用得著飛到九萬里高空再向南飛呢? (二) 何……為 因“何”可作疑問副詞表“為什么”。故此句式中,如“何以”后是動詞或動賓短語,則以'亦’為語助。”知“亦”無實在意義,只湊“以”可省,形成“.....為”式 其用於詢問原因或反問。相當于:為什么...呢; .....什么呢;怎么...呢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禺? (《史記 項羽本紀》) 2.項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馬?”(同上例) 二、不亦……乎 (一)《經傳釋詞》卷三 “凡言'不亦’者,皆以'亦’為語助。”知“亦”無實在意義,只湊足音節,起加強語氣的作用。意思是“不是.....嗎”、“難道.....”等。是用否定性的反問形式表示肯定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 學而》) 2.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孟子 雄婁下》)——不是很奇怪嗎? (二)有時也作“無亦……乎”、“不以(已) ……” 1.從者數百....不以泰乎? (《孟子 滕文公下》)——不也太過分了嗎? 2.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禮記 哀公問》)——不是過于隆重了嗎? (三)句末的疑問語氣詞,有時可以改用“邪” 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漢書 司馬遷傳》) 三、何……之有(為) 意為"有什么....呢” 1.夫晉何厭之有? (《左傳 僖公三十年》) 2.孔子云: “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何....之為”,一般也表反間。 “為”,動詞, 含義應據文意理解 3.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 (《左傳 成公十 二年》)《經傳釋詞》卷二:“言何福之有也。”——這是禍中的大禍,還有什么福呢? ![]() 主要表測度的習慣句式一、無乃(毋乃) ....乎 1.意“就....”;“恐怕 (大概)是……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 僖公三十一年)——大概不當這樣做吧?” 2.又作“無....與"”、“非....與” 等 無乃爾是過與? ( 《論語 季氏》)——恐怕要責備你吧? 二、得無(得毋、得微、得非).....乎 表示懷疑與猜測語氣的習慣句式。意“該不...吧”“莫非....吧” 1.日食飲得無衰乎? (《戰國策。趙策》) 2.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韓非子 內儲說下》)——侍從中莫非有嫉恨我的吧? “乎”可以改用“邪” 3.闕然數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蹠邪?(《莊子 盜蹠》)——莫非去見盜蹠吧? 三、其...乎 1.主要表示測度,可理解為“恐怕是....吧”,“大概是....吧” 其是之謂乎!(《左傳 隱公元年》) 2.“其”還可同“與”、“邪”配合,組成"其……與”、".其..邪” 格式,表測度 從我者,其由與?”(《論語 公冶長》)——恐怕只有仲由吧? ![]() 主要表感嘆的習慣句式一、何 1.“何”代詞,表疑問,“之” 代詞,有指示意味, 相當于“怎.....這么/那樣.....” 、“為什么...這么” (1)何許子之不憚煩! (《孟子 滕文公上》)——怎么許子這么不怕麻煩! (2)風兮!鳳兮!何德之衰?(《論語 微子》)——為什么德行這么衰微? 2.“何”可用“奚”、“曷”以及“何其”、“何如”、“何如” 等來替換 (1)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韓非子 和氏》) (2)辰乎辰,曷來之遲去之速也! (《法言 問明》) 二、何其..... 代詞“其”可以兼有“彼之”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在主語明確的情況下,“ 何…之…”,格式可以改成“何其……” 1.夫子圣者奧?何其多能也? (《論語 子罕》)——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 2.雖有君命,何其速也? (《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 “何其”又可寫作“奚其”、“曷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