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在19世紀確實從清朝手中奪取了大量領土,但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依靠武力。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沙俄無法戰勝清朝,而是沙俄在當時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后勤問題,將數十萬大軍從歐洲調往東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后勤保障對于遠征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將兵力從歐洲調動至遙遠的東方,遠非易事。而且,沙俄若在東方戰斗失敗,兵力無法回撤,那將是災難性的后果。畢竟,清朝曾有過強盛的歷史,軍隊實力也不容小覷。一旦俄軍在遠東遭遇失敗,恐怕就真的陷入困境,面臨國家存亡的危險。因此,相較于派遣大軍東征,沙俄更傾向于采取威脅和訛詐的手段,通過外交途徑從清朝那里獲得土地。 第一次交鋒發生在1649年,沙俄的侵華戰犯哈巴羅夫僅帶了70人便闖入中國達斡爾人的居住地,實施了燒殺搶掠。哈巴羅夫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后,于同年9月再次帶著200人侵入黑龍江流域,強行占領了赫哲人的村落。這次事件標志著中國官方軍隊與沙俄軍隊在遠東的第一次交鋒。從這場交戰的規模可以看出,沙俄出兵的數量非常有限,僅僅幾百人,遠未出現過大規模的軍事集團。 第二次交鋒發生在1685年,清朝和沙俄的雅克薩之戰中。此次戰爭,清朝的彭春率領著3000人進軍雅克薩,而沙俄方面的兵力只有450人。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沙俄從莫斯科派遣了600人援助尼布楚。這600名俄軍并不足以對抗強大的清軍。合并后的826名俄軍試圖進駐雅克薩,但卻被康熙派出的2000多名清軍圍困,切斷了俄軍的外部補給。最終,826名俄軍中,僅有66人幸存下來。經過這場戰斗后,沙俄與清朝于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明確規定以外興安嶺為兩國的邊界。此條約導致中國失去了蒙古東北部的部分領土,以及外興安嶺以北的大片土地。若非西部的準噶爾汗國在同一時期造成了麻煩,康熙帝或許不會接受這一條約,盡管如此,條約的簽訂也確保了中國對外東北地區的主權。 第三次交鋒發生在1858年,沙俄的穆拉維約夫充分利用清朝正忙于應對鴉片戰爭和內亂的局勢,果斷行動,派出兩艘軍艦前往璦琿城。他要求清朝黑龍江總督奕山將黑龍江以北的所有土地交給沙俄,同時提出將烏蘇里江東部劃為中俄共同管理的區域。然而,奕山自然沒有答應這一無理要求,沙俄軍隊在遠東的失敗紀錄讓他無所畏懼。沙俄方面為迫使奕山屈服,于璦琿城對岸連續開炮一夜,盡管并沒有真正打擊到目標,但還是把奕山嚇得不輕,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到1860年,沙俄趁清朝內憂外患之際,強迫清朝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這使得沙俄從清朝手中奪取了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時,沙俄在遠東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我們可以從之前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找到一些線索。當時,穆拉維約夫指揮著僅1000名士兵與英法聯軍對抗,沙俄海軍也僅有四五艘艦艇,根本無法與英法聯軍匹敵。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穆拉維約夫將作戰重心轉移到遠東,通過迂回戰術與敵人周旋。即便沙俄的遠東兵力并不強大,但他們依靠軍事技術的優勢和恐嚇手段成功占領了外東北。拿下這些大片領土后,沙俄開始采取措施增加遠東地區的防御力量,通過移民和流放犯人來增強該地區的俄國人口。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農奴制度,鼓勵無地農民向遠東遷移,給予他們免稅和土地的優惠,甚至釋放了大量的囚犯,只要他們愿意在遠東定居,便可以免除罪責。這些政策逐漸讓遠東的俄國人口有所增加,但要確保領土安全,沙俄依然需要依賴軍隊。 然而,問題來了,軍隊進入遠東后,如何生存下去?歐洲的后勤支持成了沙俄遠東駐軍的最大難題,因為那時的遠東剛剛開始開發,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和資源。即使沙俄通過西伯利亞鐵路的建設來解決交通問題,這個計劃直到1891年才啟動。沙俄直到西伯利亞鐵路完全建成之前,無法有效支援遠東的軍事駐扎。1900年,沙俄在清朝與西方列強關系復雜的背景下,趁機出兵17萬占領了東北,但那時西伯利亞鐵路并未完全貫通。 在隨后的日俄戰爭中,沙俄的失敗讓他們失去了對東北的主導地位。戰后,沙俄的中東鐵路被分為兩部分,東線仍由沙俄控制,而南線則交給了日本。即使西伯利亞鐵路已經貫通,沙俄也未能重新獲得在東北的霸主地位,反而陷入了新的戰略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