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一生非常短暫,只活了40多歲,跟中唐的柳宗元很相似。無論是李商隱還是柳宗元,他們的人生都非常坎坷,筆下對風景的描寫也多有幾分凄涼。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本身就帶給人一種凄清之感,而他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更是給人一種寂寞凄冷到極致的感受。 但李商隱的詩歌經常滲透著深情,滲透著他對人生,他對這個世界獨特的思考。 這大概跟李商隱早年間學道、早年間和僧人打交道的感悟有關。而他對人生的思考,與他年輕的時候去趕赴山頂拜訪僧人頓悟的十幾個字有關系: 這就是李商隱的《北青蘿》: 北青蘿 李商隱李商隱〔唐代〕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云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這首詩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最后那10個字,“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大千世界俱是微塵,我還談什么愛和恨呢?這就是人從一種更高的境界,來回頭看世人的生活,來回頭看這個世界。 只有對人生有了相當達觀的認識,他才能從更高的層次來俯瞰人生境界。 在佛教的視野當中,大千世界都在微塵當中,而人也只不過是微塵的一種而已。 這10個字到今天依然能夠安慰人心。 人生旅途征程漫漫,但是回過頭來,來看人生不過就是微塵而已。人生不過就是為了體驗而已,既然如此,何必糾纏。應該以一種淡泊情懷來面對仕途受挫,更應該以淡泊的胸懷來面對人生挫折。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前兩句交代詩人探訪住在茅屋里的僧人,交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第二聯已經體現出了年輕的李商隱寫詩的功力。落葉人何在,寒云路幾層。樹林落葉紛紛,不知道僧人現在住在住在哪里呀?沿著寒云繚繞的山路盤旋至上,不知道走了幾層。 群山連綿,所以一重又一重,有了幾層山的概念。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詩人遇到了僧人,僧人什么樣的打扮呢?在茅屋當中獨自誦經。誦經完畢以后,靠著一根青藤來跟我交談,也正是僧人的交談給了詩人一些啟發,讓詩人對人生有了更為達觀通透的看法: 世界都在微塵當中,我也在微塵當中。 所以不必傷懷,不必悲哀,不必愛恨糾纏,也不必有過高的期待。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我們在這里生活著、體驗著,該上車就上車,該下車就下車,如此就足夠了。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