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簡水鄉,地處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北端,面積5.2平方千米,是廣東四大水鄉之一,有廣東“小周莊”之稱。 逢簡作為順德早期聚居地之一,自西漢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來發展成一方集市,到唐朝已成為村落 。南宋嘉定年間之前,已有先民遷入該地居住而漸成村落。逢簡水鄉內文物古跡遍布,有始建于宋朝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明遠橋、始建于明朝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大宗祠,以及佛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巨濟橋、清康熙皇帝賜建的金鰲橋,清光緒皇帝御賜金桂。同時,古廟宇、古祠堂、古民居、古樹眾多,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逢簡作為順德早期聚居地之一,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早在13世紀,逢簡地域就有“逢村”存在。據《順德縣志》記載,南宋嘉定年間之前,有潘姓、鐘姓、莫姓、薛姓、區姓、逄姓、簡姓等姓氏先民遷入該地居住而漸成村落。該村原稱逄簡,后“逄”演變成“逢”,而改村名逢簡村。逢簡水鄉有十六個“村民小組”:見龍、村根、潭頭、明遠、后街、高社、麥社、午橋、嘉厚、高翔、直街、碧梧、西街、東岸、搓洲、新聯,他們共同組成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的聚落共同體,形成“梳式結構”。臨河是公共活動中心,布置祠堂、書院及各種小型神廟。一條巷道對應一個水埠和一個支祠。道路系統一般由街、坊、里三級組成,規規整整。村民們的住宅一家接著一家,各宗族民居受同一文化的規范,呈現整齊劃一的人文景觀。逢簡水鄉還保留著各種古橋,各有風格,給水鄉增添了不少古韻:古橋上的石獅子雕刻,呆萌又生動,好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