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我長大,我養你到老。 也許很多父母,在老年的時候,并不指望孩子反哺什么,但看到孩子成為白眼狼,仍舊會心痛。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沒有少操心,但是成年之后,反而怨恨父母,感恩的心完全消失了。 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成為白眼狼,是從這三個時候開始的,父母需要早知道。 01 婚配: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女兒是潑出去的水。 按照常理,兒女結婚之后,大家會做三件事。 一是分家,讓新婚的夫妻成立一個小家,從大家庭搬出去。 二是分財富,小家不再接受父母的供養,生活費用靠自己去賺。 三是遠離老家。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都在城里買房,和老家就距離幾十里,甚至到了外省。 對于小夫妻來說,有了小家庭,就有了責任。但是對于老父母來說,也就慢慢被邊緣化了,遠離了孩子的視線。 古話說:“三年不上門,單親也不親。” 長期的分別,會讓感情變得很淡。一旦孩子把夫妻感情看得更重要,漠視父母和兒女的感情的時候,那就意味著白眼狼的情況出現了。 明代作家馮夢龍,寫了一個叫倪善繼的男子,娶妻之后,什么都聽妻子的。 老父親倪太守,七十多歲,還管著家里的錢財,這就引發了倪善繼的不滿。而不滿情緒的來源,就是妻子在背后嘀咕。 有一天,倪太守決定再婚,兒子兒媳百般反對。 倪太守再婚后,又生下一個孩子。這就激怒了兒子兒媳。當倪太守病倒之后,兒子兒媳把所有的財產,都劃到自己名下。 無奈之下,家庭成員打起了官司。
一棵樹上長的果實,一旦從樹上掉落,那就是另外一棵樹了。樹和樹,難免是競爭關系,爭奪的是“利益”。 把孩子養到結婚的那一天,就不再是一家人了。孩子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聽愛人的安排。 老人和孩子的關系如何,其實是老人和兒媳女婿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幾方的關系,至關重要。 02 生育:新一代孩子出生之后,家里的老人開始燈枯油盡。
按理說,兒女們結婚,也有了孩子之后,就會理解帶娃有多難,然后就真正懂得多年前,父母是多么愛自己的。 實際上,孩子成為了父母之后,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娃身上去了。 畢竟,娃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代表美好未來,而家里的老人,越往后越沒有希望,不值得那么去關注。 尤其是一些窮苦的老人,慢慢就變成了兒女眼里的累贅了。
很多夫妻,為了娃讀書,在學校門口租房,陪讀,一年的開銷好幾萬,都舍得。但是要夫妻一年給老人一萬,就難于上青天了。 此時,若老人不想遭遇白眼狼。那么老人就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兒女去帶娃。這也體現了三代人的融合。 若老人連帶娃的體力都沒有了,那起碼應該對娃好一點,別傳遞任何的惡意。 人心都是肉長的。老人對娃的態度不友善,其實就像一根針,扎進了兒女、兒媳女婿的心里。老人之前對兒女再好,也會在“對娃不好”的時候,徹底抹掉。 親情是可以轉移的,老人不要固執地認為,兒女應該怎么做。 03 窮困:自己都養不活的孩子,拿什么養父母? 我的外婆,養了九個孩子,其中兩個孩子夭折了。 在吃不飽飯的年代,家里一群孩子,熱熱鬧鬧的背后,是苦不堪言的生活。 我的小舅舅,說了這樣一句話:“若是可以,不要把我帶到這個世上。” 是啊,從幾歲開始,就到處尋找食物。穿破洞幾個的鞋子,每到冬天,就雙腳凍傷,走一步都扎心;到了春天,就要去下地干活。 孩子多,也交不起學費,因此大家都沒有讀書的機會。
事實上,窮人的孩子,不一定早當家。而是吃夠了苦頭,然后頭也不回地遠行,去尋找自己的生活。 哪有人,從小就愿意吃苦?苦難是不值得歌頌的。如果可以,寧愿一輩子都不吃苦。 孩子長大后,發現自己一路走來,受了太多的痛苦。那么他要反哺父母,怎么也提不起這份恩情。 孩子長大后,若還是窮困。他第一時間會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有剩余的情況下,才會反哺父母。一直沒有剩余,那么反哺父母,就不可能了。 任何一種孝道,都離不開錢財,不是一句感恩的話,就夠了。 父母們,如果自己太窮,在生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慎重考慮,別把孩子帶到大家庭里,受苦受難。根據情況,生養幾個孩子,并且好好撫養他們長大,這是應有的認知。 04 孩子是否孝順,是一場因果。 不想孩子變成白眼狼,父母應該積極改變自己,別去做道德綁架的事情。 孩子結婚后,把女婿兒媳當成自己人;女兒出嫁了,仍舊在娘家留下房間,丟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孩子也做爸爸媽媽了,老父母可以去帶娃,增加幾代人的感情。 不讓孩子在窮困中度過一生,規劃家庭的經濟發展,感悟幸福的時候,也要體驗富有。 每一代人都要規劃自己的養老,而不是坐等下一代供給,形成良性養老格局。 在教育學上,有一個“腌蘿卜效應”——把蘿卜放在咸菜缸里,不需要蘿卜干嘛,就會變成腌蘿卜。 家庭的環境,造就了什么樣的家人。 家人彼此善待,孝順和哺育都會自然發生。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