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的過程中,上肢應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這種感覺類似針灸時的感覺,即酸、麻、脹,主要體現在指尖、掌心、小臂、腋窩等處。 ![]() 練習氣功的人經一段時間的練習也能產生此種感覺,稱之為得氣。這種感覺可稱為練習內家拳的特有感覺,我們稱為拳感。 現在我們用一種方法馬上找到這種感覺,并記住這種感覺,要在今后練拳過程中體現出來。 第一階段:找到拳感的基礎訓練 動作1: 面對墻壁,胸距墻十五公分,兩腳距離如肩寬,直立站好,兩手側平舉,手心向上如托著物體一樣,兩手的小指觸墻,你肘關節的胳膊窩是朝上的。 胸距墻面15公分、雙手小指觸墻的要求,控制住了你張開的兩臂與你身體的相對位置,既不會前伸也不會向后背。 你側平舉的兩臂不是180度的直線,而是應該保持160度-170度的夾角。這樣做是為了在你脊椎骨挺得直直的情況下,你的兩塊肩胛骨是平貼在你的后背兩側,不會在后邊支起來。 這時胸大肌是放松的,使你體會到在后背挺得直直的情況下“含胸撥背”。注意身體挺直、收下頦、頭向上頂。 動作2: 保持著這種胳膊窩是朝上的狀態,把手心轉向地面,這時是兩手的食指觸墻。 (體驗:“含胸撥背”、“虛領頂勁”、“垂肩墜肘” 京武注)要記住這個姿勢,要從這個姿勢中體會到胳膊窩朝上、肘尖朝下就叫墜肘。 練拳中強調的墜肘就是胳膊窩朝上,這時小臂的尺骨撓骨是擰著的。在這種狀態下,肘關節不易受到沖擊的傷害。 同時體會垂肩的感覺,體會到向上頂頭和垂肩是一碼事。通過這個練習使你明白真正的沉肩和墜肘。 動作3: 在動作2的基礎上把兩只手盡量向遠方伸展,注意身體的姿勢不可改變,兩手食指仍然觸墻,貼著墻往外伸,努力的伸,好像兩只手要把地球抱住;此時仍努力收頦,頂頭,這時你的手指尖會有感覺。 動作3的附加訓練: 伸展肩的另一種練習方法:平躺在床上,把手臂向天花板舉成與身體垂直的狀態,然后再往上伸展手臂。向上長出的一段完全是由肩部的伸展所至,要盡量往高處伸展,也可以兩個手臂同時進行練習。 由于你是躺著的,脊柱肯定是放松的,不會參與肩的伸展運動。這時體會向外松肩非常明顯,也不會產生駝背,但由于手臂豎直上舉,要由大胸肌來保證動作的完成,故此時大胸肌不可能完全放松。 動作4: 在動作3基礎上把兩只手立起來,盡量努力往起立,盡可能使指尖向上挺著勁,掌心向外頂勁,一方面努力把手立成垂直地面,另一方面兩手心仍然繼續不斷地努力向外頂勁。 這時手指、手掌、小臂都會產生較為強烈的酸、痛、麻、脹的感覺。 如果做的很到位,這種感覺一直可以達到腋窩,有些人還會有掌心向外冒熱氣或冷風的感覺。這種滋味只有通過認真練習才能體會到,只要你認真做,馬上就能體會到這種感覺。 要記住這種感覺,在你今后的練拳過程中,不論是形意拳、八卦拳還是太極拳,始終都要貫穿著這種感覺。 第二階段:找到并記住拳感開始讓你面對墻練習是為了有基準,可以使動作規范。 當你面對墻找到拳感后,就要努力把姿勢記住,離開墻,達到隨時想做都可以保證動作正確。 當你達到這種程度時,你又會產生一種新的體會,雖然你的后背挺得特直,和國旗班標兵一樣,由于兩臂盡力向外伸展,腋窩產生了酸痛感,大胸肌是放松的,雖然后背挺的直直的,但前邊不是挺胸而是含胸。含胸是由于兩臂盡力向外伸展,并使大胸肌放松,這才使你感覺到不是挺胸而是含胸。 現在你才真正理解了含胸拔背、頂頭、沉肩、墜肘的真正含義。這些東西又都是從酸、痛、麻、脹而來,雖然很痛苦卻有一種美的享受,使你感到舒服,很愿意接受這種痛苦,甚至使你上癮,從中體會到痛快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從此對中國傳統武術更感興趣。 以后我們把這種感覺簡稱為拳感。 第三階段:拳感成為本能反應當你能做到較純熟時,即站好后,兩臂一伸開,拳感馬上就來了,而且感覺強烈,直到腋窩。 這時你感到除酸、痛、麻、脹外,似乎自己使不上勁了,感到全身很放松。這時你閉上眼睛,似乎是閉目養神。 在這種情況下,讓你的伙伴在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向你立著的手掌猛推。你突然感到全身為之一震,自己像是鑄造出來的一樣,不松散,完全是一個整體。 這一瞬間,你兩腳的感覺最強烈,因為你是一個整體;雖然手被推,但你是站在地面上,所以手接收到的能量最終要消耗在腳與地面的摩擦上。 只要你做的對、做的到位,就會產生應有的自身感覺。你被推時,肩、肘一定不會松散。雖然這時你感到似乎是用不上力量了,很放松,被推時又會感到自己從來沒有過這么大的力量。 可以設想,若反過來用此方法向外打擊,則是利用全身的質量。你的手臂固定在軀干上,就像坦克車上的大炮一樣——坦克車的大炮能輕而易舉地撞倒墻壁,是由于它有非常重的車身。 這時你初步體會到了平常經常聽到武術中說的“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義。 “意”是思想,打擊時不用力,只是想一想即可,那可能嗎?你在做此動作時也感到使不上勁,那是因為你動作正確時,不相關的肌肉都在放松。 我讓你把向外伸展的相關的肌肉群都在努力的工作著,你向外的勁已經用到了頭,達到了極限。 這時你才恍然大悟“用意不用力”是一種錯誤的描述。“不用力”是對那些沒有用、處于休息狀態的肌肉進行描述的結果,而忽略了對有用相關肌肉群的感受。 實際上,用于打擊的相關肌肉群,不但不是不用力,而是把力量用到了極限,用到了頭。更有甚者,在“用意不用力”的錯誤指導下,更發展為練拳時要“大松大軟”的說法。 希望學員在親自實踐中,有自己的體會,達到對事物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客觀的真的弄明白“力從腳跟起”“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義。 |
|
來自: 新用戶3892281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