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記者曾問國際象棋傳奇加里·卡斯帕羅夫:“你是如何在混亂的棋局中保持冷靜的?”他笑了笑,反問:“你試過每天只思考一個開局嗎?” 這位身材瘦削的棋王,從13歲起就堅持一個習慣:每天清晨研究同一套開局策略,30年不變。 有人笑他固執(zhí),他卻說:“復雜是給觀眾看的,簡單才是贏棋的鑰匙。”結果,他在棋壇稱霸20年,至今無人打破他的連勝紀錄。 頂級高手都是能把事從復雜越做越簡單的存在,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 高手都能用簡單觸達本質物理學巨匠理查德·費曼以“簡單化教學”聞名。他曾用一張餐巾紙和一支筆,向普通人講解量子力學,愣是把“薛定諤的貓”講成了鄰居都能懂的故事。 他的辦公室沒有堆滿書的架子,只有一塊黑板和一句座右銘:“如果我不能簡單地解釋它,我就沒真正理解它?!碑斈昶平庠訌棛C密時,他沒用高深的數(shù)學模型,而是畫了三張圖,把復雜公式濃縮成幾個箭頭。 結果,美國政府直接拿去用了。費曼的課本至今是物理系學生的入門圣經(jīng)。很多故作高深滿嘴專業(yè)術語的所謂大師,其實水平很差。 別讓自己瞎忙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有個外號叫“基本功先生”。 1998年總決賽,公牛隊對陣爵士,喬丹39歲“高齡”仍拿下關鍵一球。 訓練營里,他的秘訣讓人意外:每天只練三種動作——運球、跳投、罰球,每種重復1000次(看庫里的訓練視頻也是一樣)。 他的早餐十年不變:燕麥加三個煮蛋,連鹽都不多放。 心理學家說,這種做事方法是“決策疲勞”的克星:人的意志力屬于有限資源,每做一個決定都是在消耗意志力 。所以運動員們通過固定訓練和飲食習慣來讓自己達到選擇越少,大腦越專注的狀態(tài)。 亞馬遜創(chuàng)始人貝索斯也有類似招數(shù):每天只開一個會,只問一個問題:“這件事能不能再簡單點?”結果,亞馬遜從賣書小店變成了全球電商霸主。 簡單的框架,最扛得住風浪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時,只用了三樣東西:玻璃、鋼筋、直線。 法國人起初罵他毀了經(jīng)典,可建成后,這座“透明三角”成了巴黎新地標。他曾在采訪中說:“我從不設計超過三種元素的建筑,因為第四種會讓我睡不著。”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全球建筑訂單腰斬,他的項目卻沒停過——因為材料少、工期短、成本低。 行為研究有個術語叫“認知負荷”,意思是規(guī)則越簡單,人越不容易出錯。貝聿銘用幾根線條,扛住了時間的考驗。 把難啃的骨頭留給自己來吃作家海明威的書桌只有三樣東西:打字機、一疊白紙、一支削尖的鉛筆。 他寫《老人與海》時,每天只干一件事——把昨天的稿子砍掉一半。他說過:“第一稿是垃圾,第二稿是骨架,第三稿才是肉?!?/span> 結果,這本薄薄的小說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成了20世紀文學標桿。 他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送給讀者。作曲家莫扎特也一樣,每天練12小時音階,卻只用三個和弦寫出《小星星變奏曲》。簡單到極致,成了全世界都能哼的旋律。 如果沒有神功,就把一招練上千萬次跑步之神尤塞恩·博爾特,那個打破100米世界紀錄的“閃電”,有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習慣:每天跑步前,他只吃一根香蕉,跑步時只練一個動作——起跑。 他教練說:“博爾特從不練花式步伐,他只把起跑練到?jīng)]人追得上?!苯Y果,奧運會上,他起跑后50米就甩開對手,9秒58的紀錄至今無人靠近。 武術大師李小龍也有句名言:“我不怕會一萬種招式的人,我怕把一種招式練一萬次的人。”他每天練直拳500次,拳速快到鏡頭都抓不住。簡單到骨子里,就成了無敵的本能。 其實博爾特和李小龍的行為都體現(xiàn)了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法則——專注、重復的高質量練習能顯著提升技能水平。博爾特和李小龍通過極致重復單一動作,優(yōu)化了肌肉記憶和神經(jīng)反應速度,達到“本能”級別表現(xiàn)。 ▽ 他們像雕塑家,把一塊石頭鑿掉99%的廢料,留下1%的精華。費曼用餐巾紙解宇宙,喬丹用三種動作贏冠軍,貝聿銘用三根線建地標,海明威用三稿寫經(jīng)典,博爾特用一個起跑破紀錄——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想成事要瞄準本質,而本質是很簡單的。 段永平曾說一句話都說不清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那就不能投了,諾基亞做了幾百種產(chǎn)品最后的結果是輸,而蘋果只做一種產(chǎn)品,結果是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