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安全形勢復雜,中國投資面臨系統性風險 非洲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海外戰略的重要區域,近年來持續吸引大批中資企業投資基建、資源開采、通訊、能源、農業等關鍵領域。然而,在經濟合作蓬勃發展的另一面,非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卻日益嚴峻。武裝沖突頻發、政權更迭迅速、極端宗教勢力蔓延、國家治理能力薄弱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中國在當地的人員安全與資產運營。 例如2023年埃塞俄比亞西北部爆發地方民兵'法諾’武裝起義,造成政府軍數十處軍事據點失守,中資企業項目現場被迫中止,數百名中方人員撤離。剛果(金)東部M23叛軍掌控資源重地,影響中方礦業投資安全;馬里、尼日爾、布基納法索政變頻繁,反西方情緒蔓延波及中國項目;利比亞戰后持續混亂,中國企業撤出多年無法重返。 以下為典型國家及其主要安全風險:
二、中國海外安保體系的現實瓶頸 盡管中國近年來逐步加強海外利益保護,但整體安保體系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方面,中資項目大量分布在高風險地區,但多數依賴外籍安保公司或當地軍隊維護安全,缺乏自主掌控力;另一方面,當前被稱為'安全官’'內保’'的崗位,大多數并不具備實戰應急能力,充其量只是具備一定協調和溝通能力的'聯絡員’。 當真正的危機發生時,這類崗位無法發揮保護作用,最擅長的就是組織撤離。然而很多項目的撤離計劃依然依靠外交通道或外方承包商力量實施,中國安保在操作層面仍處于被動地位。此外,民營安保公司雖具實戰經驗,但政策支持不足,難以進入國家項目主流體系。 三、犧牲承受力決定安保體系能否真正成型 海外安保不是'保險產品’,其本質是國家在海外戰略博弈中的延伸前線。在高風險環境下執行安保任務,意味著人員犧牲將不可避免。在堅持“保障普通群眾生命安全為首位”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海外安保力量可能面對的犧牲建立清醒認知與制度保障。 反觀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他們的海外安保力量長期深扎高風險區域,哪怕付出重大人員傷亡,也從未動搖對全球利益的堅定維護。這種國家意志,正是其全球影響力的支撐點之一。 四、推動海外安保從“形在”走向“能戰” 要想在非洲等動蕩地區立足,中國海外安保必須實現從“象征性存在”向“實戰能力輸出”的徹底轉型。這不僅涉及機構機制的重塑,更需頂層設計的推動與戰略資源的投入。 建議: 五、不敢犧牲,就無法護航全球戰略 當前全球安全形勢復雜多變,中國企業與項目深入多個高風險區域,面對的威脅不再是偶發的,而是結構性的。若海外安保力量仍不能突破'協調員’角色限制,將難以有效捍衛國家戰略利益。 六、敢于亮劍: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中國當前海外安保策略中存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風險來臨時慣性思維依然是'撤僑優先’、'快速脫身’,這在保障普通公民安全的同時,也削弱了國家對海外局勢的主動掌控力。長期以“保守應對”為主的策略,使得中資項目在危機中容易成為無主孤島,導致資產流失、人員困頓,甚至國家信譽受損。 必須轉變“遇事即撤”的被動模式,樹立“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戰略思維。對于關鍵海外利益區,不僅要設立防御體系,還要具備前置打擊威脅、震懾敵對勢力的能力與意志。這意味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