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出的汗,到底是什么? 手把手教您艾灸遠離痛經(視頻),簡簡單單祛病痛! 女性艾灸后出現這些情況千萬沉住氣,你離疾病治愈就差一步了 四花穴治療疑難雜癥臨床舉隅 張敏敏、王妍文、符文彬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院) 四花穴之名首見于明代高武著《針灸聚英》,為膈俞與膽俞兩穴的合稱。二穴均位于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屬于背俞穴。 ![]()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于四花穴的臨床應用,《西方子明堂灸經》中云 :“膈俞二穴……灸三狀,主胸脅相引……痰飲吐逆……虛脹支滿,痰瘧痃癖氣塊,膈上痛”;“膽俞二穴……灸三壯,理心脹滿,吐逆短氣,痰悶……胸脅不能轉側。” 《循經考穴編》:“膈俞主諸血癥妄行及產后敗血沖心,骨蒸咳逆,自汗盜汗……膽俞主胸脅痛,于嘔吐,口苦咽干,膽家一切癥,亦治骨蒸癆熱……”。 《針灸四書》:“膏肓、肺俞、四花主治傳尸、骨蒸、肺瘦”。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載 :“四花奇穴……主治虛弱羸瘦,肺結核、肺氣腫、支氣管炎、喘息”。 《針灸大成》云 :“崔氏取四花穴法,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尪羸痼疾。” 由此可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四花穴常用作灸法,主要功效在于補虛扶正,治療胸脅疾病。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四花穴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治療措施也從灸法擴展到針挑、長針透刺等,筆者臨床觀察到其在疑難雜癥方面的應用尤具特色,現舉隅如下。 1、偏頭痛 偏頭痛又稱偏頭風,其特點是疼痛暴作,痛勢甚劇,一側頭痛,或左或右,此病臨床上頗為常見,病因雖多,但與肝陽偏亢,肝經風火上擾關系最為密切。符文彬教授在臨床中善用四花、翳風為主穴治療偏頭痛。配穴 :在發作期,以太陽穴周挑脈絡充盈部,痰濕內阻加脾俞,肝陽上亢加肝俞。 《靈樞·九針十二原》:“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針挑療法是基于“宛陳則除之”的法則,以通為用,以通為調理,穴選四花之膽俞,疏調肝氣,保證經氣流暢無阻,膈俞為血之會穴,針挑之以活血祛瘀,清除瘀滯,二穴合用共奏疏理肝膽經氣、活血祛瘀之功,使“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頭痛一證則愈。 2、 震顫麻痹綜合征 .............此病多由經絡瘀滯、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而致,符文彬教授根據臨證經驗,常用針挑四花穴治療此類疾病,例如帕金森等,主穴采用四花,配穴 :長強、風池。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挑刺法本具活血祛瘀、通經活絡、調整臟腑陰陽的作用,選用四花穴,既治血又柔肝熄風、定痙止顫,從而獲得較佳療效。 3、抑郁癥 .........《素問·本神》論述了病機 :愁郁者,氣閉塞而不行。 《類癥治裁·郁證》: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老。 近年來臨床報道中,薛廣生等對四花穴治療抑郁癥 54 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發現觀察組在平均顯效時間上明顯優于其它對照組(中藥組、西藥組)。雷麗芳等觀察情志調護結合艾灸四花穴預防患者卒中后抑郁癥發生的效果,干預組采用情志調護配合艾灸四花穴,對照組采用腦卒中常規心理護理。結果發現干預組 HAMD 抑郁評分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 選取四花穴,一為調氣,二為理血。膈俞為血之會,《針方六集》:'此穴位于心肝二俞之間,故為血會。'可調理周身之氣血,并具有寬胸理氣、降逆通腑之功效。膽俞內應于膽,而為之俞,《針灸甲乙經》云 :“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干,飲食不下,膽俞主之”。可疏理肝膽之氣,二者共奏疏通氣血、理氣解郁之效,對郁病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4、潮熱 潮熱為絕經期婦女出現的常見癥狀,此外還常伴有盜汗、心煩、抑郁、失眠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內經》中“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而導致肝腎陰虛,陰陽失衡,陰虛潮熱。朱曉玲等通過觀察四花穴麥粒灸治療婦女絕經后潮熱 60 例,治療組采用四花穴麥粒灸加針刺治療,總有效率達 90%,對照組單用針刺治療,有效率為 73.3%,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四花對于潮熱的治療,古籍中早有記載,《神灸經綸》早有云 “: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艾灸善通經絡,善入臟腑,通過四花之膈俞、膽俞,迅速起到調補肝腎、通暢氣機、陰陽自合之目的。 5、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為坐骨神經通路上出現的疼痛癥狀群。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靈樞·經脈》記載足太陽膀胱經病候中有“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的記載,形象地描述了本病,并指出此病的病位在足太陽膀胱經。針灸治療此病效果顯著,王玉明用長針(2.0~3.5 寸)透刺四花穴治療坐骨神經痛 303 例,使針感沿足太陽經脈向下傳至腰骶、臀部,經治療療效可達 100%,且未發現副作用。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坐骨神經痛的治療當以疏經通絡、行氣止痛為主,針刺膈俞活血祛瘀、膽俞調理氣機,施以長針透刺,加強活血行氣之效,使瘀消痛止。 6、肺癌化療藥物所致的副反應 當前對于腫瘤患者化療后的種種副反應,例如惡心、嘔吐、體力下降、白細胞減少等,西醫西藥并無好的治療方案,而針灸可以發揮一定的預防作用。李麗霞等進行了直接灸四花穴預防肺癌化療藥物所致白細胞減少的臨床觀查,40 例患者中,治療組副反應發生率 32.5%,對照組為 75.5%。可見灸四花能明顯降低化療藥物毒性反應,減少化療過程的骨髓抑制。 腫瘤患者本已正氣虛損,化療藥物更致臟腑元氣耗損,精氣虧虛而產生虛勞癥狀,根據《靈樞·經脈》記載 :虛則補之“”。《圖翼》中云 :“膈俞為血會也,諸血病者皆易灸之”。對化療后的白細胞減少,艾灸膈俞可養血活血,而配以膽俞,則可加強其理氣活血之效,二者共同補益氣血,扶正固本,加強機體抵抗力................. 7、討論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對應內臟之膈,動脈血管貫膈下行,靜脈血管貫膈上行。又食道下行,亦由膈肌通過,故而凡有關膈肌及血證者,俱可取此。而肝膽相表里,膽俞所治癥,多與肝俞合。凡肝膽有關疾患,皆可取之。 《素問· 調經論》說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全則神旺,血盛則形強。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四花穴作為經典的配穴,膽俞疏調肝氣,通調一身之氣,配以養血活血之膈俞,可謂氣血并治。同時,膽俞主氣屬陽,膈俞主血屬陰,一陽一陰,一氣一血,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調氣和血,調整陰陽相得益彰。艾灸此組穴位可溫熱散寒,扶正補虛,增強抵抗力,針刺可活血祛瘀、解郁安神,透刺加強行氣活血力度,使二穴通為一氣耳。在臨證治療疑難雜癥、常見病、多發病時巧妙利用,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