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痰濕,首先一句話叫“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就是說脾把痰濕運化出來,痰濕往上跑到肺里,影響肺氣宣發肅降,肺就成了存痰的地方。 但你知道嗎?痰濕還和腎有關。民國時有個婦人,痰濕重得吃不下飯,稍微動一動就氣喘吁吁,喝了三年湯藥都沒好。找到張錫純后,于是診脈,再看她喘得比較厲害,說明是腎虛、腎不納氣。于是在化痰藥里加了補腎的,幾劑藥下去,就好了! 這是為啥呢?腎主封藏,能藏人體的精華。但腎有時候也會“失職”,就像木桶破了會漏水一樣。腎虛時,腎中精氣不僅消耗快,還會外漏到膀胱。膀胱滿了,脾胃的水飲就排不下去,只能堆積在脾胃,慢慢就變成了痰濕。所以中醫才說“腎為生痰之本”! 針對這種情況,張錫純給出了理痰湯。它能把身體里從上到下的痰濕都理順、清理掉。理痰湯的配方是:黑芝麻,柏子仁,生杭芍,芡實,清半夏,陳皮,茯苓片,用水煎服。 這個方子有兩大特點。一是把芡實放在首位,用量還很大,比化痰的半夏都多。芡實能補腎精、補漏洞,讓精氣不外漏,還能氣化痰濕水飲。而且它既入腎又入脾,能同時培補先天和后天之本。腹瀉、尿多的人平時可以多吃點芡實,煮粥或者打成粉吃都可以。 二是加了滋陰潤燥的黑芝麻和柏子仁。半夏雖然化痰效果好,但藥性溫燥,容易讓人上火。那仁類藥中的油脂,就能幫我們牽制半夏的溫燥,還潤腸通便,讓痰濕從大便排出,同時它們還有補腎作用,能幫芡實養腎。白芍和茯苓能利尿,把痰濕導入膀胱通過小便排出。陳皮則負責行氣,推動痰濕往下走。 總之,要是你頭面部愛出油,不清爽,喉嚨里總有痰,還伴有腰膝酸軟、怕冷乏力、口干但不愛喝水這些腎氣虛弱的癥狀,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加減此方,并進行調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