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人這輩子,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吃了不對的藥,傷了正氣還不知道。附子,這味從古至今被中醫師傅們當寶貝一樣捧著的藥材,若是用得好,能救命;用得不當,輕則頭暈乏力,重則心慌氣短、四肢冰冷,甚至出大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說起來附子是烏頭的子根,味辛性大熱,主要用來回陽救逆、補火助陽。可它毒性大,必須炮制得當、配伍對路,才能為人所用。偏偏現在不少人聽風就是雨,自己在家喝點附子煮水,還美其名曰“養生”,可真要出了問題,誰來負責? 那么問題來了——附子到底該怎么用?它和干姜、肉桂、細辛這些常見中藥搭配的時候,又各自起著什么樣的作用?為啥說搭不好,反倒傷身?你別不信,很多人就是敗在了“搭配”這兩個字上。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事,聊明白了,少走彎路,少吃虧。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先說干姜和附子這一對老搭檔。這倆藥湊一塊,在中醫里有個響當當的名字:回陽救逆,祛寒止痛。干姜是曬干的生姜,性溫而不燥,專門用來暖脾胃、散寒氣。附子性大熱,若是寒氣入骨、四肢冰冷、舌苔白滑,那就得靠這對組合來“火上加火”,把陽氣從里頭給提上來。 可有些人一看“溫補”,就覺得越多越好,恨不得連喝三碗湯。結果沒幾天,口干舌燥、上火流鼻血——這就是“火毒攻心”了。干姜是溫的,附子是熱的,兩者都往身體里加“火”,你得看自己是不是“寒癥”再用。一旦是“虛熱”體質的人,吃了就是火上澆油。 我記得有個六十多歲的老鄉,冬天里手腳冰涼,聽人說附子干姜一煮能暖身子。結果他連吃三天,嘴里起了血泡,心跳加快,跑到縣醫院才知道,原來他是“陰虛火旺”,根本不適合吃熱藥。這叫啥?叫瞎補害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再說肉桂和附子這一搭,講究更多。肉桂這東西,咱老百姓不陌生,燉肉的時候放上兩片,那叫一個香。可你要是知道它在中醫里是補火助陽的主力軍,那就得刮目相看了。肉桂能引火歸元,把虛冷之氣往下拉,而附子則是點火的“引子”,兩者一搭,專治那種“命門火衰”的問題。 命門火衰是啥?說白了就是“陽氣不夠”,人會覺得累,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四肢發涼,精神萎靡。這時候,附子配肉桂,能把火往腎里送,把“爐子”重新點起來。可問題也來了,肉桂性熱,附子大熱,一熱再熱,熱過了頭,就傷陰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那年我在市中醫院跟老師查房,有個年輕小伙子,天天加班,覺得自己“虛”,就自己從網上買了肉桂粉和附子片泡水喝。結果喝了不到一周,晚上睡不著覺,口舌生瘡,尿黃如濃茶。化驗一查,腎功能指標都偏了。你說他是補了,還是坑了自己? 附子和細辛的搭配,講的是“除痹止痛”。細辛這藥,別看名字細細的,可勁兒不小。它辛溫通竅,能散寒止痛,尤其對頭痛、風寒濕痹這類病有奇效。附子加上細辛,就像一個打前鋒一個打后衛,一個通絡一個補陽,專治那種寒濕入骨、肩背酸痛的老毛病。 可細辛有個講究,那就是“量不能大,時間不能久”。這是因為它含有揮發油成分,用多了容易刺激腎臟。附子本身就是毒性藥,細辛再一加,兩個“狠角色”湊一塊,非得有經驗的中醫把關才敢用。自個兒抓藥喝?那是拿身體做試驗。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我就想起莊子說過一句話:“藥以治病,亦能成病。”話糙理不糙。附子雖好,可不是誰都能用,更不是啥病都能治。它得看癥、看人、看時機。比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冷痛、老寒腿,這些寒濕重的毛病,用得對是良藥。可一旦誤用,那就是火上澆油、毒上加毒。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很多人一不舒服就想靠“偏方”“神藥”來立馬見效。可偏偏這類藥講究“慢工出細活”,得辨證施治、對癥下藥。附子就是典型的例子,用了不對,反咬一口。 有人問我,說那到底哪些人適合用附子?我說一句實話:你得是那種陽虛寒盛的人,怕冷、愛拉稀、手腳冰、舌頭白、脈象沉遲,這種體質才適合補火助陽。若是你本身就“火氣大”、上焦有熱,吃附子就像給火上添柴,遲早出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那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陽虛寒盛?你得自己細心體會,更得請靠譜的中醫望聞問切。有些人嘴上說怕冷,其實是“陰虛內熱”,那就不能亂補。這事啊,不是你看兩篇文章、刷幾個短視頻就能搞明白的。 說到底附子這藥,就像一把火。你冷的時候,它能給你暖;你熱的時候,它能把你燒著。得用得巧,用得準,用得合適。干姜是火種,肉桂是引火的柴,細辛是通氣的風,三者和附子搭配好了,就像灶臺上的大鍋飯,香得很;搭配不好,那就是一鍋夾生飯,苦得很。 要我說,現在最該警惕的,不是藥的毒性,而是“無知的勇氣”。很多人對藥一知半解,卻敢于“自作聰明”,這才是最危險的。醫生不是神仙,但最起碼我們知道什么人不能吃什么藥,知道藥和藥之間的門道。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有些人愛抱怨,說現在醫院貴、看病難,可你得知道,真出事了,治病才是最貴的。別拿自己身體做試驗,別迷信網絡上那些“養生達人”的話,尤其是涉及毒性藥物的時候,哪怕多問一句,多等一天,都是為自己負責。 古人說“良藥苦口”,是提醒我們藥雖能救命,但得聽懂它的“話”。附子這味藥,從《傷寒論》到《金匱要略》,從張仲景到后來的名醫,無一不提它的妙處和風險。它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但寶貝不是給你亂摸的,它得有鑰匙,得有規矩。 咱們這代人,活得講究,但也別太“矯情”。有病就去看,有事就別瞞;身體是自己的,命也是自己的,別拿命去賭藥。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說到這里也就沒啥好繞彎子的了。附子不是洪水猛獸,但也不是萬能神藥。它能救你,也能傷你,能補你,也能毀你。關鍵在于你是不是那個“對的人”,是不是那個“對的病”,是不是那個“對的用法”。 別看它一味藥,其實藏著的是中醫幾千年對身體、對自然、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咱老百姓不求精通,但起碼得懂得敬畏,別當它是“補藥”,更別當它是“萬能藥”。 人哪,活到最后,拼的不是藥多,而是懂得少吃、吃對——這才是真正的福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