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催眠師,你先和自己連接,再和個案連接,這樣他好像可以透過你的身體呼吸。讓你與個案的連接左右一切,引導一切。一定首先是身體的連接,意識或思維是不能連接的,意識和思維是孤獨的片段,它會四處亂跑。
——美國著名催眠治療師斯蒂芬·吉里根
吉里根論三種智慧
我們有三個智慧,小孩子這三部分是合一的,所以我們喜歡和他們玩。
首先是身體的智慧。它一直在運作,最多只是和意識分離而已,健康和快樂都和身體有關。
我們的生命之旅有三個階段:一,活在花園中,和美好的環境幸福地融為一體,這是生命最初的2~3年;二,被放逐在沙漠里,體制的教育會發生在你身上,你被教育要用頭腦思考,你的頭腦和身體開始分離。甚至,你在媽媽的肚子里就離開花園了,因為媽媽說“我不想要你”,小小的靈性沒有辦法在花園里打開,這也許會發生在1歲,或者2歲,但每一個人的一生一定會經過被放逐,但這不完全是壞事,因為在放逐中會學到很多生存技巧,只是分別心逐漸壓過了合一的美;三,越發感受到要回到花園的使命感,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召喚你。
在催眠中,我們帶他們回到花園,第一個家在他們身體里,你的第一個家在你身體環繞的能量里。每當你真的想要回家,你的身體值得信任,你可以聆聽,可以和它做朋友,這是第一個智慧的意思。
第二是認知的智慧,也即自我。這種智慧中,我和其他事物是分開的、獨立的,這是人類一切問題的來源。我們須找到第一個智慧和第二個智慧的連接,如果認知的智慧能和身體相通,就是和諧的,這一定是非常令人稱羨的。如果切斷了,認知的智慧就會左右我們,而身體的智慧就被忽略了,幾乎所有人都發生過這種事情。
第三是場域的智慧。這是在你之外的智慧,你與其他事物的關系中所圍繞著的智慧,不論你怎么想,永遠有一個比你更偉大的存在。你的想象是無限的,但這個偉大的存在更無限。
試著去接納這三個智慧,達到三個智慧的統一。最初可以探討的是,怎樣和身體的智慧取得連接,如果沒有和身體取得連接,身體會痛,而頭腦則會一直在矛盾中思考。
一個人進入催眠后,就不在意你說什么話。一個很棒的催眠是一個很溫暖的環繞,一個很溫暖的場域,讓個案覺得安全、有趣、自在,一切事情可以很自然流動。
當智慧與身體取得聯系時,就會有這樣的結果。相應的,做催眠時最大的障礙是,催眠師太注重技巧,而沒有建立非語言的連接。
催眠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個案此刻完全自由,意識沒有受限,完全追隨我的潛意識。催眠師要常說:“你可以完全追隨你的潛意識。”同時,催眠師也在追隨自己的潛意識,并把你自己的身體智慧和個案的身體智慧相連接,這就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場域。
要和個案的心跳合拍,這就是催眠的節奏。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師在開口講話前,自己先靜下來,先感受自己,與自己的身體取得連接,再感受個案的身體。
就像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建立一個秋千,也像是一場風暴,游蕩在兩棵樹之間,人、上百萬的昆蟲、天、地、水和火,乃至行走在天空中的星星、月亮,一切都可以在這個空間流動……
頭腦是非常好的工具,但不要依賴它,其實身體是更直接且可靠的工具。吉里根說,我們有三種智慧:身體的智慧、認知的智慧和場域的智慧。在催眠中,如果能同時使用這三種智慧,那么一個好的催眠很容易發生,但太多人過于依賴認知的智慧,甚至認為這是唯一重要的,這時就會被限制住,既不能和自己的靈性取得連接,也不能和對方取得連接,好的催眠就不可能產生。
太依賴認知的智慧,我們就會被割裂在一個個孤獨的世界中,我們沉浸在自己頭腦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還希望將這個想象的世界強加給真實的世界,結果我們越是在乎一個關系,我們就越容易將自己的幻覺強加給對方,于是愛的渴望反而導致了傷害。
一個很簡單的答案是,先與自己的身體取得連接。即,先去發展自己的身體智慧,試著用身體去聆聽別人發出的信息。認知的連接常是幻想中的連接,而身體的連接則是真實的連接。并且,非常幸運的是,身體的連接并不難,它一直存在著,我們只須給予它足夠的注意,它就會逐漸發展起來。
吉里根解釋說,抱怨是針對別人的,但我們之所以向別人發出負性的信息,其實是在逃避自己內在的痛苦,而內在的痛苦總是會先表現為身體上的不舒服,但假若我們覺知到了身體的這種不舒服,我們就是與自己的內在建立了一定程度連接,那時我們就不必再向外尋求連接了。
抱怨別人是為了逃避自己身體的感覺。覺察到身體的反應,就會多一份從容
snowinter的案例:當在咨詢中注意身體的感受時,作為一個咨詢師,我在咨詢中的敏感度提高了很多。
以前,我可以通過分析發現來訪者的問題,這可以非常準確,但這時并沒有連接感產生,好像無論我怎么努力,我都與來訪者有著相當的距離感。現在我明白,如果只使用頭腦,人與人之間就有一個圣經上所說的巴別塔,在這個塔上,每個人說的語言都與別人不同,而真正的合作就不可能產生,這時不管我們多么渴望與別人親近,我們最終只能陷入孤獨。
然而,當同時使用頭腦和身體時,頭腦會變得更敏銳,而原來那種距離感也減輕了很多,我和來訪者也更加平等和更加親近。本來,我從不希望自己有什么身份感,以什么專家自居,但當主要是使用頭腦時,我發現,來訪者很容易將我放在專家的地位上,而當我學會同時使用頭腦和身體時,來訪者自然就不太把我視為專家了。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開始嘗試這種辦法,當有些場合中,我感覺到有些不自在時,我就去覺察自己的身體,那時身體總有一個部位不舒服,然后帶著對這個部位的不舒服的覺察去和這些場合中的人相處,立即便恢復了鎮定。
現在,我也試著和任何人相識時,先去注意身體的感覺,結果發現,每個人發出的能量都是不一樣的,一個常見的維度是冷與熱。有的人接近我時,我會感到一種熱的能量,這種熱有時很舒服,有時不舒服,有時會感覺到冷,而冷一般都是不舒服的。有一次,剛認識一個男子,和他相處時,一股綿綿不絕的陰風不斷襲來,令我很不舒服,并立即想起了古龍小說中常寫的“殺氣”。后來,認識他的幾個人說,他們和他相處時都感到很不舒服,忍不住想避而遠之,現在回想起來,他們的感覺和我一樣,也是覺得他陰風陣陣。
不過,我的感覺是,如果沒明確感覺到這股陰風,就會更加想離他遠一點,但假若能覺察到這股陰風,并帶著對這股陰風的覺察而與他相處,就自在多了,對他會多出一份寬容。
最深刻的一次體驗,發生在我和一個朋友聊天時。她說,最近的工作出了狀況,她每天都像救火隊員一樣努力工作,但她的工作幾乎每一層面都出現了嚴重的狀況,她希望我能幫她分析并出一些主意。
我的頭腦是很厲害的,以前多次幫她把她的事情分析得一清二楚,也幫她找到了好的應對之道。所以,她對我的頭腦很是信服。
不過,這次我決定用一下身體。
我和她一坐下來,我就感覺很疲憊,好像我一生中從來沒有過這么疲憊,身體好像很重很重,呼吸都變得沉重起來。
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因為我最近在咨詢中使用身體太多,所以才這么疲憊。這倒也是真的。以前,如果主要是使用頭腦,那么我一天做5個個案都不覺得怎么累,但現在同時使用頭腦和身體,我一天做3個個案就會覺得累,而在見這位朋友前,我已做了幾個個案,所以累是很正常的。
只是,這種累實在太特殊了,我從來沒有體會過這種累,這很不尋常,我決定使用一下這個信息,所以對她說:“很奇怪,我從來沒有這么累過,你呢,有什么感覺?”
她先是用很快的語言說:“你這么一說,我的內心深處似乎有一種很微弱的聲音在說,我好累。”
當使用很快的語速時,我們常是在逃避一些東西,所以我請她用慢一點的語速再次表達這個信息。她有些詫異,但還是這么做了,結果,什么都還沒說,她的身體就一下子沉了下去,然后她用很疲憊的聲音說:“我實在是太累了,我好想休息……”
隨即,她覺得很驚訝,她實在沒有想到自己會這么累,但她越說,越覺得這就是自己內心的呼聲。
為了休息,她的潛意識追求失敗
原來,她是一個很要強的女子,她的工作從去年就遇到了不少狀況,對于這些狀況,她的應對方式是,不能認輸,必須使用積極的方法去應對,所以她一年多來一直像一個救火隊員一樣四處去滅火,甚至在今年整體經濟形勢不利的情形下反而擴大了她的生意規模。
然而,她的內心深處的動力是想休息,但她不愿意接受這個動力,她覺得不可以懶散下來。于是,矛盾就產生了,她的潛意識深處的動力是渴望閑適一些,而她意識上排斥這種動力。所以,她的潛意識越渴望懶散,她表現得也就越忙,而她表現得越忙,她的潛意識就越渴望懶散……
最終,一個奇特的局面產生了:她經常輕率地做一些決定,而這些決定最后證明都有問題,結果她的工作幾乎每一方面都遇到了大麻煩。
可以說,這些不斷出現的大麻煩是潛意識所營造的結果,既然你不愿意主動休息,那么你總可以被動休息吧,當你的工作最后徹底一塌糊涂時,你想不休息能行嗎?
對于我這一分析,她表示深深的贊同。她說,有幾次,當麻煩出現時,她腦海里閃出的第一個念頭都是:“這么麻煩,干脆不做算了!”這樣一想,她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松弛下來,但她接著會斥責自己,怎么可以這樣想呢?于是又開始忙碌起來。
我見她的時候,是她最忙的時候,這種忙碌的表象背后,是潛意識對休息的深深的渴望,當我用身體去覺察時,她的這種渴望立即映現在我的身體上,于是我感到了從所未有的疲憊。
她必須尊重潛意識深處的動力,但這種尊重并不意味著徹底走向忙碌的對立面——徹底懶下來,而是找到一個平衡點,可以優雅地表達她對懶的渴望。其實她在創業的最初幾年就是這樣做的,差不多完全隨性,同時又做得很好,所以她現在完全可以向最初幾年的經驗學習。
和她聊完后,離開她,我閉目養神休息了一會兒,這種從所未有的疲憊逐漸從我身上消退,又恢復到了我熟悉的身體感覺中,這時我更加清晰地知道,這種疲憊不是我的感受,而是接受了她的感受。
頭腦是孤獨的,如在人際關系中,試圖通過頭腦去了解對方,那么這種了解必然是非常有局限的,甚至可以不客氣地說,是一種自戀幻覺。譬如我在咨詢室中試圖只用頭腦去分析時,無形中就會建立起一種我是權威而來訪者依賴于我的氣氛來。也就是說,這個咨詢室中,我占了主導地位,盡管我意識上特別想做到以來訪者為中心,但結果很容易是,我做了主導。
使用身體則會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或許,正是鑒于此,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旗手羅杰斯才提出了“機體評價過程”這個術語。他也旗幟鮮明地說,身體永遠比頭腦可靠。
直覺就好像身體打開了第三只眼睛
snowinter神奇的直覺源自平凡的練習
在催眠班上,那些容易進入催眠或容易幫個案進入催眠的學員,都是很注意身體感覺的人。
從9月開始參加家庭系統排列的工作坊到現在,我越來越意識到,身體的智慧一直都在發揮作用,問題只是我們認知的智慧能否與之共舞,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也會逐漸形成場域的智慧,并擁有不可思議的直覺能力。
關于種種神奇的直覺能力,我現在已聽了太多。一個做精神分析治療的心理醫生,他常常把他的朋友嚇住,因為他偶爾會冒出一些奇怪的話,說出了他的朋友從未給他透露過的信息。
例如,一次,他和一個女性朋友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他突然冒出一句話說:“你的爸爸吹黑管。”這句話把她嚇住了,因她的爸爸就是在交響樂團吹黑管的,以前,她告訴過他,她的爸爸是在交響樂團,但從來沒有說爸爸具體是做什么的,所以,她很好奇地問,他是怎么得到這個信息的。他回答說,當和他聊天的時候,他眼前模模糊糊出現了一個男人吹黑管的形象。
以前,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想,怎樣才能獲得這種直覺呢?雖然我也有一些直覺,譬如靠直覺預測了希拉里、奧巴馬和麥凱恩的競選結果,但我這種直覺是模糊的,并沒有形象出現。
現在,這個故事已不再那么吸引我,因我看到更神奇的故事。在家庭系統排列的工作坊上,鄭立峰老師能更具體地通過直覺而在一定程度上看到當事人的家庭情況,而在催眠課上,吉里根老師好像也看到了被他催眠的當事人在催眠狀態中的奇幻的世界。
不過,盡管這看起來是一條神奇的路,但通向它的方法并不高深,本文中的許多辦法就是基礎的練習。德國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其著作《當下的力量》中也提到了一些。
簡單的辦法:
1)當你的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時,覺察它,只是覺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2)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鐘,細細覺察你的身體,從腳到頭,再從頭到腳,不用急,要試著去覺察每一個細微的部位,一開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覺察不到,但這個練習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覺察身體每一個細微的部位。
這些辦法很簡單,關鍵在于是否持之以恒,也正如吉里根老師所說:
不要把催眠當成萬靈丹,很多人在催眠時,好像就等著一句話,然后所有問題煙消云散,這是孩子式的幻想。不過,如果我們每天練習一點點,以很誠懇的態度,那么這些練習會讓你快樂,這些和深層自我的連接會讓你快樂,讓你更健康。
如果你學到讓有意識的我和潛意識連接起來,你會睡得更好,更有精力,身體也比較輕松。
但不要期待萬靈丹,再偉大的老師也沒有魔法棒,揮舞一下,以后你們就長命百歲。你們需要的不是我,而是一些練習,做得越多就越好,越少就越差。
一個鋼琴家說過,如果一天不練習,我會有感覺;兩天不練習,評論家會知道;三天不練習,聽眾會知道。
人類的神經系統,真是一塊神器,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先進的工具。拿著它,你可以做什么?你想怎樣演奏,怎樣練習,你有沒有辦法創造出音樂?我們不是學習控制程序,而只是練習演奏它,怎樣調音,怎樣撥出不同的音符,怎樣碰觸到那個偉大的存在,臣服于它。
這是你的選擇!
奧修的兩項洞見:
身體是你外在的部份,它是存在所給你的非常有價值的工具,但是你從來沒有為了你的身體去感謝存在,你甚至沒有覺知到它一直在為你工作。那使我不禁想說,一般的觀念認為說身體在七十歲就會死并不是一個事實,而是一個虛構的現象,由于那個現象變得非常普及,所以身體就遵循它.
是身體在呼吸,是身體在使你保持活著,是身體在做出幾乎是奇跡般的事。你知道如何將面包轉變成血液,然后分出不同的成分,并將它們送住需要的地方嗎?你的頭腦需要多少氧氣,你知道嗎?在六分鐘之內,如果你的頭腦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氧氣,你將會陷入昏迷。長時間以來,身體繼續在供給正確數量的氧氣給你的頭腦。
你如何解釋呼吸的過程?很明顯地,并不是你在呼吸,而是身體繼續在呼吸。如果是你在呼吸,你一定已經不在這里了。有很多讓你煩惱的事,你可能會忘掉呼吸,尤其是在晚上,你很難在睡覺當中同時記得呼吸,而且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身體所吸進來的空氣是由很多元素所組成的,有些元素可能對你構成危險,身體會選出那些能夠滋潤你的生命的東西,而將那些會對你構成危險的東西呼出去,尤其是二氧化碳.
身體的智慧并沒有被任何世界上的宗教所賞識,你們之中最聰明的人也沒有比你們的身體來得更聰明,它的運作非常完美,它的了解完全不在你的控制之下,因為你的控制可能會具有破壞性。
所以,你的生命和存在的第一個部份就是你的身體。身體是真實的、實實在在的,沒有辦法腐化它,雖然所有的宗教都一直試圖要去腐化它。他們教你斷食,那是違反自然,以及違反身體需要的,然而一個能夠斷食更長的人卻變成一個偉大的圣人。我會稱他為最大的傻瓜,因為他被群眾的愚蠢所支配。很多宗教都教你要成為禁欲的人,在不了解身體的運作過程之下就這樣建議你。你吃東西、你喝水、你吸進氧氣,就好象血液在你體內被制造出來,你的性能量也被制造出來,那是超出你的控制的。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禁欲者。我向所有那些假裝他們的和尚是禁欲者的宗教挑戰,我們可以請科學家來檢查他們,他們將會發現他們跟其他任何人具有同樣的腺體和同樣的能量。
禁欲是一種罪惡,它會產生性格倒錯,就好象斷食也是一種罪惡一樣。吃太多是一種罪惡,吃得不夠也是一種罪惡。如果你去聽你的身體,然后跟著身體走,那么你就不需要佛陀來教你,或是馬哈維亞或耶穌來教你說你要對身體怎么做。身體有一個內含的運作過程,那個內含的運作過程是你無法改變的,但是你卻可以弄亂它…… 所以,首先我要教你對你的身體有一個很深的尊敬、愛和感激,那是諸佛心理學或是成道者的心理學的基礎。
身體之后的第二樣東西就是你的頭腦。頭腦是一個虛構的東西,它一直在被各種寄生蟲所使用,事實上,它被使用得太多了。這些人就是教你要反對身體來崇尚頭腦的人。有一個運作機構叫作頭腦,頭腦是身體的一部份——但是頭腦并沒有內含的程式。大自然非常慈悲,它使你的頭腦沒有任何內含的程式意味著存在給你自由,不論你想要怎么樣來塑造你的頭腦,你都可以塑造,但是大自然的慈悲卻被你們的教士、政客和所謂的偉人利用來剝削,他們發現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用各種荒謬的東西來填塞頭腦。
頭腦是一張白紙,任何你寫在你頭腦上面的東西就變成你的神學、你的宗教或是你的政治意識形態。每一個父母、每一個社會都很警覺,不要讓你的頭腦落入你自己的手中,他們立刻在你的頭腦里寫下可蘭經、圣經或吉踏經,等到你長大成人,能夠參加世界上的事物的時候,你已經不再是你自己.
這是非常狡猾、非常罪惡的,我感到很驚訝,居然沒有人將它指出來。沒有一個父母有權利強迫小孩成為一個佛教徒、基督徒.小孩透過你生出來,但是他們不屬于你,你不可以成為活人的占有者。你可以愛他們,如果你真的愛他們,你將會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本性來成長,沒有任何說服,沒有任何懲罰,也沒有任何來自別人的努力。頭腦的存在完全沒有問題,它是大自然所賦予你的自由,它是一個可以成長的空間,但是在你可以使用那個空間來成長之前,社會就先用各種荒謬的東西來填塞它。
全世界的現代心理學都在做一些愚蠢的事:分析腦部,分析所有那些構成你的頭腦的思想。在東方,我們洞察了人性最內在的部份,而我們的了解是:頭腦是不需要分析的。那是在分析垃圾。頭腦是你們唯一的問題!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就是清理你的頭腦,但是你並沒有除去那個原因。頭腦本身就是問題之所在,所以有可能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但是頭腦又會創造出另外的問題。這就是病人老是說你們是在騙他們的根源。
你接受心理分析,不管是新的或舊的都沒有關系,它們只不過是同一個主題的不同版本。在經過一次心理分析之后,你的頭腦覺得新鮮一點,好一點,因為你卸下了你自己的重擔,同時你會多了解一些頭腦——它能夠使你變得正常一點。
頭腦的情況也是一樣:你可以籍著了解它而除去一個問題——它是花費很大的——但是那個制造問題的頭腦仍然存在,心理分析并沒有超出頭腦的界線。頭腦會制造出新的問題——比你所解決的那個問題還更復雜的問題。
沒有一種心理治療具有靜心的品質,因為沒有一種心理治療能夠產生出一個覺知來。弗洛依德本身并沒有覺知。海明現在就在做通過催眠通往靜心的事業,在東方的心學大乘者也從來不會去管任何心理治療,他們甚至不去管心理學或頭腦本身,因為對他們來講,那個問題并不是在于要去解決頭腦的問題,對他們來講,那個問題在于要如何脫離頭腦,那是比較容易的,這樣的話,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因為一旦你脫離了頭腦,頭腦就不再有能量可以繼續制造問題,否則那個過程是沒完沒了的。
在東方,心理分析并沒有太大的幫助。對西方人而言,我喜歡他們去經歷一些治療團體來清理他們的頭腦,然后帶著那個干凈的頭腦來進入靜心會比較容易。但是如果你不進入靜心,而只是依靠清理頭腦,那么你將會一生都在清理頭腦,但是任何其它地方都到不了。由于有這種不同的導向,東方必須在大學里面找到位子來靜心,而不是去做心理分析……
西方保持完全以頭腦為中心。在西方,他們所想到的事情就只有物質和頭腦。物質是真實的存在,而頭腦只不過是一個副產物,超出頭腦之外就沒有什么了。在東方,物質是幻象的,而頭腦則是所有你這些幻象的副產物、投射和夢。你真實的存在超越了物質和頭腦兩者,所以,在東方,我們將真實的存在分成三個部份:最外層的物質、最內在的靈魂、以及介于這兩者之間的頭腦。物質具有一種相對的真實存在,它并非絕對真實,只是相對地真實。頭腦是絕對的不真實,而靈魂則是絕對的真實。這是人性完全不同的分類。在西方,那個分類很簡單:物質是真實的,而頭腦只是一個副產物,超出頭腦之外什么都沒有。
它只需要被抹去。當頭腦被抹去——那個方法就是靜心——你被留下來的身體是非常美的,你被留下來的腦部是寧靜的,沒有噪音。當你的腦部免于思想,腦部的天真會覺知到一個新的空間,那個新的空間我們稱之為靈魂。
一旦你找到了你的靈魂,你就找到了你的家,你就找到了你的愛,你就找到了你那耗用不盡的狂喜,你就找到了準備為你唱歌、跳舞和歡欣的整個存在,你可以活得很盡致,而且死得很喜樂,這些事會自己發生.
聚焦療法的身體(心)立場:
尤金*簡德林(Gendling)早先是羅杰斯的以來訪者中心療法中的重要學者,他通過對于東方禪宗修行概念,結合以來訪者為中心療法實踐經驗和研究,總結出“聚焦療法”(Focusing)。尤金*簡德林在七八十年代的著作中詳細說明了這一療法,它是通過發展了一種聚焦——集中注意來協助來訪者,使其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體驗身心,直至產生可以覺察到的生理、內臟、心理的感覺變化,這是治療過程的關鍵。當注意力集中于以往被否認的體驗,用接納的態度對它進行充分體驗時,就會給治療帶來轉機。這里身體和心靈的變化體驗并非出于想象;Don(1977)提出,當一個人精神內守,用容忍和非批判的態度專心體察自身的感覺,就可以產生感覺上的變化。病人可以指出它在記錄帶上的位置,它是一種軀體可以感受到的釋放,在這一時刻有獨特的腦電波型,而在此之前腦電圖上出現穩定的a節律,證實這種體驗伴有生理上的改變。
羅杰斯晚年也很關心這一發展,在著作中多次提到這方面的研究和進展。
基本理論
(1)身體和心靈是相關的,身體也存在著情緒、想法等等心理因素。
(2)人的身體和心靈中的未完成事件是可以發展的,在它種種明暗、隱顯、整體或殘缺等不同的圖象、感覺、語言中模糊地搖擺時,它可以向種種不同的未知方向發展。
(3)當吻合隱含意義的語言(詞匯、句子、圖象等)涌現而在咨詢體驗中被表達出來時,它是一個小小的完成,帶動體驗向一個新的方向滑去。
(4)當問題出現轉變時,身體和心靈的感覺會出現。
(5)打破原來慣有的處理問題的方式,脫離本來僵硬狹隘的語言思維,進入一個身心自由發展的空間,去感受體驗中發展變化的可能性。
(6)領悟是由身體或心靈中自發的和直覺出現的,而絕對不是通過理性思考。一個真正的直覺或許有可能從你腳趾頭上蹦出來。而在此之前需要放松和等待。身體和心靈是相關的,身體也存在著情緒、想法等等心理因素。
聚焦療法的特點
(1)心理咨詢過程中的真正主體是來訪者自己,通過來訪者自我的體驗和其中的發展、頓悟來實現咨詢。
(2)心理咨詢師擔任此一咨詢技術背景下的保證者、關注者、分享者,起作用更多是保護和發展來訪者的主體性。
(3)和經典的以來訪者為中心療法比較,來訪者者并不只是一個傾述者,而咨詢師也不是一個傾聽者,而是構筑一種新的治療關系,使來訪者為中心的治療原則在這一以來訪者的問題、體驗、領悟等過程中由于其主體性的成分調動而得到體現。
(4)除了從心理的方面引導對于問題的關注,還注意從身體作為咨詢的入口,理解身體中所孕育的感情、問題、思考等等。例如,當一個人知道一個家人逝世的消息時,他可能感覺到胸口位置有下沉重感的感覺,這說明情緒等心理和身體的相關性。
(5)注意使來訪者從身心感受的轉變中解決存在的問題。因為尤金*簡德林認為,問題轉變必然伴隨感覺的整體轉變,如果有關問題的轉變只是想法上的,這一轉變可能并不發生作用。就如一個來訪者雖然知道她的認識問題錯誤在哪里,但這未必引起問題的解決。又如一位來訪者可以在想法的層面利用各種防御機制欺騙自己以獲得自己理智上的錯誤認可。這說明只有想法的改變對于真正的改善問題和癥狀可能是不全面的。
(6)聚焦技術需要在比較放松的狀態下來經歷,因此在進入治療前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放松等。
(7)在咨詢過程中需要對于問題進行“聚焦”,然后對于該問題進行體驗、發展、等待領悟。
(8)所有咨詢過程中的東西最后被吸收到來訪者今后的生活中去。
聚焦療法的實務操作
1.聚焦療法的常規實務:六步驟
聚焦療法可以分解成六個步驟,但它只是指南,而非規定,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靈活運用,內心世界從來沒有特定的標準。除傳統的六步驟之外,聚焦療法由于治療師的不同還有另外不同步驟的使用。很多人發現,只要不是只停留在閱讀上,而是多實際的運用,充分體驗自己內在的流動和開放,就可以很快掌握聚焦療法。這六個步驟,我只是依初學者的需要,分解開來便于掌握,它們其實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請不要將其割裂開來看待。它們通常都很容易去做,但如果你在其中一步遇到困難,不需要強硬進行,你只要簡單的轉移到下一步繼續下去就好了,任何合適的時候你都可以回到前一步。整個過程你可能需要多做幾次,才能開始掌握其中的微妙之處。
(1)清理空間
我首先想要你做的就是靜默,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去放松下來……
好了,現在,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你的身體內部,比如你的胃部或胸腔里……
然后注意當你問下面的話時,怎樣的感覺會出現在你身體里面,“我現在的生活過得怎樣?什么是我現在最關注的事情?”
讓問題的答案從你身體的感覺中慢慢的浮現出來,并注意不要讓自己陷入答案中
從那感覺退后一點,說:“是的,就在那兒,我感覺到你了,你就在那兒”
注意讓自己和那答案之間保持一點距離
接下來再問自己其它的感受,并繼續等待,然后再感覺,通常會有好幾件事情
(2)感受感覺
從前面出現的幾件事情中,選出一個自己的問題,開始聚焦在上面
注意不要陷入其中,離它稍微遠一點
當然,一件事情里會有很多相關的部分,但你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去感受
集中注意力在你身體里通常去感受事情的部位,注意那里
現在你可能會對那個問題感覺起來怎樣,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允許你自己去充分的感受那個模糊的感覺
(3)標識感覺
注意那份模糊的感覺有怎樣的特性?
允許從那份感覺中浮現一個詞,或一個圖像來描繪那份感覺,比如“緊緊的”、“有些粘”、“驚慌”、“阻塞”、“沉重”、“不安”,或者其它合適的詞和圖像
仔細的去感受你選擇的特性一會兒,直到你確信它就是合適的特性
(4)體會共鳴
循環往復,體會那個詞,或者畫面,看看能否與當下的感覺有共鳴。仔細覺察身體,是否出現一些細微的信號讓你了解它們確實是最合適的。要做到那樣,你必須再去感受體內的那份感覺,然后再切換到對你所選特性的感覺。就這樣做,直到你覺得那個特性確實準確的描繪了那份感覺。
(5)詢問答案
現在問自己,在這個整個問題里,是什么令這個特性產生?
確信這個特性被重新生動的、鮮明的感覺到,而不僅僅是回憶前面的
對著這個特性的感覺,輕輕接觸它,撫摸它,和它在一起
詢問身體,“是什么使得這整個問題有這樣的(特性)?”或者問,“這感覺里是什么?”
如果你很快得到一個答案,而那份感覺里并沒有一點變化,那就把那個答案放下,將你的注意力重新放在身體里的那份感覺里,感受它,然后重新再問前面的問題。始終保持和那份感覺在一起,直到有了細微的變化出現,那可能是一個松動或釋放。
(6)接納變化
帶著友善的心態,接納隨之而來的所有變化
停留在那變化里一會兒,即使那只是一個輕微的釋放
無論什么出現,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化,還有更多的會來
在你可以繼續下去以前,多停留一會兒
聚焦療法的水平面實務
這里要求來訪者將發生在他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令其耿耿于懷的外在事件在腦海中再形象地過一遍,所“觀”對象包含了整個事件之外貌和過程中的內在思想,情緒,身體感覺。此一方法是最全方位的觀法。
實務操作:
(1)令來訪者放松,回到發生的事件情景中進行內觀。
(2)咨詢師有重點地引導來訪者去體驗內心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及事件中他人的行為。
(3)三個問題循環地被問及:“你怎么想的?”“你感覺到什么?”“你做了什么?”
(4)內視過程結束后,在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再有一簡單的討論。
聚焦療法垂直深度面實務
咨詢師選擇有意義的關鍵點,建議來訪者體驗進行深度內視。此一技術關鍵在于內視之后,可要求客人以繪畫方式進一步探索此體驗。
實務操作有三種:
(1)將情感體驗以具體的象征形象方式畫出。此方法令來訪者的體驗獲得一種表達形式。它是三種做法中觀者和被觀的情感體驗之間距離最遠的一種,因此對于那些過于強大的情感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方法。它讓客人可以自由地進出情感體驗,產生一種處于控制狀態的感覺。
(2)來訪者被鼓勵用顏色表達情感。此方法開始有一些宣泄情感的作用。
(3)來訪者被要求沉浸到情感中去,在用顏色表達情感時,肢體動作、語言表達都可以并用。此方法令來訪者強烈地宣泄其情感。
在繪畫結束后,來訪者和咨詢師就畫面進行討論,或繼續體驗新涌現出的內容,進一步討論,如此循環往復。
意象練習
意象練習等方法,可以作為布置來訪者的家庭作業。某些從體驗中涌現的意象具有安慰和潤育的作用。比如一個維尼熊,一朵花,一片白云,一位慈祥的母親,一種舒適的身體體驗或心靈體驗等等,都可以被作為一個鎖定的意象,要求來訪者每天做一定時間的內觀靜坐。
三.聚焦療法的簡化引導語
我開始覺察我的身體內在
我正在感覺我里面那些需要我關注的部分
我正在等待內在訊息的出現
我正在身體里充分的感受它
我開始描述在這份感覺里是什么
我確信它此刻就在這里
我感覺到它多么的想要我和它在一起
我平靜的專注在它上面
我帶著興趣和好奇陪伴著它
我愿意從它的觀點去感受它的感覺
我讓它了解我正在傾聽它
我正在感覺是否有更多的訊息想要出現來讓我了解
我正在仔細感受任何的改變
我讓它了解我隨時愿意回來和它一起
我感謝我的身體和剛才呈現的一切簡化指令:
我開始覺察我的身體內在
我正在感覺我里面那些需要我關注的部分
我正在等待內在訊息的出現
我正在身體里充分的感受它
我開始描述在這份感覺里是什么
我確信它此刻就在這里
我感覺到它多么的想要我和它在一起
我平靜的專注在它上面
我帶著興趣和好奇陪伴著它
我愿意從它的觀點去感受它的感覺
我讓它了解我正在傾聽它
我正在感覺是否有更多的訊息想要出現來讓我了解
我正在仔細感受任何的改變
我讓它了解我隨時愿意回來和它一起
我感謝我的身體和剛才呈現的一切
四.案例示范
來訪者:我在想 ---我在來的路上想---好象我并不常考慮我自己。
咨詢師:所以---你在問你自己---為什么你這么不看重自己。
來訪者:嗯---(升調)
咨詢師:或者,不完全是在問。<咨詢師的調整>
來訪者:我做了個夢---夢里我和這男的在一起,(沉默)---這夢實在美,
夢里我們的關系實在太好了,第二天,我想起這夢時,我就想,為什么
在現實生活中我就沒有這種關系呢?我不相信他會看不起我的。
我還想,為什么我這么經常不去上課。每回到快交作業時,我交不出論文,
好象卡殼了,非常緊張,然后我就縮回來了。
咨詢師:你是說這兩件事有某種相似之處?
來訪者:是啊。我總是能找到借口我為什么不能盡我最大的力量---
咨詢師:到馬上交作業時,某種東西讓你縮回去了。<不理睬“自我批判聲音”>
來訪者:是啊。
咨詢師:“緊張”是最適合的詞描述這個“東西”。
來訪者:是啊,是啊。哦,我縮回了。
咨詢師:是“縮回”這詞。
來訪者:“緊張”比起“縮回”好象更表面一些。緊張是因為一部分的我說:“你要
明白,你一定要現在做完它。”
咨詢師:所以,我們還是不知道什么讓你縮回去,并不是“緊張”讓你縮回去。
來訪者:緊張只是結果。
咨詢師:所以我們還不知道“縮回”是什么感覺,是什么讓你縮回。
來訪者:我想它是---嗯---我不想檢驗我自己。我擔心,嗯,壞的結果會被證實。
咨詢師:你能不能感覺一下當你往前走時那種突然產生的縮回的感覺?
<依舊緊扣感覺>
來訪者:啊,我現在就能感覺到這種“縮回”---我知道了,縮回,就是吃很多東西,吃小吃,巧克立,那就是它要做的。
咨詢師:縮回的狀態就是吃很多東西。
來訪者:對,但是如果沒到了那份上,我就沒必要縮回去。
咨詢師:只要沒到那份上—沒有考試,沒有考試來證明是好還是不好。你覺得你
可能是擔心發現真實的結果。<回應來訪者前此說過的>
來訪者:對,對!
咨詢師:我很感興趣那種感覺到底是怎么樣的。就是當你覺得要縮回去的時候,
那種感覺。
來訪者:嗯,我可以感覺到它。
咨詢師:好好,讓我們來輕輕地,輕輕地感覺一下它,看一看里面有什么。(一
段沉默)
來訪者:可怕---好象整個世界要來咬我(笑)。
咨詢師:嗯,嗯。(又一段沉默)
來訪者:非常奇怪。覺得這底下的情感,好象現在要說話了。
咨詢師:直接感覺它,說它想說的。嗯,那是“可怕”。
來訪者:很有意思。恐懼就在底下。我現在舒服地坐在上頭,有種淡漠的感覺,直
到---直到我開始感到這種恐懼感,然后又退回這淡漠的感覺中。(笑)
咨詢師:嗯。淡漠的感覺比較舒服,恐懼的感覺就在下頭。你只要往下一點,就
能感覺到這恐懼。(沉默)。 讓我們對這恐懼友好一點。對它說:好吧
好吧,我們不打算對你怎么樣,我們只是想聽聽你要說什么,到底什么
這么可怕。(沉默,3分鐘)
來訪者:那是我心中最美的一部分,它寧愿死在那,也不愿冒出來被踐踏。
<深層感覺躍出>
咨詢師:好!但因為它將被踐踏,它還不如死掉,或者永遠縮在那里。(沉默)
咨詢師:現在,這個部分終于走出來了,向我們說話了,你能不能高興地歡迎它?
來訪者:就好象---你對一個人很好,一個在邊上看的人對你說,你只不過要利用
人家。
咨詢師:在你內心的是這么好的東西,可他們卻要玷污它。
來訪者:對。(沉默)。現在覺得真不一樣啊!
五.小結
聚焦療法顯然和東方佛教中的上座部佛教內觀禪修和中國禪宗息息相關,她的目標似乎是在追尋初心的狀態,所謂初心的狀態,就是每個人身心中在經歷各種時不經過掩飾出現的如其所是的內容。這其實很類似榮格心理學派的自性概念,不過這里是更東方化的表達。在身心中展現的初心來自無意識沒有造作的自在之狀態,但屬于社會特性的意識自我出于某些需要或者原因防御其狀態,而導致初心被扭曲成二心、三心及等等。這里也就是防御,雖然并不是所有防御都是不好的,但有許多病態的防御真的會壓抑了初心,而導致初心的能量不消逝,而以一個扭曲的狀態頑強的表現它自己,這就是心理問題的形成,在這里,能夠以全然接納的狀態去體驗及接受那些被壓抑的自性部分或者那些被扭曲的初心原狀,則治療在其中則可以獲得更順當的發展。這時候,初心成為自我意識自在表現的基礎,而使用榮格心理學的觀點可以說,自性和自我,無意識和意識獲得統一。
海寧格大師:身體里的感覺隨靈魂移動
海靈格冥想
“我會與你進行一些冥想. 你可以閉上你的眼睛. 先集中你自己. 當我們的靈魂受苦時, 在你身體的那一地方你感覺到? 我們讓靈魂的受苦帶領我們到身體同樣的受苦. 然后, 一起地帶著我們的靈魂, 去到這一點, 與它成為一, 如此說, 然后定向去感覺和探索它看來是指向那個方向. 可能是指向另一個人我們對他做錯了些甚么. 或者是一個被排斥的人. 或者是一個我們生氣的人. 然后, 在精神中, 我們以愛看著這個人 - 我們等待這個人或這個情況會給予的東西, 然后我們拿取這個東西進入我們的身體和進入我們的靈魂.好了, 還有一些關于精神的東西. 精神是輕的. 行走在靈魂中的人, 腳步是輕的. 他只負擔大地些許. 而且他只負擔客戶些許. 而且他是快樂地在每樣事物之前, 就它如是這樣. 所以, 隨著精神的移動使得所有事情容易. ”
“家庭系統排列”是心理治療領域一種新的治療理念。嚴格的說,它屬于現象學范疇的一種心靈治療方法,同時也是一門獨具特色的心理治療技術,由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首創。目前,已成為歐州臨床心理學界盛行的心靈干預方式之一。 海靈格認為,宇宙間隱藏的規律不但及于萬物,也運做在人類的家族系統內,他喜歡用中文把它說成是“道”。與通常的治療技術不同,家庭系統排列不僅是一門實用的治療工具,而且具有自身完善的治療理論,是一門集治療理論、理念與方法于一體的綜合性的心靈干預體系。在海寧格看來,人作為社會性的生命,每個人都隸屬于某些系統:他會是一個家庭的成員、某個社區的居民、某個組織的一員……,而且他本人就是一個系統,一個身、心各要素組合成的系統。從個體到家庭、家族、部落、民族,這些大大小小的系統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每個人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系統中孕育、出生、成長起來的。也同時受這些系統中的成員和系統動力的“影響”與“牽連”。 在個體所處的系統當中,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系統。這與精神分析思想是一致的。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隱藏著的、不易被人們意識或覺察到的符合自然的動力法則決定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愛的序位”決定著個體的命運。如果我們跟隨“系統的動力法則”和家人相處,生命就很和諧,大家都能夠快樂和健康的成長;如果我們忽略了它,違背了系統運行的基本法則,我們就會受困擾,這些困擾就是“牽連”。 在心理治療中,很多來訪者的身心問題,其實都是這些“牽連”或“情結”造成的。在我看來,“牽連”可以說是“重復著一個過去的(前輩的)家族成員的創傷性命運”。而這些“創傷性命運”是違背家庭系統的一般動力法則的。很多“牽連”產生的原因,是兒童早期憑著對父母單純幼稚的“愛”和“忠誠”,是兒童企圖接過父母的問題所引起的,是試圖代替父母的某一方承受原本應該由父母自己承受的痛苦造成的。這必然導致系統的紊亂,打亂系統的正常秩序與平衡,破壞愛的序位,造成心理疾病和各種情緒障礙。因此,如何有效地意識到察覺到“牽連”的存在,恢復“愛的序位”和“系統的秩序”成為心理治療的一個關鍵所在。 通常,這些隱藏的“牽連”影響或控制著我們情緒和行為,我們又難以覺察它的存在,但我們卻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傷害和痛苦。因此,我們可從這些痛苦中知曉它的存在。海寧格的“家庭系統排列”就是借由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將“牽連”和產生牽連的原因呈現出來,并找到“化解牽連恢復秩序”的途徑。 在一個家庭系統當中,每一個人都肩負著前人的一些使命,由于系統本身的特征,其中的個別成員受到的牽連會比其他成員更多。譬如,一位多子女家庭中的長子,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故去世,這個孩子就有可能肩負更多父親的責任——代替父親完成對母親和姊妹的照顧。正因為如此,在他的潛意識里面,則相應承受了更多的與父親的離開有關的怨憤、愧疚、無助和傷悲。由于兒子對父親命運的“忠誠”,這個孩子也會傾向于過早的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他與父親的“牽連”。這是一個符合精神分析思想的臨床假設。家庭排列能夠快速地找出和化解這些“牽連”。在排列中,通過與死去的“父親”的對話,促使當事人完成自我覺察與自我解脫。 系統排列作為一種致力于自我領悟的治療技術,在心理治療中完全可以與其他的治療方法整合運用。我認為,系統排列是最具使用價值學問之一,能夠幫助人去取得系統里隱藏的資料,因而對事情的處理有更清晰的理解。系統排列技術同樣也可以運用在企業管理、人事糾紛、職業選擇等難題上,可以運用于任何組織系統,這時我們就稱為“組織系統排列”。 (二) 家庭系統排列透過樸素的“角色代表”及“情感互動”,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根源與解決方法,并且以一種看得見、親身體會得到的方式,揭示出隱藏在家庭系統中的動力,并因此找到“愛的序位”,重新調整我們的生活,以更好的方式學習到一種更寬廣成熟、深刻有力的生活方式。 家庭系統排的實際操作可以采用團體參與的方式進行,其參加人員的人數以15——30人不等。一般來說,由排列的導師(治療師)詢問當事人問題,當事人簡要敘述其困擾,然后導師會決定所需要的角色,由當事人從現場參加的成員中找出家庭成員的“角色代表”,由當事人憑直覺將這些代表的位置一一排列出來。借助“代表們”的位置及心理感受,可以協助當事人了解問題背后的動力和秩序,以及呈現“牽連”的存在。在整個排列過程中,通過“代表”之間的位置移動及對話,呈現出具有治療意義的心靈畫面,讓當事人獲得內在的領悟,讓受到阻礙的愛的能量有機會再次流動。 對于充當代表的人,他們不需要思考“自己應該怎么做”,他們無須做任何事,只需要盡可能地放棄屬于自己的想法進入角色,只需要放松和不去刻意地思考,讓內心涌出感覺和景象不受意識的阻礙,并且向治療師報告自己的感覺和心理體驗。在旁觀看的朋友,即使不是被排列的個案當事人,通過這樣的工作場景,往往也會領悟到自己的家庭系統的一些事情,也會有良好的改變。因此,家庭系統排列雖然是以“個案”的方式逐一進行的,但對參與的全體成員,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家庭系統排列進行時,只要有成員在場就可以。與其他的心理治療不同,它不鉆研瑣事,不進行解釋,不進行干預,治療師與當事人不在意識層面對話,而只關心實際發生的重要事件,經由排列直接切入核心。可以說它是一種生活的應用哲學,很簡單、很直接,參與過的人大都感到肯定和震動。通過家庭系統排列,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家庭生活、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發展、兩性關系、親子教育、重大抉擇、事業經營、組織整合、人際關系、身心健康、靈性成長等重大人生課題。 家庭系統排列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人、事、物的關系(相距幾千里,相隔幾十年)可以在一個地方和一段有限的時間里真實展現出來。 家庭系統排列的另外一個非同尋常、非常重要的特色是:它會呈現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真正狀況。例如一個孩子在日常生活里,其語言和行為表現出非常不接受他的父親或母親,而在系統排列里我們則可能看到,原來他的心深處卻存在一種相反的動力:他非常地愛他的父親或母親。特別令人們感到震撼的是,系統排列中出現的事實比當事人意識中所知道的更真實更準確。一些連當事人都不曾知悉的真相,能夠在系統排列中顯現出來。例如曾經有一位當事人在系統排列里呈現的事實是“自己不是父母所生”,后來果然從父母那里得到證實。我們也會發現,在一個家庭系統里,很多人許多年一直生活在痛苦里,原來就是當時一句說話沒有被說出來。我們從中發現,經常提醒自已“把內心的感覺對應該聽的人說出來”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話語包括“謝謝你”“我愛你”“對不起”“我很感激”等。 一個完全不認識系統里的人物的陌生人,一旦作為這個人物的代表,就能夠快速地感受到他(她)在排列時所代表的那個家庭成員的思想意念、行為意欲、情緒和身體里的感覺,是第一次參加系統排列的人最感奇妙和迷惑的事情。海靈格本人對此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我們通過無數的案例可以看到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這個現象背后的理論也許是:系統的一個部份擁有系統全部的資料;人類在集體無意識層面是完全相通的。 在治療師眼里,系統排列沒有“標準程序”和“臨床假設”,在排列中“會發生什么”以及“什么情況該怎樣做”都是難以預先回答的問題。一個好的系統排列導師,不論他是否接受其它流派的心理治療理論,無論他是否事先知道當事人的家庭系統情況,都不會用判斷、假設或猜測去進行一次系統排列。在排列中,治療師的角色是“理性的感受者”和“直覺的觀察者”,他完全是運用他的感覺,去感覺系統動力的存在,接收系統的引領,讓系統中出現的現象推動他進入下一步。海寧格先生稱這個為“現象學方式”。就治療理念而言,系統排列的效果不能被創造出來。我們只能把系統里本來就有的種種問題,包括成員之間的“牽連”的解決方式,呈現出來。如果在系統排列里沒有解決,系統排列的導師無法“制造”一次人為意愿的效果出來。因為維持系統運作的法則,是超越人的思想和主觀意愿的。 (三) 系統排列是運用“系統整合”的有效方法。在家庭治療領域運用被稱為“家庭整合”概念(Family Constellation)是過去十年歐洲的心理治療界中最引人注目新思路。“系統整合”在修復系統創傷、調整成員的角色及關系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驚人的效果。 海林格家庭系統排列強調了心理治療上對過去事情的“再經驗”、“原諒”、“接納”,并且主張與過去“修通”,完全符合精神分析思想,也符合“系統整合”原則。但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系統排列是一種繞開“阻抗”和“語言局限”的現象學方法,它客觀上規避了“談話療法”中治療師主觀性和話語局限性,是一種更傾向于客觀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排列在整個心理治療領域,是對經典的“談話療法”的有益補充。系統排列既可以作為一門獨立的治療體系運用于心理治療與個人生活,也可以作為精神分析治療家的重要工具,達成當事人對自身家庭系統“牽連”的領悟和覺察。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家庭系統排列遵從的是一種“決定論”思想,否定了人的個人意志,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雖然系統排列強調一個家庭系統的“前人”、“前人所做的事件”、“死亡”和“牽連”,似乎體現了源于弗洛伊德的“過去決定現在”的思想,但是系統排列治療意在消除過去的“系統牽連”對當事人成長的阻礙,這樣的出發點和它所產生的實際療效,恰恰證明了它不是一種決定論,而是一種著眼于當事人成長的方法,是一種合乎“自然法則”的方法,是一種讓來訪者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的方法,是一種發揮“自性”和“自由意志”對生命的整合功能的方法。運用與參與系統排列過程,本身就是對決定論的反叛和超越。
|
海明直指——身念住內觀
無知則為我,無常則為心,無相則為禪,無修則為密,無念則為凈,無我則為佛,無為則為道,無住則為觀——海明
南佛教大師阿姜念的內觀方法。其特色是不斷地觀察整個身體,直到真正明了心為止。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時時保持如理作意,進而滅除痛苦。阿姜念(Achaan Naeb)她的一次經驗改變了她的一生,有一次當她看某件東西時,突然體會到看的真相(實相),當下她體會到不是她在看,而是「無我」。這使她相信斷除煩惱和滅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在當下。佛陀說:“比丘們,對于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凈,克服憂愁哀傷,袪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住。這條路是令凡夫導致清凈,唯一的道路。”正確地修行內觀是導致悟道唯一的道路。
四念住修法就是以四個基本念住之一為所緣的身念住修法。這種修法要觀照個人的身和心,而非觀察個人身外之物。身和心必須被清楚地覺照-包括精進、正念和正知。雖然修行者最后要觀照身心兩者,但他必須從觀身入手,保持觀身直到觀身夠清楚了,心就會顯現(這是因為身是粗顯的-因此較易觀照)。這點是根據佛音論師所著的《清凈道論》的指示(第十八品):
「當他對于色身次第澄清、去結,而極清凈之時,則他障礙的煩惱沈落,如無濁泥之水,心得清凈,對于以彼(色),為緣的非色法(心)亦自得明了。」
修行者必須不斷地觀身直到真正明了心為止,而觀照的智慧改變我見之前,他將無法進至其它階智和達到涅槃。
必須視身心為實相-亦即將他們視為四念住之一(身、受、心、法),并以三心:精進、正念和正知來觀照身心。
觀身時必須觀照整個色身-而非色身的一部分,如腳、小腹等。
這種修法只有念住(正念)是不夠的。正念必須配合正知,正念和正知要一起運作。正知即知道坐的、站的是色身非「你」等等,聽的、看的是心非「你」等等。太多念住(正念)而沒有正知,事實上是不好的-導致偏定,而隱蔽了智慧。
這種修法用以防止生起喜歡(貪)或不喜歡(瞋)-而因此可以改變我見(癡)。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能防止喜歡或不喜歡,就不是四念住的修法了。舉例來說:以正思惟(如理作意)-觀照改變舊姿勢時不是出于貪欲-而是要對治身苦。「如理作意」也要用于知道吃飯、沐浴、工作等等不是為了享樂,而是要對治身苦。我們必須隨時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生起喜歡或不喜歡。而且刻意走得很慢或以緩慢的動作做工作都是出自貪欲,因此不適用。所有的動作必須以自然的方式運作,而我們只要隨時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喜歡或不喜歡生起即可。
每個人都具足四法中的三法(心王-心所-色法)。或者可以將這四法摘要成心和身(名和色)。或者將他們細分的五個部分,稱為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三法(心王-心所-色法)將我們束縛于生死輪回-不斷地生、老、病、死之中。這三法(心王-心所-色法)由因緣而生,而且彼此互為因緣(如:有身無心不能活動,有心無身不能作用)。而且身心在一生當中不斷地迅速生滅,不管我們察覺與否,每一剎那,身心都不斷地生滅變化,這是世間法,而這個體性的推動者并非上帝、梵天或其它神秘力量的介入。
五蘊或身心是苦(苦諦)(「sacca」是「真諦」之意。因此「dukkhasacca」是苦諦-第一圣諦)。五蘊是真正的苦諦,是苦因的果,苦因是渴愛,如第二圣諦,苦集圣諦所述。身心真正的創造者是煩惱,煩惱是渴愛,或者對修行而言,煩惱即是貪、瞋、癡。也唯有煩惱才能創造身心。身心(五蘊)即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男、女,或此人、彼人,或這個國籍的人那個國籍的人。這個因(煩惱)和果(五蘊)都有三個特質-無常、苦、無我,這是自然的法則,沒有任何一個有情是例外的。
如果修行成就(體證身心非「我」)會達到一種狀態,此時短暫的道剎那將生起而斷除煩惱,這種道剎那是以涅槃為所緣,而涅槃是佛法的實相之一。世界上每個有情都符合這個色心二法的定義(心王-心所-色法),這些實相(心王-心所-色法和涅槃)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