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 脈 切診是醫(yī)生用手直接檢查患者脈象和體表各部的一種診斷方法。包括切脈和觸診兩個部分。 1.切脈的意義中醫(yī)對切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從最初的遍一診法(即切頭、手、足各部的動脈)逐步發(fā)展到循“寸口脈”(即手腕部橈動脈,為肺經經脈經過之處)就可以了解疾病的表現、寒熱、虛實等病情變化。血脈運行,在內營養(yǎng)臟腑,在外濡潤筋骨、肌肉及各個組織器官。當機體發(fā)生病變時,脈往往受到影響,甚至在疾病的證候還未明顯出現以前,脈已經有了變化。 為什么循“寸口脈”就能夠診斷出各個臟腑的病變呢?這是因為脈雖由心所主,但必須依賴肺氣的振動,所以有“肺朝百脈”之說,肺既能“朝百脈”,那么各組織器官有病,也就會通過“百脈”而反應到肺經的動脈上來,這就是古代醫(yī)家對切脈的認識。 2.切脈的部位以及所主臟腑寸口脈的部位分寸、關、尺三部,以橈骨莖突定位為關位,由關至掌部的魚際穴為一寸,故關前為寸,由關至肘部的尺澤穴為一尺,故關后叫尺。但寸關尺三部脈的切脈長度,只是一寸九分(以成年人為準),即由關至寸是九分,由關至尺是一寸。 左右兩側脈的名稱以及所主臟腑如下: 左手 寸 關 尺 主臟 心 肝 腎 主腑 小腸膽 膀胱 右手 寸 關 尺 主臟 肺 脾 命門(腎) 主腑 大腸胃 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這是根據三焦部位而劃分的,其中六腑也是按臟腑表里關系歸屬的。 切脈時應與脈搏的強弱、形態(tài)、至數、浮取、中取、沉取以及主病等綜合考慮,再結合其他三診才能確切地辨證。 3.切脈的方法先讓病人將手臂伸出,手掌向上放平,用脈枕墊高1寸許。醫(yī)生先用中指定關位,繼以食指定寸位,再下無名指定尺位。 切脈時,手指輕放,觸及脈位皮膚,這叫浮取;稍重按脈,稱中取;重指診脈,稱沉取。把寸、關、尺三部脈在浮、中、沉的表現中有哪些異同辨別清楚,這就是三部九候法。 正常人的脈象是以不浮不沉,至數清楚,一息4~5至(一呼一吸叫一息),脈跳4~5次之間,相當于每分鐘心跳72~80次,節(jié)律一致,力量柔和為正常。 4.脈象名稱及主病浮脈,主表證;沉脈,多主里證;伏脈,主邪氣內閉或疼痛較重;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疾脈,多屬陽氣盛極;虛脈,氣血陰陽俱虛;微脈,同虛脈;實脈,實邪壅滯而體質較健壯;滑脈,主痰欲、停食、實熱、妊娠等;澀脈,主血少津傷;洪脈,主陽盛火元;大脈,病在進展;細脈,氣虛血少;濡脈(軟)、弱脈,主病同細脈;小脈實指細脈;弦脈,主寒阻經脈、疼痛諸病;緩脈,多是濕病;促脈,主火證;結脈,主氣壅痰阻,氣滯血瘀;代脈,主臟氣衰微等等。此外還有一些不常見的脈如革、牢、乳、動、七絕脈等。 5.幾種常見脈象的特征及主病 (1)浮脈 特征:輕取即得,按之稍減,但不空虛。 主病:多主表證。有力為表實,無力為表虛。 (2)沉脈 特征:輕取、中取都不見,重按時始得。 主病:多主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 (3)遲脈 特征:一呼一吸脈來不足四至(脈搏每分鐘在60次以下)。 主病:多主寒癥。有力為積冷,無力為虛寒。 (4)數脈 特征:一呼一吸超過五至(脈跳每分鐘在90次以上)。 主病:多主熱癥。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5)滑脈 特征:往來流利,如珠應指。 主病:主廢食、停食、實熱、蓄血、妊娠等。 (6)弦脈 特征: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病:多主肝病、氣滯疼痛、廢飲、瘧疾等病。 (7)緩脈 特征:一息四至,來去怠緩。 主病:多主濕病。正常情況下為脈有胃氣的表現。 (8)促脈 特征:為不整脈的一種,即數脈時有一止,止后復來無定數。 主病:主火癥。 (9)結脈 特征:緩而時止,止后復來無定數。 主病:主氣壅痰阻,氣滯血淤。 (10)代脈 特征:緩而時一止,而有定數(或一至一止,或十至一止)。 主病:主臟氣衰微。 二、觸 診 觸診即用手直接觸摸頭面、皮膚、四肢、胸腹、腰背等部位,以查其肌表的溫度、舯脹積聚的軟硬等反應。一般查腹部時,重點應觸摸肝脾是否腫大,有無壓痛,有無腫物,腫物的大小,是否移動,有無壓痛等等。 1溫度(寒熱) 頭顱、皮膚(前臂內側)灼熱的,多屬外感熱病。手足心熱的,多為里熱癥。手足背熱的,多為表熱癥。身寒肢冷,腹部不溫,是陽氣不足。四肢雖冷,但腹部灼熱的,是邪熱內壅,陽氣郁而不伸。 2.腫脹腹部脹大,按之應指而起,叩之如鼓,是氣脹。按之凹陷,不能應指而起,為水腫。腹部按之不痛,多為虛癥。腹?jié)M按之劇痛,多為實癥。小腹硬痛拒按的多為瘀血、寒凝等。 3.積聚腹內有形結塊,按之疼痛不移的叫積。腹內似有結塊作痛,按之則散,是無形之氣聚。 4.經絡穴位按穴位,可以幫助診斷臟腑的疾病。如按足三里穴看是否有痛,可以診斷是否闌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