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概況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變壓器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是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核心骨干企業,國際電力成套項目總承包企業,中國最大的變壓器、電線電纜、高壓電子鋁箔新材料、太陽能核心控制部件研發、制造和出口基地。擁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經營權和國家外援項目建設資質。變壓器生產能力超1億kVA,躋身世界前三位。公司分別在新疆、四川、湖南、天津、山東、遼寧、陜西等地建有九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構建了“以輸變電產業為主導、新材料產業為支撐、新能源產業為亮點”的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目前,公司總資產、產值、銷售均超過100億元,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5.4億美元,員工近萬人。建立了輻射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東盟、上合組織、非洲、海灣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銷售服務網絡。通過了ISO9001、ISO9002、ISO14001、OHSAS18000、英國皇家UKAS、美國FMRC、國際IEC質量、環境、衛生、安全等國際管理體系認證。6個系列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占據了中國高壓輸變電制造企業的半壁江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專利技術及國內外專有技術50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近百項。 二、公司業務分析 特變電工是一家主要以輸變電設備為主的制造企業,業務范圍包括:大型變壓器、電線電纜、新材料、新能源,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變壓器企業,在電子鋁箔、光伏發電等領域也位居國內領先地位。輸變電設備、新能源和新材料是公司主要經營的三大支柱業務,總的來看,以變壓器為代表的輸變電設備是公司最核心的業務。新材料業務的經營主體是新疆眾和,公司持股30.34%,是新疆眾和第一大股東。
1、輸變電業務——景氣依舊 在輸變電產業方面,公司擁有變壓器、線纜兩大產業集團。變壓器年產能超1億kVA,電線電纜年產能約25億元。自2008年11月9日國務院宣布4萬億元大規模投資計劃以來,中央政府、國家能源局、兩大電網集團均出臺了加大電網投資計劃與具體落實舉措,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國家電網計劃未來2-3年投資1.16萬億元、以及南方電網未來2年增加投資600億元的電網建設計劃,分別較原計劃投資規模增加54.74%、55.98%。按照原規劃,"十一五"后兩年,國網、南網的投資計劃分別為5503億元、1153億元;而根據最新的投資規劃,預計2009、2010年兩大電網投資計劃分別提高至約8600億元、1800億元,合計總規模2009、2010年分別可達4800、5600億元左右。但是2010年后增幅會回落,不過電網投資的總額仍可保持在較高水平。 目前我國特高壓工程總體進展順利,在08年內相繼建成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后,從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中長期規劃來看,特高壓電網示范工程建設進入了最為關鍵的攻堅階段,預計2010年之后,特高壓電網將加快建設。為了扶持國內企業,國家發改委表示,特高壓設備要全面實現自主研發、國內生產。特變電工、天威保變、平高電氣、許繼電氣等公司將分享高壓設備市場。 (1)變壓器子行業 從整體上看,中國變壓器行業競爭激烈,外資大型跨國公司搶占了很大市場份額,國內變壓器制造企業數量也在快速增長。1995年之前,中國變壓器企業只有100多家,2004年底則發展到1000多家,其中,具備生產規模的企業接近百家。目前,我國中低端變壓器市場競爭激烈,具備220KV變壓器生產能力的企業有19家,具備110KV變壓器產品生產能力的企業約百家。 與中低端變壓器競爭格局不同的是,生產500KV等級以上變壓器企業通過技術和產能已經構筑了很高的進入壁壘,市場格局趨于穩定。在國家政策扶持重點裝備制造業的背景下,特變電工、天威保變、西安西電三大變壓器企業的市場分額還將會進一步提高。 變壓器市場需求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前期發電裝機容量的高速增長:二是變電設備和發電設備容量比例的逐步回升。2000年國內變壓器行業主要生產企業的產量只有2.18億kVA,據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全國變壓器產量為9億kVA,7年之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2.5%。2008年,變壓器行業將會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變壓器產量將完成約12億kVA,預計未來三年年均增長30%左右。 輸變電設備業務在公司主營業務中占絕對比重,近幾年,電線電纜業務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未來3年內變壓器仍是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自上市以來,公司經營業務規模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9.7%。2003年前公司的業績提升主要來自于收購兼并,2004年開始公司的業績增長則主要來自于輸變電行業以及公司自身的快速發展。自2003年成功重組沈變之后,特變電工成為擁有四家大型變壓器生產企業的特大型輸變電集團企業,公司生產變壓器產品的四大控股公司分別是:新疆變壓器、天津變壓器、衡陽變壓器和沈陽變壓器。公司目前的變壓器生產能力約為8130萬千伏安,列烏克蘭扎布羅什變壓器廠和ABB集團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國內第一。公司正在實施的一批產業技術升級建設項目完成后,產能將達到1.57億kVA,擴產完成后公司的變壓器產能將達世界首位。公開增發項目投產后將能解決產能不足的瓶頸問題,業績將在未來兩年內釋放。 特變電工收購衡變、沈變以后,投入巨資對衡變、沈變進行技術改造。戰略上,依靠沈變的傳統優勢,積極向特高壓、大容量變壓器生產企業轉型,公司是變壓器領域無可爭議的龍頭。 500kV高壓產品市場持續“三對三”局面,重慶ABB、常州東芝、西門子三家構成外資陣營,特變電工、天威保變、西安西電構成中資陣營,外資“三巨頭”中標總量較之中資“三巨頭”略有優勢。但是,在750kV超高壓產品招標中,中資“三巨頭”保持中標壟斷記錄。 特變電工是特高壓電網建設主要受益者之一。由于國家發改委表示特高壓設備要全面實現自主研發、國內生產,未來特高壓直流和交流變壓器的市場份額將基本由特變電工、天威保變、西電公司分享,其中特變電工更勝一籌,公司在高壓變壓器領域將享受更多的市場份額。 目前公司訂單為160億元左右,從訂單結構看,500kv以上交流變壓器占比近40%,500kv以上直流換流變壓器占比也達到20%,合計比例近60%。從電壓等級角度分析,公司的變壓器產品集中在220kV及以上高端領域。近三年220kV變壓器產品每年銷量在3000萬kVA左右,但占公司變壓器總銷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從2005年的45%下降到2007年的31%左右;公司500kV及以上變壓器產品銷量逐年上升,2005年銷量為2075萬kVA,2007年銷量達到5068萬kVA,較2005增長144%,占公司總銷量的比重已達到53%。500kV產品比重的上升是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產品結構的高端化將提升產品的毛利率。 (2)電線電纜子行業 電線電纜行業是配套行業,國民經濟絕大多數行業都與電線電纜相關,因此電線電纜又被喻之為國民經濟的“血管”與“神經”。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年產值約為2000億元左右,目前我國已經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電線電纜生產國。 目前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主要問題是行業集中度低,低端產品產能過多,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電線電纜業的進入門檻教低,尤其是中低端產品的固定投入較少,因此形成了行業集中度偏低的局面。我國共有電線電纜企業6000-7000家,其中95%為中小型,前十大企業在2000億元的市場規模中僅占有15%左右的份額,集中度明顯低于其它制造類行業。 過低的行業集中度,使市場格局處于無序的狀態,產能明顯超出市場需求,行業的平均設備利用率為50%-60%,因此市場競爭較為充分,尤其是對低端產品而言,價格競爭是主要的競爭手段,中小企業的經營面臨困境。 高端產品發展前景看好。從另一方面看,我國電線電纜行業中的中高端產品,主要是特種電纜,生產能力明顯不足,尤其是部分高端產品,如高壓電力電纜等嚴重依賴國外公司的供給。全國數千家生產企業中,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特種電纜,參與國家及地方重點工程招標的公司只有20-30家左右,其中前10家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在面對巨大的特種電纜市場,國內企業的產品占有率不足20%,考慮到產品替代和需求增長的雙重影響,國內的中高端特種電線電纜產品和龍頭企業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特變電工在1996年兼并新疆電線電纜廠,在1998年兼并德陽電纜廠,2003年公司重組了魯能電纜公司,電線電纜業務成為僅次于變壓器業務的主導業務,“新特”和“泰山”都是國內認知度比較高的電纜品牌。在重組魯能電纜公司之后,公司一躍成為國內電線電纜行業的龍頭企業。目前公司在國內高壓交聯電纜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全面替代了進口。 在國內市場逐步飽和的情況下,特變電工的電纜業務已經向海外市場擴展,目前的目標市場區域拓展到非洲、海灣、東南亞,印度、越南、以及新疆周邊的中亞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比重達到了20%以上。 不過國內低端電線電纜行業嚴重產能過剩,行業無序競爭激烈,特變電工電線電纜業務正在調整期,但是這種調整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收縮,在特變電工整體規模不大的時候,電線電纜業務的快速擴張迅速地擴大了企業營收規模比如盈利能力非常底的鋁絞線等,而目前收縮的也正是這部分盈利能力較差的業務,公司的電纜特別是高端電纜業務,卻始終處于壯大之中。 公司定位也非常清楚,在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能夠發展下去的必是經得起市場檢驗的精品,因此預計公司未來隨著高端產品的開發,電線電纜業務仍有回升空間。 2、新能源業務——面臨窘境 (1)電池組件受制于人 公司早在2005年就開始介入太陽能行業,但總體來看,公司在新能源方面運作并不算成功。公司三年來一直運作的是電池片生產和電池組件環節,通過與BP公司的合作來打開新能源的市場,合作方式是委托加工,經過協商收取一定加工費。公司生產的電池組件產品,其原材料和市場都由BP來提供。 去年公司生產硅片及電池組件總計64MW,其中20MW硅片,全部銷售給國內廠商;電池組件44MW,除2.6MW銷售給國內廠商以外,其余全部銷往國外。從銷售的量上來看,公司有很大的增長,但公司卻遭遇了量升利跌的尷尬。08年公司在光伏行業虧損4000多萬,從毛利率來看,2007年毛利率為11.08%左右,2008年驟降到5.96%,顯然,公司在市場和原材料層面都顯得被動。 (2)多晶硅項目錯過黃金期 公司計劃投資的1500噸多晶硅項目有望今年12月份投產,其中關鍵設備之一的還原爐已到貨2臺。但從目前市場的情況來看,去年多晶硅價格已經從歷史500美元/公斤的高點迅速滑落至100美元/公斤。2007年中國的多晶硅產量為1100噸,2008年硅材料產量突破4100噸,其中11家企業有產出。隨著國內多條生產線的產能釋放,我們認為,多晶硅的蜜月已經過去,未來將是價格逐步恢復理性的過程,公司的多晶硅項目恐已錯過黃金時期。 3、新材料業務 在新材料產業方面,公司延伸和擴展了“高純鋁-電子鋁箔-電極箔”高附加值電子新材料產業鏈,現已成為中國電子鋁箔和高純鋁電子新材料產業獨具特色的龍頭企業,全球最大的高純鋁、電子鋁箔研發和生產企業之一。公司先后承擔了高純鋁、電子鋁箔兩個產品的四項國家高技術研究項目(“863”計劃)及兩項自治區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行業中率先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容量(80kA)高純鋁制造成套設備及工藝新技術,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生產的高純鋁、電子鋁箔、電極箔等高新技術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國防及電子工業領域,遠銷日本、韓國、臺灣、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成為該領域唯一指定的軍工配套企業。 公司的新材料業務通過新疆眾和實現,新疆眾和現有高純鋁生產能力超過2萬噸,國內市場占比超過80%;電子鋁箔生產能力1.2萬噸,國內占比70%以上。而且公司“能源—高純鋁—電子鋁箔—電極箔”電子材料產業鏈逐漸高端化有利于毛利率的增加。 另外新疆眾和募投項目進展順利,年產15000噸聯合法生產高品質高純鋁項目一期10000噸已投產;年產15000噸非鉻酸電子鋁箔高技術產業化項目一期8000噸和年產20000噸高純鋁板錠鑄造項目主體廠房已經建設完成,這將成為公司收入快速增長的有力保障。公司持有新疆眾和30.34%的股份,列入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4、煤炭資源卓有吸引力 根據最新了解,公司的業務有了新的拓展。除了已有的光伏行業、新材料業務和輸變電業務以外,公司新近又準備進軍煤炭資源開采業務。 公司公告稱,特變電工控股子公司新疆天池能源公司的將軍戈壁、帳篷溝兩大煤礦區儲量豐富,探明可采儲量達到130億噸,其煤層基本上屬于動力煤,煤質優良。根據新疆自治區“誰勘測誰開采”的慣例,公司將擁有煤資源的開采權利。目前項目正在報發改委審批。 公司已投資1.8億元,對公司擁有自主權的帳篷溝南露天煤礦礦區實施槽探剝離工程及煤礦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一期首先建成年出煤300萬噸的產能,計劃明年達產。預計未來項目建設完畢將達到1000-2000萬噸/年的產量,整個項目投資將達70億元,預計2020年項目全部建成。按照新疆煤炭限價,銷售價格為120元/噸(含稅),目前判斷其開采成本在30-40元/噸,利潤非常可觀。按照年產1000萬噸計算,煤資源的開采將給公司每股收益增厚0.67元。 三、公司盈利分析 從公司2008年的年報來看,公司的業績增長十分亮麗。200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5.19億元,同比增長40.17%;營業利潤11.88億元,同比增長98.66%;利潤總額12.15億元,同比增長74.24%;凈利潤10.79億元,同比增長76.7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63億元,同比增長78.7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76億元,同比增長113.47%。由于2008年下半年公司進行過增發,股本加權攤薄后每股收益為0.84元,采用年末總股本全面攤薄后公司每股收益為0.80元。 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72億元,營業利潤3.60億元,實現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3.0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9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9.54%,39.24%,58.49%和49.88%。公司今年一季度交貨的訂單均為閉口合同,生產所用主要原材料取向硅鋼價格從2008年年中以來持續下跌,這導致了公司毛利率有所提升,目前取向硅鋼的價格仍有下跌空間,公司未來的毛利率水平仍將延續走高態勢。 公司08年增發項目達產后,產能提高,盈利能力最強的沈變、衡變股權比例分別提高至100%、98.09%,增厚盈利貢獻。電網投資繼續增長,輸變電產業還將保持景氣;隨著政策積極推動國內光伏市場啟動,公司新能源業務也將面臨機遇,預計公司未來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 四、盈利預測
五、投資建議 公司所處的輸變電行業增長明確,目前股價對應2008年每股收益,PE為35倍,處于合理水平,股價目前基本上反應了行業和公司的未來預期.預計公司2009年-2011年每股收益約為1.10元、1.49元、1.87元,仍可保持30%左右的增長,因此若股價適度回落即可積極參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