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模式”這個詞是在費孝通先生1983年所寫的《小城鎮•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來的。所謂蘇南模式,就是以集體所有制的鄉鎮企業為主軸的發展模式。它屬于鄉鎮特色產業帶動型,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進行非農化的方式和路徑,以鄉鎮企業見長,宋林飛(注:宋林飛,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階段及其對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 1998(2).)認為:“蘇南模式”就是農民從實際出發,解決勞動力剩余問題、開辟生財之道、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選擇。“新蘇南模式”則是在原有模式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種新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換言之,如果說蘇南模式是蘇南人民在改革開放初期,為如何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做出的開拓性探索,那么“新蘇南模式”則是進入新世紀以后,蘇南人民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路的創新性實踐。它們都是區域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進程中的成功實踐。
一、蘇南模式發展背景及特征
蘇南模式從區域上講,常指位于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瀕海靠江,包括江蘇省蘇州、無錫、揚州、常州、南通以及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地區等地區。人多地少,但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從歷史上看,蘇南歷史上就是“副業大省”,草根工業、市場網絡、能工巧匠、務工經商都有良好基礎。蘇南又是洋務運動的重鎮,也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另外,蘇南地區毗鄰上海、蘇州、無錫和常州等發達的大中工業城市和市場,水陸交通便利。蘇南地區的農民與這些大中城市的產業工人有密切的聯系,接受經濟、技術輻射能力較強。早在計劃經濟時期,蘇南地區就有搞集體經濟的傳統和基礎,為發展鄉鎮企業積累了寶貴的經濟和必要的資金,為蘇南的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蘇南模式發展于上世紀發展于80年代與90年代初、中期。由于當時蘇南地區是弱勢城市,強勢農村,屬于“小馬拉大車”的格局,因此整個蘇南經濟崛起走的是先農村區域后城市的道路。自下而上,鄉鎮企業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個務實合理的選擇。
“蘇南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鄉鎮企業階段。農民依靠自有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社區政府主導鄉鎮企業,在80年代最為典型。第二階段是第一次改制階段。1998年以后,由于我國進入買方市場和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經濟空隙的數量、形式和分布發生了本質變化,企業間競爭激烈,蘇南鄉鎮企業改成集體控股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三階段是第二次改制階段。實行政企分開,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產權制度,讓市場發揮作用。蘇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常簡稱為“三為主”,即集體(社區)所有制為主、鄉鎮企業為主、基層政府行政推動為主。“蘇南模式”的實質,就是一種新的工業化模式。西方傳統工業化的道路,是“城市—工業,農村—農業”。農村不僅搞農業,也發展工業,這是出現在蘇南地區的一種新生事物。正如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所說,“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
二、蘇南模式的要素建設
“蘇南模式”發展的主要特征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市場優勢,勞動力優勢,土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發展以集體經濟為主的農村工業和鄉鎮企業,這些要素發展是蘇南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新農村建設中,傳統的蘇南模式逐漸演變為新蘇南模式,使其在規劃上體現新水平,發展上確立新理念,環境上呈現新面貌,組織上形成新機制。從政府職能的定位和作用上看:蘇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模式”、“能人經濟模式”和“政績經濟模式”,本質上是“政府超強干預模式”。因此,蘇南模式區別于其他經濟發展模式的最基本的特點是集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這個特點不僅反映該模式初創時的社會形態,而且決定著該模式的性質與發展方向。同時,政府直接參與經濟運行,這與集體經濟為主的經濟格局相輔相成,是該模式從初創到繁榮的關鍵。具體從農村發展的要素看:
1、農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在資金來源上,在鄉鎮企業發展階段,資金來源主要靠蘇南地區農村居民自籌為主;在思維觀點上,蘇南人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開中國農村工業化先河,推動經濟實現由農向工的轉變,以吳(江)常(熟)江(陰)為代表的鄉鎮企業獨領風騷二十年,形成了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進入新世紀階段,蘇南人民以艱苦創業求發展,以勇于創新謀突破,以爭先創優鼓士氣,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堅持外資、民資雙輪驅動,堅持“親商、安商、富商”與“親民、安民、富民”雙管齊下,走在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列。
2、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蘇南地區政府直接干涉企業,動員和組織生產活動,采取以鄉鎮政府為主的組織資源方式,通過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不足,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業直補,支持農業技術創新等措施推動了現代農業雛形的形成。政府成立農業合作發展基金,支持發展鄉鎮企業;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出資辦企業,并由政府指派所謂的能人來擔任企業負責人。這種組織方式將能人(企業家)和社會閑散資本結合起來,很快跨越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實現了蘇南鄉鎮企業在全國的領先發展。新世紀以來,地方政府加大對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依靠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新型工業化、城市現代化和經濟國際化“三化互動”,吸引國際先進產業資本紛紛向沿江聚集,帶動投資結構優化和產業技術升級,推動蘇南經濟開始由低向高轉變。
3、以區位優勢發展工業。蘇南地區農村充分利用歷史因素和地緣區位優勢,發展加工業和鄉鎮企業。一是以工業化致富農民。蘇南地區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的區域,也是江蘇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較早產生的地方。蘇南民族資本在繅絲業、面粉業、電力工業、機器碾米業、化學工業以及火柴、印刷等行業,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蘇南地區采取以鄉鎮政府為主組織資源的方式,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歷史上的積累和接受上海等地的輻射為蘇南地區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是以城鎮化發展農村。蘇南地區在全國率先提出在農村實行“三集中”的戰略構想,即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工業集中區集中,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三集中”與深化完善城鎮體系規劃相結合,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旨在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城鎮化帶動農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三集中”后的農村,農民住宅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工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和環境生態化。
三是以產業化提升農業。蘇南新農村建設模式的特色就是,以產業化提升農業。蘇南地區,以構建市場化、現代化農業產業為目標,依托區域農業資源,以農業生產為基礎,擇定區域性農業主導產業,以開發、生產和經營市場消費的終端農產品為核心,以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組織為主要經濟單元,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融一、二、三產業相關領域于一體的農業縱向產業組織體系,使傳統農業逐步演進為體系完整的、具備自主發展能力的產業化農業。在產業化經營中,蘇南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特色,呈現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喜人格局。
四是以知識化熏染鄉風。既要“口袋富”,更要“腦袋富”。這是蘇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新農村建設中,他們十分重視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讀書活動培育健康而文明的鄉風民風。為形成文明的鄉風,蘇南各村因地制宜,大膽探索有效途徑,或編歌謠,或建長廊,或辦藝術團,或評文明戶,各種寓教于樂、形式活潑、生動有效的活動,對凈化鄉風,弘揚正氣,發揮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4、以人才優勢發展工業??v觀蘇南模式及其經濟發展歷程,其成功之處在于抓住了有利的發展時機,充分地利用了地域優勢,實現了盆地聚集效應,合理配置了人力資源,使得蘇南地區不僅基本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還吸納了大量外地高精尖人才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蘇南地區相繼實施了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實施引進培育兩手并重,人才資源梯次開發和人才環境先行打造并舉,不僅注重人才的引進,人才的培育,人才個體激勵,人才資源開發,人才團隊建設,還采取措施保證人才資源不僅能夠引得進,還要能夠用得好、能夠留得住。這樣高層次人才尤其是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加速集聚,催生了納米材料、生物醫藥、光電等一批新興產業,促進了紡織、機械、冶金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蘇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又使政府、集體組織以及個人有更多的能力去通過發展教育、培訓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稟賦。目前蘇南地區已基本上形成經濟發展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良性循環。
5、以土地資源優勢發展工業。蘇南地區地處長江下游,屬于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擁有大量的可耕地,使農業生產具有比較優勢;優越的氣候條件,適合多種作物生產;特殊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形成特色作物;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產;地勢平坦給機械化耕作提供了獨特的優越條件;豐富的水資源,有利于水稻和水生生物生產等。加之所處區位優勢,處于城市群附近,較為容易發展專業化、集聚化生產,定單為大中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生產工業和日常生活等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