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蜱蟲叮咬事件令“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首次為普羅大眾知曉,旋即又引入了新術語——“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new Bunia virus)”。近日,河南的疾控官員對媒體透露,從患者體內分離出了布尼亞病毒,隨后此說法得到了多位參與蜱蟲事件調查工作的專家的證實。但“新型布尼亞病毒”是否就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病原還有諸多疑點。有專家表示,目前暫無治療這種新型病毒的特效藥。 2007年5月,河南省信陽市報告首例被蜱蟲叮咬后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病例。隨后的幾年里,河南省多個地區相繼發現并報告此病例。起初有關方面對該病例的命名為疑似無形體病,2010年5月之后,中國疾控中心暫將其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實際上,今年5月中國疾控中心在河南省部分地區已經發現布尼亞病毒感染,其傳播媒介可能為蜱。 據河南省衛生廳9月9日的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經過國家、省級疾控機構的共同努力,重點發現并證實可能同樣引起臨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癥狀的一種布尼亞病毒。為擴大監測視野,及時發現可疑病例,2010年5月衛生部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臨床等有關專家編寫印發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監測方案(試行)》。” 由此 根據《新世紀周刊》的報道,2006安徽省被確認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第一個病例也有疑似流行性出血熱的癥狀,“與外界相通的管道都噴射狀出血”。該病例未采集到樣本,后來根據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五名家屬和四名醫護人員血液中發現的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DNA確診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這起“群體性不明原因發熱”被認為是是中國首起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也是世界上首次出現人傳人(這類病原菌是生長在中性粒細胞里,除了血液和蜱蟲叮咬很難有其他傳播方式。)的病例。 參與這項工作的張麗娟告訴記者:“當時排除了出血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所長李德新也說,安徽的病例雖然最開始診斷為出血熱,“但后來排除了,不是出血熱。” 李德新還說:“在我們國家已經發現的蜱傳播的布尼亞病毒只有新疆出血熱,‘新型布尼亞病毒’與新疆出血熱沒有什么關系,屬于同一科,但不一定同屬內羅病毒屬。和出血熱也沒什么關系。”關于新型病毒究竟新在哪里,他表示還“不方便說。”對于抗生素對感染病毒病例有效的困惑,“不好解釋。”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所長徐建國介紹,傳染病所參與了從蜱蟲和病人樣本中分離病原體的工作。在他們檢測中,沒有發現感染無形體的病人,“肯定是病毒,不會再是無形體了。” 北京大學醫學部傳染病系主任徐小元告訴記者,“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跟蹤此病已經有兩三年了。這次的‘新型布尼亞病毒’ 從人(血液樣本)和蟲里都分離出來了,結果比較確定。布尼亞病毒是很大的一類,現在發現了一個致病的病毒株,還不好命名,就叫‘新的布尼亞病毒’。” 2008年發布的《技術指南》中提到:“該病臨床癥狀與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發生誤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和“少數病人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如不及時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 根據文獻,蜱蟲可攜帶多種病原體,包括寄生蟲、細菌和病毒,所以可能傳播多種病原。如果致病的原因是病毒而不是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病原——原核細菌無形體,則臨床治療的方法也大為不同。 “以后(確診為“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必須排除無形體感染。兩者癥狀都一樣,但病原不一樣了。如果要確診的話,最主要的是病原檢測。”徐小元說。“其他病原檢測都是陰性,這個(“新型布尼亞病毒”) 陽性,這批人里大部分都是陽性,有相同的癥候群,都在這個地方,再從蜱里分離出這個病毒,才可以確診。”徐小元是正在制定的新“診療指南”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特效藥暫無 只能“對癥治療” 對于“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由于沒有特效藥,只能采用“對癥治療”的策略,臨床主要以使用廣譜強效抗病毒藥物為主。據《法制晚報》報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于巖巖教授回憶道,其所在的感染疾病科曾收治過一位來自河北的患者,后確診為感染了布尼亞病毒,從外地轉至該科室時,患者病情已加重,雖然給予廣譜強效抗病毒藥物,但患者最終未能治愈。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的定義,所謂的“對癥治療”, (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藥目的在于改善癥狀稱為對癥治療,或稱治標。對癥治療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診斷未明或病因未明暫時無法根治的疾病卻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某些重危急癥,對癥治療可能比對因治療更為迫切。 布尼亞病毒科(Family: Bunyaviridae)是一個大類,布尼亞病毒科病毒自然感染見于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及出血熱及腦炎。 已經確認的可經由蜱蟲傳播并致病的該科病毒是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病毒,該病毒屬于布尼亞病毒科的內羅病毒屬(Genus: Nairovirus),與中國新疆地區存在的新疆出血熱的病原體為同一病毒可見,“新型布尼亞病毒”早在5月就已發現,但相關的消息直到近日才經媒體廣為流傳。 病毒還是細菌? 目前,“新型布尼亞病毒”是否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病原還有諸多疑點。許汴利曾表示:“我們從2007年就開始監測,開始時考慮到無形體,目前從患者的血清中分離的無形體很少,不敏感,病毒的陽性率很高。但是在治療上,這個病對四環素類藥物又很敏感,所以,目前疑惑很多。” 據2008年2月衛生部發布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下稱《技術指南》)中規定,對于無形體感染,主要應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如強力霉素、四環素。 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感染科副教授揭盛華,堅持認為此次蜱蟲事件的罪魁禍首是“無形體”。他所在的醫院收治過60多名此類患者。他給出了兩方面的依據證明其觀點,一是,病人的白細胞降得很低,這與病毒性出血熱的癥狀相反;二是,四環素和強力霉素對病人有效,也證明致病原因是無形體。 衛生部赴河南專家組成員、北大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則稱,可初步判定,此前河南的“蜱蟲叮咬致死”患者,至少有部分并非死于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但無形體病感染目前也無法被完全排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