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如何成為人們的生態家園?在都市“水泥森林”里如何呼吸自然氣息?上海世博會上,許多展館在頂層設置空中花園,描繪出一幅低碳、環保的綠色畫面―――閑庭信步,聞香識綠,觸摸自然,每個人都能分享空中綠生活。
世博園的空中花園,能否復制到未來的城市建設中?華東師范大學世博研究院院長林拓認為,提高市民參與性,讓每個人分享公共休閑綠色空間,是未來城市為居民營造生態家園的主要方向。
建設“樓宇生態系統”
“建設空中花園不是在屋頂放點土、種點花那么簡單。它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既達到綠化的目的,又保證房屋不受影響。”林拓認為,空中花園是樓宇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應配套完善的生態系統建設。”林拓說,“本屆世博會展示的許多新科技、新理念具有較大推廣借鑒意義,有些創意能直接用在城市建設中。
“比如,新加坡館的空中花園就提供了一個好樣本。”新加坡館在頂層種滿多種熱帶花卉,整個展館不依靠高能耗空調系統,而是以空中花園這個“清涼帽”為基礎,再配合自然通風、隔離吸熱等設計,共同營造舒適涼爽的環境。
政府引導居住新概念
“如果空中花園僅是改善生態的手段,居民不太樂意買單。”林拓特別強調市民參與性,空中花園是公共休閑綠色空間,代表一種居住新概念,讓居民隨時能到自家屋頂聊天、散步,聞花香、聽鳥叫。
怎樣調動居民的參與熱情?新加坡園林發展署署長楊明忠介紹,新加坡的做法是:
一是把政府建筑物當“試驗田”,不讓老百姓承擔建設失誤的風險。用政府資源探索建設空中花園的經驗,再逐步推廣到公共建筑、民用住宅上。目前,空中花園幾乎遍布新加坡所有政府辦公樓,在商用樓宇上的“出鏡率”也很高。二是成立專門養護機構。新加坡90%的居民住在由政府統一規劃建造的“組屋”
內,新加坡成立市政理事會,由專人養護“組屋”的空中花園,處理病蟲害、品種退化、植被小塊枯死等問題,每月收取少量保養費。
對其余10%由開發商建造的樓盤,政府采取多項措施鼓勵發展空中花園,如果建筑商增加一定比例的綠色面積,可免交相應的建設稅。
城在園中追求自然
“未來城市的理想狀態是城在園中,而不是園在城中。”林拓介紹,不是在城市里隨便挑一些樓來建空中花園,就能起到改善生態的作用。“更合理的做法是系統、成片地建設,讓綠色星羅棋布地分布于各棟建筑,將整座城市納入大自然的懷抱,人人都能感受自然氣息。”
新加坡建設空中花園可謂“見縫插針”,一些多層停車場也將屋頂貢獻出來,變成公共交往、玩耍、集會的綠色走廊。楊明忠認為,城市建設空中花園要注重生物多樣性,提倡自然風格,“不求花團錦簇,但求野趣天成”,能讓都市人親近自然,減低城市熱島效應。
“在新加坡,有的空中花園就像一片野草地,看上去不太美,但卻很‘實用’。”他建議,空中花園要合理篩選植物,灌木、喬木、草木有機搭配,吸引蜻蜓、蝴蝶、小鳥等回歸到都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