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在課堂內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這是每一位物理老師都面臨的共同問題。課堂有效教學,通俗說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根據學生的現有的知識、水平、能力,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設施,通過具體教學手段,使學生達到教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我所在的中學是一所農村初初級中學,學生對于基礎學科的知識掌握的不牢靠、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學習的自主性很差。針對我校的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一直在思索、研究探討的問題。在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做法和體會。 一、精心創設物理學習的良好情境,有效課堂教學的引入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實施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要學、肯學、有學習的求知欲。教師如果能夠在開始的時候就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引入的好壞往往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好的引入可以較快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于放大鏡(凸透鏡)有得可能很熟悉了,在日常生活中有見過也有用過。我在講《凸透鏡成像》時,讓學生手拿凸透鏡,看遠處的景物。有的說,我看到某某同學,怎么是倒立?有的說,我看到了大樓?怎么是倒立?還這么小!有的學生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鏡放在我的眼前,讓學生看我的眼睛,學生“轟”的一聲笑開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當學生的好奇心被觸動時,正是學習興趣被喚起之時,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學生對某些與課題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經驗,而這些現象又不便在課堂演示或觀察,教師可以從列舉這些學生熟悉的現象開始引入課題。在學習《看不見的運動》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近年來人們大量使用夾心板和地板木來裝修房屋,這些夾心板和地板木中含有一種什么物質?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回答。“甲醛”是一種有毒的化學物質,進入這種房間就會聞到甲醛的氣味,這說明甲醛分子是在做什么運動?請同學們根據你所知道的情況說說“甲醛”給人們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這些危害?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以及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例說出了許多跟“甲醛”有關的給人們造成危害的例子。通過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真實情景,運用所學知識來描述《看不見的運動》中的擴散知識和防止有害氣體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教學也必然要以實驗為基礎,通過實驗幫助學生明晰概念和規律,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很有意義。 由于慣性思維的局限,學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規律時,對這些概念或規律有一些錯誤的認識,通過一些與學生的預期結果相左的實驗,引發思維沖突,經過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得出科學結論,學生的印象就會非常深刻,不僅糾正了原來的錯誤認識,而且能使相關概念或規律的記憶保持更久的時間。運用實驗手段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物理學“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學”的注意。運用實驗手段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物理學“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學”的注意。在學習《物體的浮與沉》前,學生通常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由密度大于水的物質制成的物體放入水中一定會下沉”。在教學開始時,我先取一支擠光牙膏的扁癟的鋁質牙膏管,要學生猜想:如果將這支扁癟的鋁質牙膏管放到水里會沉還是會浮?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一般都會認為牙膏管會沉到水底。我把牙膏管放入水中,證實學生的猜是對的,然后問:“牙膏管是鋁制成的,那么能否下結論:鋁制的物體放入水中一定會下沉呢?”多數學生會說“是的”,也可能會有少數學生認為“不一定下沉”,這時我請這些學生說出不一定沉的理由,再由他們自己利用牙膏管設計一個實驗去證明自己的結論,接著引導全體學生歸納結論;若沒有學生能正確回答,可以將這支牙膏管做成一只“鋁片船”,放入水中就會浮在水面上。兩個實驗結果對比明顯,學生不難知道“物體在水中是沉是浮不能僅看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可能還要考慮其他因素”,提高了學生探究“物體的浮與沉”的積極性。 “教無定法,關鍵在得法”,大膽嘗試、放開手腳,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物理課在我們學校經常被安排在下午第一、二節課,學生在這個時間內精神比較不集中,學習的狀態較差。在學習《學習使用天平和量筒》時,看到學生都無精打采的,狀態不佳。靈機一動,讓學生先自己閱讀課本上的使用說明書。同時聲明看完說明書后,我要請一位同學上來獨立完成托盤天平的調平和稱量。以前我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學生習慣性認為老師的操作步驟都是對的,在實驗演示的過程中并不會集中精神去看。這次讓一位同學上來獨立完成實驗,我和底下的學生認真觀察他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哪一些是錯誤的?此時底下的同學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集中了十二分的精力關注上面同學的操作。臺上的同學在磕磕碰碰中好不容易完成了實驗,雖說用的時間長了一些,但是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注重課堂學生信息反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具有民主氣氛和科學氣息的課堂教學環境,摒棄一言堂,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思想和方法,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學習過程中的差異。 有效教學是一種教育模式的初探,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嘗試,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的課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們應該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讓有效教學發揮出它的價值,使廣大師生都能從中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