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論語講義》——子罕第九(5):孔子求鳳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fh2h.html 子曰:“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 孔子說,鳳凰不飛出來了,洛河也不出圖了,“吾已矣夫”,我這一生已沒有什么希望了。因為鳳凰出現(xiàn)是天下太平之征兆,而河圖出現(xiàn)是天下出現(xiàn)圣君賢主的象征。相傳舜帝時有鳳凰飛出,文王時又有鳳凰鳴于岐山,伏羲時有龍馬負(fù)圖出于黃河。現(xiàn)在是鳳凰也沒有,河圖也不出現(xiàn)了,天下太平盛世的景象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了,我沒有辦法了啊。 這是孔子深層次的感嘆。第一,說明孔子對太平世界、理想世界的渴望,反映他的這種向往、這種追求,以及對于這種追求不可能實現(xiàn)的深深的痛苦、哀嘆,對天下蒼生的憂慮。第二,也說明了孔子的智慧。孔子通過觀照當(dāng)時的狀態(tài),就深切地知道,當(dāng)時的社會要出現(xiàn)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直到孔子去世后幾百年,仍然是逞干戈、尚游說,天下一片混亂。“吾已矣夫”,孔子深深地悲嘆自己對此沒什么可說的了。 說到鳳,《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記載,說鳳為羽蟲之長。我們古人把一切動物都叫做蟲。《水滸傳》里武松打虎,這只虎叫做吊睛白額大蟲。古人又把蟲分為五類,按金、木、水、火、土分成了五蟲。屬木的叫毛蟲,凡是長毛的動物就叫毛蟲,獅子、豺狼虎豹,都是毛蟲。屬火的叫羽蟲,一切鳥類都是羽蟲,可以飛翔的,包括昆蟲在內(nèi)。屬土的叫裸蟲,就是不長毛的蟲,人就是裸蟲。屬金的叫介蟲,長盔甲的,烏龜、甲魚、鱷魚等。屬水的叫鱗蟲,就是長鱗甲的,魚、蝦這一類。每一類里面,有一種統(tǒng)領(lǐng)。毛蟲類以麒麟為統(tǒng)領(lǐng),麟為毛蟲之長,羽蟲類以鳳為統(tǒng)領(lǐng),鳳為羽蟲之長,人為祼蟲之長,龜為介蟲之長,龍為鱗蟲之長。中國人的五行劃分很有趣味,動物也以金、木、水、火、土五類來劃分。這里講鳳鳥不至,用鳳鳥來指代天上飛的,河圖是指代龍馬,龍是鱗蟲之長,是水中游的,馬是陸上跑的毛蟲。用鳳和龍馬來指代天地。天地都黯然,太平盛世還遠(yuǎn)得很,這是孔子深層次的哀嘆。 附朱熹《論語集注》: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夫,音扶。鳳,靈鳥,舜時來儀,文王時鳴于岐山。河圖,河中龍馬負(fù)圖,伏羲時出,皆圣王之瑞也。已,止也。張子曰:“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