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名方------補腎通脈湯
李方,生于1944年,1970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骨傷科主任、主任醫師,兼任陜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陜西分會常務委員。從事中西醫結合骨傷病專業30余年,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勤奮鉆研,廣集中西醫之精華,博采各家學說之特長。在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各種骨折不愈合、慢性骨髓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通過內服外治,結合手術治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療效顯著;還擅于治療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通過內服外治及靈活的手法推拿、正骨理筋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足跟痛外治法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以足跟部疼痛為特點的常見病證,多由腎虛、氣滯血瘀、經絡受阻或足跟底部骨質退變、增生引起。采用中藥外治可獲良效,以下驗方可供患者選用: 1.米醋1000克,適當加熱后浸泡患足,每次一小時,每日一次,15~20次為一療程。 2.透骨草、尋骨風、老鸛草各30克,黃花蒿2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藥、血竭各10克。水煎,趁熱洗足,每日兩次,每次10~15分鐘,7~10天為一療程。 3.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的比例研末配好。取適量與醋調成稠膏狀,敷于洗凈的足跟患處,外以傷濕止痛膏覆蓋。3天換藥一次,一般用藥1~2次即可見效。此方對由骨質增生引起的足跟腫脹疼痛,有明顯的消腫止痛效果。(中國中醫藥報 郭旭光)
足跟疼痛治有方
足跟痛,常引及腳墊,不能承重,行則見跛,入夜尤甚,令人煩惱不安。此病多因穿鞋過大常撞擊足跟,跑步過久或速度過快,所跑路面凹凸不平或過硬,引起跟骨骨膜炎、滑囊炎、足跟前筋膜炎或跟部脂肪墊炎,發生疼痛。另一種足跟痛則無上述外界刺激因素,而因腎氣不足所致,常見于體質較差的中老年人。
疏通法:讓患者平坐于地,直膝,雙腳及趾慢慢用力,向腳背鉤彎,及至最大限度并保持30秒鐘,然后慢慢放松,連續5-10次。此法可使小腿后肌肉及足跟部肌肉伸展,血循增加。中醫則認為此法可使肝、脾、腎經的經絡得到疏通,達到止痛目的。
藥浸法: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煎水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日2次。上述藥物有祛寒除濕,和血止痛之功。
尿漬法:取較大花崗石,鍛燒后置于地,以童尿漬于上并立即將足跟部置于石上(足跟離石有一定距離),任水氣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也可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兌和,取代童便,亦效。
內服藥:對腎氣不足所致的足跟痛,除采用前述幾種方法外,尚須內服中藥配合治療。基本方為:熟地、枸杞、肉蓯蓉各20克,牛膝、伸筋草、續斷、杜仲各15克,水煎,每周服三劑,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文章來源:家庭醫生報 作者:李澤華
“五川靈仙湯”治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癥,尤以女性為多見。其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足跟或腳底部酸脹作痛或針刺樣痛,步履困難。多因跖筋膜創傷性炎癥、跟腱周圍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墊變性引起,發病多與慢性勞損有關。筆者采用自擬“五川靈仙湯”熏洗治療足跟痛百余例,屢用屢驗,一般治療10~15天,疼痛即可緩解或消失,介紹如下,不妨一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