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最為神奇之外被上述的道理的揭示出來,絲毫損于它原來的歷史價值,而只能使人們對我國古代祖先的這一偉大的創造而更為驚嘆了!
從<周易本義>所示的<伏犧六十四卦方位圖>中的方形圖可以看出,<否>卦位于方形圖右上角,<泰卦>位于方形的左上角。它們各自的六個爻對應的變卦分布在<否>卦、<泰>卦各自鄰近的直邊止。上述14個卦的分布位置的連線將方形圖給以包圍,這從形式上看去業已表現出它包含全部方形圖的哲學含義。這進一步給人以啟示,當<否>卦確定之后,首先找出其六個爻相對應的變卦,然后則推出其反卦<泰>卦,最后再找出<泰>卦六個爻相對應的變卦,由<否>、<泰>的兩個卦辭、及其12個爻辭分別相對應的12個新變卦的卦辭所包括的哲理含義,比起單純從<否>卦的一個方面推衍要更接近<易經>的整斤哲理的含義。並且運用起來也比從一卦逐層次推衍更為簡捷。<易.系辭>有,"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其稱名也小。其旨遠。其辭文。其事肆而隱。"完全表達了先哲孔子從<易經>六十四卦中蘊藏的奧秘。孔子為了使后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又作<文言>對<乾>、<坤>兩卦進行更詳細的解釋。其用意實為深遠。然而后人在讀<易>時,不知孔子的用心,反而對他未詳解其余諸卦,表示十分惋惜的心情!孔子又曰:"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這正是我國古代典籍對于"個性與共性"、"局部與全部"、"子系統與全系統"這些矛盾的統一體所進行的哲學意義上的精湛地闡述。其閃現出來的東方哲理之光,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至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數千年來使眾多讀<易>者感到十分困惑的神秘核心外部包圍著的一層堅實外殼,已被上述的認識所打破,其最為本質性奧秘的圖景似乎已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總之,筆者認為<易經>是這樣一部神奇的書。<易經>的作者們收集"來自天、地、人的變化",把這些世上萬物、萬事的素材加工、整理、分析、提煉,而得到自認為具有規律性的哲學理論和思維方法。 為了方便人們學習和掌握這些哲理和思維方法,<易經>的作者們又巧妙地將它們"濃縮"到陰陽32對卦的每一對卦中,如:<否>與<泰>;<乾>與<坤>等,並選擇一些典型的事物,作為每一對卦的卦辭和爻辭。所以不論人們采取什么樣的"占筮"方式(或不去"占筮"),只要得出64卦中的任何一卦(稱為主卦),然后再找出它的(陰陽爻互變)反卦(或對卦),從這一對卦的卦辭、爻辭中就可獲得<易經>的全部哲學理論和思維方法,並在卦辭、爻辭的典型事物中得到無窮無盡地啟發,人們就可以用來解答自已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指導自已的實踐。顯然,在人們運用<易經>來進行求解問題的整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當然也包括"占筮"這一通常被人們感到神奇的一環)根本不需要"神鬼"來相助,更無"鬼使神差"的迷信可言。而那些因在卦辭、爻辭的啟廸下,一時產生的"靈感"、"直覺"、"頓悟"等現象,是人們在特定環境中,運用<昜經>獨特的"靈感思維方式",令自身右腦爆發靈感思維本能的結果。 自<易>之為書數千年來,由于出現"義理派"與"數象派"之爭,易學的研究發展史, 成為了<易經>的形式與內容割裂分離的歷史,偏離古代先哲們作<易>之本。既令有人也提出<易>之系統性、全息性,但究竟如何系統?如何全息?並無令人們十分信服的詳細文字與圖解。筆者上述研易入門之方法,僅作為拋磚引玉之舉,就教于同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