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他是能用梔子干姜湯,就不會去用梔子豉湯,因為豆豉臭臭的,很難吃。
這個方子倒底會不會令人吐呢?一般而言是不會的。
若有人看了傷寒論的條文誤以為喝了會吐,乃至于排斥這個方子是很可惜的,因為只要主證抓得準的話,這個方子就很好用,副作用低、效果好。
可是有人吃了這個方子卻吐了。why? 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說:心火、腎水杠在那邊的「虛邪」,如果胃或食道有殘留的液體或尚未消化干凈的食物,那么「虛邪的能量」可能附著在「有形」的液體或食物上,一旦服了藥,消除了水火對峙的狀態,那一坨被邪氣附著的有形物質就不知該往哪里去了,于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便把它吐出來。
第二個說法是說:當有「心中懊憹」的癥狀時,往往東西吞不下去,懸在食道中,若是不舒服過了幾個小時后才去買藥,食道中的東西也餿了,所以等治好病之后,身體就決定把餿掉的東西吐掉。
在以上兩個情況,偶而會發生嘔吐的情形,但藥方本身的確不是吐劑。
衍伸使用
當心中懊憹時的身體感會對應到肉體的「食道」。所以后面有些條文歷代都拿來治療和「食道」有關的病:如果吃東西時,覺得食道吞咽有灼痛感、不舒服、或食道發炎時,梔子湯系的藥物很有用。可是梔子湯系最好在確定食道有發炎或有受傷時再用。
因為仲景另有一方名為「旋覆代赭湯〔#8.40〕」,其主證也是吃東西時,好像胃里有一口氣頂住(塞住),吞不下去,那一坨食物要慢慢才能吞下去,不要和梔子湯證搞混。
若是梔子湯證的話,心中要有懊憹的感覺,不管有沒有吃東西,心中都脫不開胃酸的灼痛感、刺痛感、磨擦感。
梔子甘草豉湯
〔#7.49〕「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梔子甘草豉湯方中,甘草2兩是用來「補氣」的。
桂枝湯方用甘草2兩,是用來定中軸坐標的,在梔子甘草湯方中為何變成補氣的呢?à 說明:梔子甘草豉湯方是2服,煮成分2次服用的,而分2次吃的2兩,等于是分3次吃的3兩,這相當于「理中湯」方甘草的比例,所以得知梔子甘草豉湯方的甘草是用來補氣的。
為何補氣要用甘草,不用別的呢?à不是不能用別的藥材,而是用別的藥材要有功夫。☆仲景用藥的習慣是「補氣用炙甘草,補津液用人參」。
現在不是津液不足,是「氣」不足,所以要采用甘草。
如果要用人參,不可用紅參,因為「紅參」具有「肺虛能補肺,肺熱還傷肺」的特性。梔子豉湯證本身就是太熱,熱氣下不來,如果用了「紅參」,就會補到熱氣,反而有害。
人參可以用白參(即粉光參、東洋參、或黨參),參一吃下去,氣就會往肺那邊走。可酌加「半夏」讓氣能降下來一點。
但是用梔子甘草豉湯原方的「炙甘草」也好,因為這個方子是很小品的,不太需要特地去費神。
梔子甘草豉湯證的主證是「少氣」,這個證不好抓。因為生病的人,汗后、下后,當然沒有力氣,誰不「少氣」呢?如果問病人累不累,想用這樣來鑒別他有沒有少氣,病人都會說,沒睡飽當然會累哦!這樣的問法就不容易抓到主證。臨床時,不如改問病人「有沒有呼吸急促的感覺」。(當肺氣不夠時,人會有一喘一喘的情形)這樣問比較能問出所要的答案。
△如有嘔吐à加「生姜」以降逆止嘔。生姜加得比較多,以一次的分量而量,梔子、豆豉都用3錢,生姜可以加到8錢,甚至更多。
〔#7.49〕三個湯方是很單純的加減,如:有氣虛à加甘草補氣;有嘔吐à加生姜止吐。不會很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