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發汗及吐下后」在臨床上,如果是吐后或下后,容易變成「梔子干姜湯證」;如果是發汗后,容易變成「梔子豉湯證」(原因:「梔子干姜湯證」與脾有關,「梔子豉湯證」與腎有關)
出現梔子湯系的癥狀時,有可能不是發汗、吐下引起的,而是因胸腔里有熱氣悶住(郁悶之火)所致。
當天氣很熱,身體的排熱機能不夠用時,胸腔里會堆積、憋住、悶住太多熱氣,而引起梔子湯證。
郝萬山講一個故事,有人胸口有病,疑似咳嗽,一直醫不好,直到有一個老醫生看出,是因為病人某年受了熱,熱一直悶在里面出不來所致。于是開梔子豉湯,一小包藥,梔子、豆豉各幾顆,開了七串像玩具一樣,服藥數日而愈,可見梔子豉湯能處理悶住在胸口的熱。
〈#7.50〉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之前怎么發汗不管,因為有很多可能性。
「而煩熱」:這個「熱」可能是體溫上升引起的。梔子豉湯證畢竟是感冒還沒好的延續癥狀。
※古方以豆豉發感冒;當感冒病邪在體內時,豆豉能把腎氣充塞全身,并把病邪逼出去。
「煩熱」的熱,可能是感冒未愈尚有發熱,也可能是「雜病」引起的。
「胸中窒」是食道的部位有悶悶的、塞住的感覺。
梔子豉湯的身體感可能是〔#7.49〕的「懊憹」,也可能是〔#7.50〕的「煩熱、胸中窒」。
〔#7.50〕的臨床應用:肉體有形的食道發炎時,用「梔子甘草豉湯」,甘草用生甘草(※生甘草消炎,炙甘草補氣) 當吃火鍋灼傷食道、吃紅豆麻薯灼傷食道(日本大冢敬節)、或喝60度酒精的燒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傷而有胸中窒感覺時就用「梔子甘草豉湯」。
〈#7.51〉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是說已經病了一段時間,人有點累了。
用過下法之后,人就會心、腎脫離,于是「身熱不去」,身體在發燒。
其實倒底怎樣叫「發燒」,jt自承他也說不準(※jt云,今中暑,額頭燙燙的,可也不能隨意說這就是發燒!)
鑒別梔子湯系的各種證:
「梔子豉湯」證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結痛」;至于〔#7.53〕梔子干姜湯證則是「微煩」à〔#7.53〕的主證是「淡淡的睡不著覺」。
〔#7.51〕「心中結痛」的感覺:是「虛證」,不要和其他病的「結痛」混淆。△如心中結痛、心下肢滿、脅下…仲景很多這類條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湯證「胸脅滿、微結」;胸痹、陷胸湯結胸證的結痛;十棗湯證痰飲積塞也會有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