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定慧之路

 禪修纏休 2012-02-14

定慧之路

致明法師講述  冬至筆錄

 

第一講

一、定慧基礎知識

佛教根據我們禪修時用心的情況,把禪修方法分為兩種,即所謂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佛婆那是修觀。

止和觀是論里面用的名詞,在經里面用的是定和慧。止是修定,觀是修慧。因為眾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須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可以直接修慧,然后產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來。這兩種修法,修得好的話,都可以產生心一境性,也稱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止)時,佛教講四禪八定。佛教強調修禪定時要能夠進入定,即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其實,四禪八定不僅是佛教的。外道也能夠修四禪八定。釋迦牟尼佛為成佛之前,曾經跟外道修定,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里,我只是教大家修到四禪。為什么呢?因為在這四禪八定里,后面的四個定是屬于無色界的定。無色界的定力太深了,很難修觀。前面的四個定是初禪到四禪,屬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夠修定或修觀。

在四個禪定里面,初禪最淺,四禪最深。

初禪:稱為離生喜樂定。----離五蓋(昏沉、掉悔、放逸、散亂、疑)

二禪:稱為定生喜樂定。——離覺觀(覺指粗的覺察,觀指細的覺察)

三禪:稱為離喜妙樂定。——離喜

四禪:稱為舍念清凈地。-—-離樂(出入息斷)

舍念清凈定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夠達到四禪,當時,你就會升起幾種心念。是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沒有造作的心,在四禪里面會升起來。

舍受----在四禪里面沒有樂受,只有不苦不樂受的舍受。在初禪、二禪和三禪里面,都有樂受,四禪的心比三禪里面少了樂受貪著。

念清凈----在四禪里面,正念最強的時候,心中完全沒有雜念。所以,四禪也稱為念清凈。如果一個人打坐修到四禪,得到舍念清凈,修觀就很容易。如果你修到四禪,你從前學到的佛法就會很容易現前,即是不必經過思考就當下被你觀察到。四禪就有這個好處。因此,在我們打坐修行時,就應該盡量掌握和認識四禪,并且要修到四禪。假如一個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穩定(即他的定力)呢?佛教就是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來判定。初禪的心念比較粗。如果靜坐達到四禪,心念就會很清凈。你可由心念的清凈判斷修行用功的效率。

如果你明了初禪到四禪的心念差別,你就會懂得如何取得微細的心去觀察佛法。可能你今天心的能力只能到初禪,如果你不懂初禪的心念比較粗,就直接修觀、參話頭。今天不論你多拼命修觀、拼命參話頭,你只是在那里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能夠進入四禪,那么,你去參話頭也好,去修觀也好,你都能用很微細的心去修。功效和只能入初禪的心絕對不一樣。因此,認識初禪到四禪對修觀是很重要的。

修止和修觀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在哪里呢?

所謂的修止,是你的心念專注在某一個境界里不要動。當你專注于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注在同一個境界里面,這是修止。

什么是修觀呢?修觀就是一個境界來的時候,讓你的心念隨著境界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所以,當你在修行任何法門時,如果你碰到各種境界來,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靜靜不動,這種修法就是屬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來時,你都很專心地去觀察,用佛法去觀察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從中去覺悟,這種修法就是屬于修慧。因此,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我會向你們強調:不允許入定,因為多數人入定后心就沒法作觀。只有某些人,定力和智慧都很強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時修。但是這種人很少。所以我們要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止,后修觀。

重復一下,當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一直保持不動,這種行為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它去,但你在當時看清它的真相,不被它迷惑,這就是修觀。因此,修止的人,他會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在動。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不管靜坐或經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看你怎么用心了。每次靜坐時都要明白自己是修止還是修觀。同樣地,每次經行時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還是修觀。在這里,我會指導你們從初禪修起、往四禪方面修上去。修完禪定之后,就會讓你們繼續修觀。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紹出入息觀

觀呼吸的方法,在佛教里面稱觀出入息。發展到后來就叫數息觀,更進一步發展成六妙法門;很多人把出入息觀錯誤地稱為數息觀,因為數息是粗的方法,比較容易修,妄想雜念很多的人需要數息。其實不應該先數息,真正的修法是觀呼吸,不是數呼吸。這里,我以觀出入息的方法來指導大家。

觀出入息的方法,根據經典的記載,就是觀鼻端前面的呼吸。所以我們佛教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眼觀鼻,鼻觀心,有人把它叫做觀鼻尖白。就是從鼻尖這里來觀呼吸,進一步從中來觀心,鼻尖白是因為觀到后來見到光明顯現在鼻尖。

(一)調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會出現一些現象及障礙。比如姿勢障礙、呼吸障礙、身體疼痛等,很多時候是沒有調好身體。

要知道姿勢坐正是很重要的,修禪定最好的姿勢是雙盤,但是入定不一定要盤腿,重要的是全身放松。優婆離尊者在第一次入定時是站立的,那次是他在為佛剃頭發,剃到半途時入定。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 修禪定時胸部呼吸就會胸燜氣短,必須用腹部呼吸。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氣時,人肚皮要漲,呼時凹進去。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到最后覺得小腹吃飽飯似的,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定放松褲帶。如果是是穿松緊褲帶,必須把褲帶拉到肚臍下三寸,頭不要設法擺正,只要眼睛向前看,頭就自正。然后眼皮垂下來, 眼皮垂下時別忘了眼睛也下視。靜坐時,眼睛不可向前看,要往地上看。下視后不要理會眼睛,如果太理會眼睛會產生幻境。

每次上坐時,一定要檢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我說過,不一定要雙盤或單盤,重要的是全身肌肉放松。因為如果你靜坐一小時,身上某個部位就拉緊一小時,那邊就要疲勞一小時。那么,有些人坐久了,他的頭就會低下來一點點。低一點點不要緊,不可以像這樣子,猶如大瞌睡,這樣子就不行,除非你進入一種定的時候,頭就會自然低下來,那是另一回事。

(二)調息方法

業處:即修行用功之處,出入息的業處就是呼吸的動作。呼吸的動作,從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臍都有呼吸的動作。觀不同位置的呼吸動作,對于心念的影響不一樣。道家觀下丹田,就是觀肚皮上下的動作,是個很粗的呼吸的動作。如果觀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細的呼吸的動作,是佛家用的方法。觀丹田的境界很粗。因為心集中丹田,氣會產生運轉,會帶來很強的氣。佛教說心所對的境界有大有小,觀肚皮的境界是比較大,比較粗的。雖然道家修任督脈也能入定,但這這個修法的境界很粗,要很久才能定下來。佛家觀鼻前的呼吸,它的優點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細的。細的境界如果你的心念不集中、不微細的話,你就觀察不到。如何觀鼻腔外面的呼吸,你不可在鼻孔內來感覺呼吸,而是要在鼻腔外來感覺,就是人中這個位置。當你呼吸的時候,有風在人中這個位置吹過。因此,觀出入息時不要弄錯,絕對不是觀鼻腔里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為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較細,所以很多人沒有辦法感覺到,你們一定要設法知道它。如果你叫一個人觀鼻端前的呼吸,你就會發現他現在的心念粗或者細;當他輕易地在人中觀察到有風吹過,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很容易進入微細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他找來找去都沒有感覺。有些人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覺,找三天都找不到;因為他的心念太散亂,太粗了,所以三天都找不到。如果一下子就會觀察到的人,他修禪定就會很快入定。

你們現在要注意鼻端前的這里的呼吸,這個呼吸給你的感覺是什么呢?經書里講有所謂的八觸:

長短的觸覺;粗細的觸覺;冷熱的觸覺;還有滑澀的觸覺。這八種感覺是觀出入息的人要觀察的事情。就是說,你在觀出入息的當時,你就在觀察這八件事情。你要觀察它是長的,還是短的。長短以什么來比較呢?是以前后的呼吸來比較的。不是你和我的比較。就是呼吸的時候,看下一個呼吸比這個長還是短。是呼氣長還是吸氣比較長呢?如果你的呼吸調得很好,你的呼吸就會越來越長。冷熱是觀察呼氣熱還是吸氣比較熱呢?

滑和澀是什么呢?就是你吸氣的時候,比較容易還是比較難。有時候吸的時候比較難,好象有阻塞,這就叫澀。如果容易吸氣叫滑。呼出來也是一樣,也就是說我們呼氣的時候,呼出來的那個風、很容易呼呢?還是很難呼,這就叫滑跟澀。

粗細是你呼吸的那個風的強度,是粗是弱。如果你呼吸的風聲很大,那就是粗。如果風聲很弱就是細,一個人的如果要入定,他呼吸的風要求細。請記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長,是要求呼吸細。如果一個人,他靜坐很久,兩三個小時,他呼吸的風最好是長的。但是,入定的深淺,跟呼吸的長短沒關系,是跟呼吸的粗細有關系。呼吸越細,心念越細;心念越細,入定就越深。我們要注意的是,呼吸會有變化。當你在人中這里注意呼吸的時候,千萬要記住,不要去理會那八件事以外的其它事情。

你也不可觀想將心抓住,安放在人中這個位置,這種行為叫做作意太甚。你必須靠觸覺,感覺那風在你的人中摩擦的感覺。千萬不要沒有風的感覺而硬把心集中在那個位置,那就錯了。換句話說,不允許將心念集中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包括在人中都不可以,只允許集中在呼吸的風上面。

除了八種觸覺之外,還會產生氣,就是說,身體上的氣的運轉。練氣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氣到。你的心念集中到那里,氣就會跑到那里。我們在人中這里觀察呼吸,就會有一些氣集中到人中這里來。當氣集中意念。要清楚,觀察呼吸時只有對風的觸覺集中才是對的,其余都錯。要弄明白這三件事,你才不會錯用心,才能進入心一境性。

(三)調心方法

保持正念正知。靜坐除了調身--姿勢、調息--呼吸,還有就是調心。

什么叫心一境性呢?

任何修行法門,都要清楚修法所觀的境界,及如何用心于境界。出入息觀的修法是以呼吸為境界。心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在呼吸上。你的心所對的境界是呼吸。你心中的任何感覺都是和呼吸關的,比如長短粗細的感覺。生起的心念必須是關于呼吸的事,比如想觀冷熱的差別或專心數出息等等。如果你作到了這一點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跑去聽。那當時,你就離開了所觀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維持的時間有長短。時間很短很短的也叫心一境性。如果你在集中的時候,在五秒鐘內很集中,五秒鐘內也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長,就產生定。佛法稱為三摩地。就是你的心每一個念頭都集中在同一境界,這就叫定。

有些人一靜坐會有昏沉、散亂、掉舉等煩惱,凡是靜坐的時很昏沉,不要硬支撐。就是說,你坐了15分鐘以后,覺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一個臉。如果,你昨晚沒睡夠,很疲倦,我會讓你去睡覺。為什么呢?睡眠不夠的話,靜坐時硬撐著,是浪費時間的。不如去睡覺一、兩個小時再來坐,那效果會更好。用功靜坐的效率是這樣的,不是說,我在這里坐一小時,我就是用功一小時,不能相等的。我如果在這里坐一小時,心里老打妄想,我是在這里打妄想一小時。那么,靜坐時坐得很昏沉,很掉舉,怎么辦?就起來經行,經行能克服昏沉和掉舉。如果你靜坐一小時,前面15分鐘都很清醒,過后都是昏沉的,不如你靜坐15分鐘,經行15分鐘。再重復靜坐15分鐘、經行15分鐘,那效果會更好。經行也是能修定,所以,我不會強迫你們一定要坐在這里。但是在早上,一定要強迫你們坐兩個小時。其他時間,你可以坐了走,走了再來坐都可以。

修定的重點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時候,都要保持正念,就是念念清楚自己的心念。當你在觀出入息的時候,你就要清楚,心始終維持在觀呼吸的上面;除了這件事,其他的事情都是錯的。也就是說,你觀察呼吸到一半,忽然想去念幾句咒語都是錯的。或者想念佛號,那也是錯的。那些都是掉舉的煩惱。如果你觀呼吸觀到一半,忽然間讓你看到佛,也是錯的,要斬掉它。為什么呢?因為你目前的目的是要完成心一境性。觀出入息的境是呼吸,你的心要維持在呼吸里面,離開呼吸的境就是錯。

經行是作什么呢?經行是來回地走著修行,經行時也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就是說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

(四)修定時如何經行

目前,我教你們經行是以修定為主。經行的方法就是來回地走,限定在15步到20步之間,不可以兜圈子,只能來回走直線。在這來回走的過程中,如果是要修定,當時要保持正念在哪里呢?心起先在身體的動作上保持正念,身體以外的動作,你去注意的話,就是錯的。就是說,你的腳抬起來的時候,心里要明明了了。

如果你走慢一點的話,你去觀察腳在"----接觸,上----接觸"。如果你走快一點的話你去觀察兩腳"--------"地向前走。要這樣觀察,左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右。此時除了左右腳的動作這件事以外,觀察其他的事情都是錯的,應該專注在腳的動作上。要這樣地專注,當你走到盡頭的時候,你要停下來,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動作,最好心中要念,隨著動作時就念該動作,坐時念------”,走時念--------”,站時念--,轉時念--,你要一面清楚知道動作,一面心中要念著動作。

為什么要念?是為了加強你的心念專注在腳的動作,不要做第二件事情。如果你突然間注意有燈,那么就是說你的心念已經離開了腳。這樣的時候,你快一點給自己一個警告,你要趕快念"知道--知道--"。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我的心現在跑到這里來了,快點回來觀察我的腳。這樣就是修定。雖然你在動中,你還是維持你的身體的動作上,是在動中產生定力方法。

當你這樣走的過程,心念有粗跟細,我們要設法達到細心。當你的心很粗的時候,你什么感覺都沒有。當你的心念比較細的時候,你會感覺你的腳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聲音你都感覺到,能夠聽到。骨骼里面的響聲都能夠聽到。如果你走到這樣微細的時候,你的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清清楚楚。這時,你必定心無雜念,并且人也會覺得特別輕安,當你心細到很集中的時候,有時會有一種要跌倒的現象!你連走路平衡都忘記了,就是說,你非常專注在你的動作上。經行地來回走當時,心是只維持一件事情,什么也不管,只要知道腳的動作。當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雜念,你要快點說:知道!知道!然后快點回來看你的腳。小心看你的腳。

這樣經行地走,要走多久?不限多久,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時兩小時更好。如果你能夠這樣很平靜地走兩小時,是跟靜坐兩小時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如果你不懂如何經行的話,在那里走兩小時,你是在那里打妄想,是在那里散步,那就不是修行。如果經行走累了,你就回來再靜坐,坐累了就再去經行。明白了嗎?這樣交換地修,你的心就不會覺得坐久了,沒事干而煩惱起來就想休息了。身體坐累了就起來走,走累了就打坐。這樣的話,就可以整天地在修定修慧。

如果持續一天地修持,在經行和靜坐時,只專注所修的法門,其他時間你要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你要保持對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敲鐘了,心想去吃飯,如果懂得修經行的人,就不會像其他的人,心想著吃地就走去了。你就會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從心想去吃飯開始,就觀察你自己的所有的動作。就跟經行一樣觀察起身、站立、走去、端飯等等。吃飯時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飯碗、正在爵食物、正在吞咽等等。心里只觀照當下身心的變化,不會想第二件事情。聽懂我說什么了嗎?就是只管你眼前當下的動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他的事情。這樣子的話,你修定就會很快。關于修定,我就大略介紹到這里。

你們現在開始靜坐。其他的下一講再說。

第二講

三、 如何入初禪

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我們佛教的禪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種禪定,就是要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樣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才能夠入定。就是要當時離五蓋。所謂五蓋就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欲。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你的修法正確,你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你就很難入定。但是,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我們身體上若有一些障礙,也會影響我們入定。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的身心都很舒適,他的修法又很正確,那么,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輕安的現象,就是你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就是全身輕飄飄,初學禪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這種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輕安的現象過后,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就是入初禪前先有快樂的感受。在禪定里,初禪、二禪、三禪都有快樂的感受,到了四禪就沒有了。所以,開始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除了這些之外,他一旦入定,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不知道身上的病痛等不舒服感覺。另外,當他入定的時候,他的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非常舒適,他不會呼吸的很粗,很辛苦,就是說他的呼吸一定會變得十分微細。那么,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據經典說,入初禪是有覺、觀、喜、樂、定這五件事在發生,稱為初禪五支,一般人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但是我們從心念集中了、念頭變微細了、呼吸變微細了、身體有非常舒服的感覺,這些現象都可以告訴我們你已經入定了。另外,初學靜坐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后,他會覺得忽然腳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為什么呢?因為他入了初禪,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一但休息就全身疼痛都跑出來,這表示休息前你是入定了。很多修禪定的人,都有這樣的入定的經驗,但是他不明白自己已經入定了,他還否定自己呢!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講學的老師誤導了。這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將入定講的很難很難,甚至于聽到你修禪定,他就會說這是著魔。這些人都是這樣的說法,其實四禪八定,外道都會的。不是我們佛教專有的。氣功師也會,道教也會。各種外道也會。為什么我們佛教一講起禪定,就怕的要死呢?因為他們沒有去認識它。

剛才說,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許多人他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所以,他都是先安坐,然后繼續坐、坐、坐,時間久了,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時候進、怎么進,他不知道。往往這樣的人在靜坐的時候,他就會坐久久。總之他知道坐久久就一定會入定。很多人有這種說法:要坐很久才能入定了。其實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時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要懂得怎么樣進去,怎么樣出來,這才是懂得怎么修定。不懂入定的人,他也入定了,卻不知道有沒有入定,就在那里等,在那里呆。很多出家人也打坐,這些人好多都能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有的出家人到了四禪都有,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么呢?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他總是會心想體驗回他上一次靜坐的那一種情況。然后,就等待時間,等、等、等時間到了,他就入定了,時間到了他就從那個體驗出來了。大多數的出家人都是這樣的,體驗上一次他靜坐的經驗而入定,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為什么說不懂呢?原來很多人忽略了入定時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對于入定的過程他沒有去注意,直到他在定里面體驗那種很舒服的感覺,從那體驗出來的時候他才覺到:哎呀,我在定里面了。就是他沒有注意他是怎么進去的。所以,他每次都不知道怎么進入禪定的。

四、入定的技巧

(一)觀察三事入定

我們在這次的禪定學習里,要學習認識入定的過程。其實,過程很簡單。為什么說很簡單呢?因為在禪定里面,有快樂的感受,呼吸很細。心念也很微細。就憑著這三件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你入定的過程里,呼吸一定是從粗變細、心念一定是從粗變細、身體一定是從沒有快樂的感受變成有快樂的感受。也就是說,你在入定的過程,至少有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變。你要小心觀察它是怎么樣的變化。

要什么時候觀察這三件事呢?就是說,當你靜坐,一旦你覺得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快樂的感受,發覺這些現象的時候,你不要留在里面,就快點退出來。這是為了什么呢?因為當你發現快樂,心念變細,呼吸變細的時候,你快點退出來,退時你就觀察它的變化,你會發現,心念變粗,呼吸變粗,那種快樂的感受在退,退到沒有了。退到完全沒有的時候,你就快點再度集中,專心地想我要再入定。在當時,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去原來的覺受。也就是說,你剛剛從初禪下來,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去。你回去的當時,你就快點注意觀察三件事的變化,呼吸變細,心念變細,還有快樂的感受又產生出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為那個過程就是你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認識心念怎么從粗變細,呼吸怎么從粗變細,從沒有樂受變得有樂受。這就是我要教你自己去認識的道路,觀察此三件事的時機是當你靜坐到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快樂的感受的時候。

如果你每次一次坐下來靜坐,你就要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一般上你辦不到的。也就是說,你必須坐一段時間,坐到快樂的感受快出來了、沒有雜念了、心念微細了、呼吸微細了,這時候快點退出來。一退出來了你就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這時你一定辦得到。在入定過程要觀察三件事在變化:心念、呼吸和樂受。

這樣小心觀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樂受,你就會懂得原來入定過程是這么回事。這樣重復訓練,上去,下來。再上去,再下來。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會越來越快地入定。如果不明白重復這樣做,一般人就會很舒服很快樂地在里面不想出來。一直呆,呆,呆呆到定力退了,又出來了。然后,你能入定可是又不懂是怎么入了定。所以,每一個禪定都是如此,它的呼吸一定是比前面的定還要細,心念還要細,快樂還要樂,一層一層地進去。換句話說,任何人修禪定,千萬不要一入了定就不要出來。應該是一進去就快點出來,然后,再快點進去快點出來。一直重復做,做到你很熟練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來加強定力,所謂加強定力就是進去了不要出來。在練習加強定力時,要在定里要多久不出來呢?開始時千萬不要太久,五分鐘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鐘就要出來,然后再進去五分鐘后出來。為什么呢?因為你在定里呆的太久,你又把那個入定的心念跟出定的心念分辨不清了。所以,你就慢慢每次加長五分鐘,一直重復出入定。也就是說練習加強初禪定力時,如果你修初禪半小時,在半小時里面出入定六次。這樣,你依然完成了半小時的初禪,但是,你懂得出懂得進。當出入定五分鐘你做的很熟悉了,很有把握了,你就去作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十五分鐘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時。就這樣地加強定力。當你覺得你在這個定里面很穩固了,然后,你才能設法進入另外一個禪定。這就是所謂入定的技巧。

(二)解除修定的障礙

剛才說修禪定有一些障礙。一個是五蓋的煩惱,還有身體的障礙。關于身體的障礙,一個在胸前面,一個在后背。在靜坐的時候,有身上的氣運轉現象,就是說,當你真的精神集中的候,專注在你所觀的境,你必然的會全身放松。身體一放松,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也就是說,你說沒有練氣功。實際上你也在練氣功。根據氣功說你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注修定。但是因為你的心很專注在一個境里面,對身體就不會去理會。你就會放松身體,身上的氣運轉起來。當它運轉起來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現象。如果哪里有阻塞,哪里就會疼痛。也就是說,當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你要修禪定就修不好。阻塞有前后情形,受寒的阻塞一般都在背后。前面一般都是心理的問題影響的。就是憂郁啊,或者勞心啊,或者嗔心呀等等,他會胸口悶。還有一個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時候就會打嗝。

當你在靜坐的時候,身上有疼痛,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為何疼是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處理它。如果你不去處理它,它就會干擾你。你也可以不處理,但你要坐很久很久,就是說你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把它打通。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們發現任何的疼痛,都要將它處理掉,不要認為是老師教錯,或者認為修錯。在靜坐的時候,如果有驚嚇的發生,也要快點檢查,一般在靜坐時驚嚇到,都是前面的部位痛。你要快快檢查,否則,以后會慢慢發作出來。一般的做法,就是用導引將它引到丹田。所以,在靜坐的時候,發生驚嚇,不要立刻就做什么事情。應該靜下來,吞口水或者觀呼吸將氣引到丹田。

靜坐的人的身上,背后有幾個部位,就是會陰、命門、肺樞、大椎、玉枕等。會有氣要通過這些脈輪穴位,這幾個部位阻塞會造成一種冷熱現象。一個是在肚臍背后的命門冷,會導致腿冷麻。還有胸口背后的肺樞穴。肺樞穴一旦受寒,就會冷疼。感冒的時候,大椎往往會冷疼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靜坐的時候,會覺得背后很熱很熱,但頭會涼涼的。就是氣不能上來的緣故。如果是腦后的玉枕這里阻塞,你會覺得整個頸項燒燒,氣不能通過,頭重重的。這也是氣不通、阻塞。有這種現象,你一定要去處理它。處理不了,只要長久地坐,它也會通。有些人不明白痛是好,就會打退堂鼓。出現痛的原因是你身上的氣在自動調理病灶,也說明你的靜坐有進步了,所以說坐久出現痛是好事。但是如果你靜坐的時候,太陽穴和眉心這一帶痛脹,大多數人靜坐幾天后才會生,這是靜坐時不小心造成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在靜坐的時候,沒有注意氣留在頭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點點,幾天之后,就會疼痛。這疼痛嚴重的時候,會嘴唇列,舌頭爛,虛火來了。這些都是氣留在頭上,變成了病氣。

每次靜坐之后,多數人頭上某些部位會有氣,你如果有把握處理這些氣的話,可以以你的方法處理。不然的話,最好循規蹈矩,靜坐完了之后,先撮熱手掌,以掌洗臉。按摩臉、按摩頭。按摩的時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當時,不要立刻將眼睛打開。按摩完了之后,才能打開眼睛。按摩就是讓你積在頭上的氣疏散掉。

另外有些人,靜坐完了就去睡覺。這是要不得的。這會容易造成頭疼。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懂得處理,你就不會有氣干擾的問題。不然,你靜坐到最后,你會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我們在入禪定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知道有氣的現象。他靜坐到了一定時候,他的太陽穴會發漲。大多數人都經驗過。其實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你集中到你的心念接近初禪的時候,你的身上的氣就會跑來你眉毛的這個水平。這是一個水平,不是眉心一點。當你坐得差不多接近二禪的時候,會有一股氣在額頭這一帶。就是頭發和額頭之間。如果你到了三禪,會有一股氣在頭頂里面。如果你到四禪,那股氣就會在頭頂外面了,會有這種現象。因為對這種現象的不了解,所以不曉得處理這些氣,造成有些人會有不同程度的頭疼。所以,你每次靜坐完了,一定要讓這些氣降下來。有些人很敏感,他會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這些不敏感的人尤其要處理頭上的氣,就是靜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如果你用按摩處理不了,你要做一些觀想,引導觀想那個氣慢慢地從頭上降下來。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對自己的頭向下拉,掌心向自己慢慢慢慢地拉。從中間拉,拉到丹田,重復做這個動作。如果還是不行的話,你就可以拍打,拍打的時候,不要用手指拍打,要用掌心和手之間整個按住頭,就這樣拍打。你就會覺得你頭上的氣會粘在手上,然后將它甩掉。這樣,也可以減輕氣留在頭上。如果這些你都懂得處理,你要進禪定是不難的。有些人已經坐很久了,都沒有什么雜念了。總是不能入定,沒有快樂的感覺。那是什么現象呢?這里面有幾個原因。是身體有病,他沒辦法集中心力,他就沒辦法入定。為什么呢?因為禪定是一個很強的心力的集中。那么,你心力的集中達不到那個強度,你就沒辦法入定。也就是說你這個氣集中的能量,所以,你身體比較虛弱的人,你就要吃一些補氣的藥。

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他到某個地方心就靜下來了。總覺得到這個地方靜坐,很快就進禪定了。其實是那個地方的氣場很好,對你有幫助。外來的氣場對修行是有幫助的,但是,你靠外在的氣場,不如靠自己內身的氣場,就是多靜坐后,你本身也會形成本人周圍有氣場。那些氣虛的人,要吃一些補氣的藥來加強,對修行會有所幫助。當你在靜坐的時候,靜坐的場所不要整天換來換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個坐位坐,你會在同一個座位上形成一個氣場。那么,你每次回來坐,你很快能夠定下來,這是環境的影響。還有另外,你周圍的同學坐得好的,靠近他你會沾光。就是說,他氣場對你有幫助,而你的氣場對他會有干擾。他如果氣場很強,你對他的干擾就會很微小,沒什么影響。如果他本身的氣場不是很強話,你的氣干擾了他,他就會煩了。

修禪定一座要坐多久?不要學大家一樣地堅持坐完一枝香。不要有這種堅持。為什么呢?如果你沒有昏沉、沒有掉舉、沒有散亂,你就必須堅持。如果你有很嚴重的昏沉、掉舉、散亂,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那個時間。如果開始十五分鐘坐的很好,過后沉、掉舉、散亂,每次都如此,那我就勸你不要堅持。你應該怎么做呢?就是把時間縮短。因為你靜坐開始地五分鐘,你坐的很好,十五分鐘以后,你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鐘,再出去經行十五分鐘。再回來坐十五分鐘,再出去經行十五分鐘。如果你這樣修,也就是說四個十五分鐘的一小時里你都是正念清楚的。那樣,你的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說,你坐了十五分鐘之后,昏沉、掉舉都來了,你在那里堅持到一小時,那是沒有意思了。不要聽人家說,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見得啊。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還有其他種種原因,那么,我勸你快去睡覺。如果精神疲勞,不是煩惱。那么,你去睡覺,不如睡飽了再來坐。這些,我們都要弄清楚那么,靜坐是不是入定入的越久越好呢?這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禪定,就要坐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萬不要坐得太久。為什么?禪定坐久了,會貪。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進去就不想出來。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來,這就是貪。因此,修禪定時,你在入定之前最好給自己約定一個時間。假如你要進初禪,你就自己給自己約定一個時間說:我現在要修一小時的初禪。這樣,你就堅持一小時,入了初禪后,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現在要在初禪里面十五分鐘,我就堅持到十五分鐘后一定要出來。

(三)修禪定有三種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我心想入哪個定,我就能夠入哪個定。這叫入定自在。就是我要進初禪,我就進初禪。我要進三禪就進三禪,這叫自在。如何是不自在呢?如果我要在初禪,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禪,結果自動到了三禪,這是你初禪在定不自在,和三禪入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就是要在入定前,告訴自己,我要入二十分鐘。然后,我進去出來,就是二十分鐘。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說進去二十分鐘,一小時了出來,就是你貪著禪定。明白了嗎?就是說,你入定前,要跟自己說我現在要入多久然后出來,就不是貪。如果你要二十分鐘,結果是一小時,就是貪。明白嗎?也就是說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那個人他想出定,一想出來就出來了。然后,身心就恢復到入定之前的狀況,那才叫真的出定。如果你入了定后,以為一打開眼睛就叫出定了。不完全出定自在,如果你會覺得頭發漲,氣鎖住你,很不舒服,這還不夠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謂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當你們熟悉了各種禪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給自己一個時間。比如說,我要入定一小時,就在里面坐一小時,超過一小時就是貪,這一點,要弄清楚。

(問:您剛才說,身體有障礙的話,要把它消除掉才能繼續坐下去?)

師答:如果你在靜坐時,身體上有一些障礙,應該驅除它再來做。

(問:就不能堅持坐下去?)

師答:堅持坐下去是自討苦吃。你可以堅持,過后,它也會疼。比方說,那腳很疼,你可以堅持不管它,硬忍,忍忍忍,可能你能忍半小時,但是,你不如不要忍,你快點按摩給它松了,然后五分鐘……………………………..

樓,表示說一禪、二禪、三禪、四禪,那不同的高低就是集中力,就是心的能量,這集中力。你集中到那個集中度,就是說你的念達到禪定之前的能量,那稱為未到地。初禪未到地定、二禪未到地定,或叫做近行定。初禪的近行定、二禪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好象你上樓梯,你沒有進房間,你可以繼續往上爬,也可以爬下來。如果你進了房間,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就是進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在安止定不能上了也不能下,就是這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你上了初禪,不等于你進入初禪。就是你心念的集中力達到了初禪,不等于你當時進入初禪。你進入初禪,你會有一種進入的感覺。整個人沉入在里面。這時要上下,你就要出來,你就會有從里面出來的感覺。就是說進去和出來,上去和下來是不一樣的意思。

初禪和二禪的最大差別在哪里呢?

最大的差別是:初禪很容易被聲音干擾。初禪的人聽到聲音他心就亂了,所以佛說聲音是初禪的刺。如果你到了二禪,聲音怎么影響,你都如如不動。

三禪和二禪的差別是:在三禪,你會覺得身體不知道哪去了但是,感覺頭還在。全身很快樂,不知道手腳在哪里。一個人到了三禪,他會覺得頭還在呼吸。有些人覺得修三禪很困難,他身體有病的話,會造成一些障礙。到了三禪,有些人的心臟會跳快。為什么呢?因為,三禪的呼吸很微細。有些人心臟負擔不了,會跳得快一點。這樣,他就應該在三禪多呆,慢慢地適應。

上四禪,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會呼吸停止不了。他就會在四禪近行定里面,沒有進去四禪。你如果深入進去,外面的聲音你都聽不到,那是最好的四禪。如果一個人在四禪里面,聽不到聲音以后,這個人就可以進一步修第五個定。如果你修四禪只在四禪近行定里面,還一直聽到聲音,就沒有能力進入第五個定。

禪定是越高的定,定力越強。心念越細,呼吸越細。快樂感受越樂。但是,從三禪進入四禪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一旦你從三禪進入四禪,快樂就會立即消失,完全沒有快樂。所以,如果你們有經驗過四禪,就會知道四禪為什么叫舍念,就是沒有快樂的感覺。四禪是很平靜的心,當時也非常清凈。

如果從初禪到四禪,你都弄清楚以后,以后,你再修任何的法門。不管修密宗、禪宗啊,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禪定來判斷自己的心,用一個比喻,修禪定好象是磨刀一樣,看那刀磨得多利。如果你今天你坐下來,連初禪,都上不了。然后,你說我要修什么大威德進德金剛,或者修大圓滿了,或者修禪宗,修任何法門都好,你應該知道,我今天是以散亂的心來修的。明白嗎?如果你今天能進到四禪,不管你修任何法門,你就會知道,我是以清凈的心來修的。也就是說,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門,你當時用什么樣的心來修,你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樣的。像四禪這樣的清凈心,是修道人要去爭取到的。所以,為什么說,如果你的心沒有靜下來就去參禪,你是在那里胡思亂想。他參話頭打禪七,是胡打。糾纏不清的禪七。為什么呢?煩惱一大堆,心都不能安定下來,是煩惱在纏,他還說他參禪。因此,就算你修任何法門,要修慧要覺悟,修慧之前要有定力。所以,佛法說有慧沒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煩惱很多,還說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禪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佛何法門,是有幫助的,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認識這一點,他就去修行,你就會知道他根本不懂他用什么心來修。我在這里再次強調:一定要把禪定做下來。

第三講

續禪定差別

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修禪定是為了得到清凈的正念。不同的定有不同的微細的心和集中力,越高的定,心力就越集中,而且心念越清凈、越微細。四禪中的第一個定是初禪,心念比較粗,第四禪比較細,修禪定是為了要爭取到微細的清凈心。所以,在修禪定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練習去分別什么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在我還沒有認識這些禪定以前,自己在修行的時搞來搞去,搞到后來我認為,我一天坐上十二小時。一座坐上四小時,然后,休息吃飯,再來坐。天天這樣干,干來干去,有時入了定還是搞不懂什么是禪定。這就是對禪定無知地盲修瞎練,真沒有意思。我到處問人家,他們也講不清楚。一直到我碰到一位禪師,我問他:你在教導人修禪定嗎?

他說:是。

我又問他:你教人家修禪,你懂不懂你的學生入了什么禪定嗎?

他說:當然懂了。不懂的話,不能教啊。

我聽了就跟非常歡喜地向他學了。因為我到過好多修行道場,也找了很多人,問了很多人,他們就只教你打坐修,但是都分不清什么是初禪。后來我來到中國,情況更糟糕,法師們多數只會說:哎呀,不要修禪定了,會著魔的,還是念佛吧。當我跟那位禪師學了之后才知道,原來禪定中的初禪到四禪是如此這般。我才知道以前一天坐上十二小時是盲目浪費生命、浪費時間。為什么?原來一座坐四小時,可能你只在初禪,也可能你在二、三四禪,看你那個期間定力多高,你就每次回到一樣的定。只知道有入定,卻不知道自己定到什么程度,也不懂如何前進。這種情形有如進入深山老林,迷失方向地再也沒有作為了。

根據那位禪師的說法,你如果能夠入定,五分鐘入初禪,也算初禪,一小時入初禪也算初禪。不在于入定時間長了才算入了深的定。如果能入四禪五分鐘也算入四禪。為了說服大家,我舉一些例子。因為我們被很多人誤導了。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子,以為入定是要坐很久才算數。第一個例子就是優婆璃尊者的故事。他在給佛剃頭的時候入了定。因為是佛的頭,他非常細心地剃著剃著,他不知不覺的入了定,佛就說:你現在是在初禪,過一陣,又說現在是二禪,優婆璃尊者就這樣慢慢入定,他當時站著拿著剃刀,眼睛是集中在佛的頭發,心里盤算著如何剃好它,耳朵還能聽到佛的開示,就這樣入定。在這個例子里,我要大家認識幾點,優婆璃尊者當時并沒有盤腿,沒有閉眼,還有念想,還聽聲音。可是他是一心一意地在佛的頭發,這就是入定的關鍵所在,他作到了心一境性。所以,不要道聽途說,以為入定時是什么心念都沒有、聲音也聽不到。

第二個例子是目連尊者的故事。入禪定是可以非常快的,快到怎么樣呢?有一次,目連尊者去降伏一條龍。目連尊者用神通將自己變得很小,鉆進龍的鼻孔里。這條龍想把尊者趕出來,它就呼氣,當那條龍一開始呼的時候目連尊者就立刻入了四禪。然后,龍呼也呼不動,因為尊者在里面入四禪。它怎么呼也呼不動。就是說,他在它呼的那一剎那就入定了。所以出入禪定是可以非常快,我在跟那位禪師學的時候,他就談起說:在一個呼吸間,吸一口氣就入四禪。多數人認為要慢慢、慢慢地,好久好久才能入四禪,他只要吸一口氣的時間就能入四禪了。就是說,你懂得修的話,入禪定的速度會非常快,也非常快就出來了。你可以入四禪幾秒鐘后立刻就出來了,這也算入四禪。但是不懂的人會說,這樣哪里可能?入幾秒鐘就算四禪了嗎?他們說禪定不可能是這樣啊!其實,看你當時入了什么定,就是什么定,不在于時間長短。另外,很多人會以為入了禪定,不能想東西。這是很錯誤的。還以為入了禪定后,外面的聲音什么也聽不到了,這也是極大的錯誤。其實,優婆離尊者是一面聽佛指導一面集中心而入定的。

我再講一個戒律里的故事。有一次,目連尊者入了無色界的定。根據佛法說,無色界是沒有物質的,沒有物質,你就不可能看到東西,不能聽到聲音。但是目連尊者他跟人家說,我入了無色界的定,當時聽見很遠很遠的恒河那里,大象的耳朵在拍水的聲音。那些比丘就說他大妄語。為什么呢?因為那些比丘精通佛法,知道無色界里不可能聽到聲音的。目連尊者堅持說,我進了無色界的定時聽到了大象拍恒河水的聲音。然后,他們就拉他去見佛,他們說他大妄語。佛就問目連說:你真的入了無色界的定了嗎?目連尊者就說是。佛又問他:你真的聽到那大象耳朵拍水的聲音了嗎?他也說:是!結果,佛認同了目連尊者所說的話。佛解釋說:目連尊者入了無色界的定,他能很快出來了又立刻進去,出來的時候,他就能聽到那個大象拍水的聲音。所以,在那短短的時間里面,他出了定就入回去,他沒有弄清楚他是出來了一下。明白嗎?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在修禪定的過程里面,會有這樣的現象,你從定里面出來一下立刻又進去。就在你出來那一下子,可能你腳疼啊,能夠聽到聲音,但進去四禪又沒有聲音了。明白嗎?有這樣的可能性發生。所以,千萬不要聽那些論述的說法,一聽到聲音就沒有入定,然后否定自己。不是!確實是聽到。但是,你是暫時出來聽到,然后又進去。那樣你還是聽到了。明白嗎?

由于種種見解,造成很多人沒有辦法分辨到底有沒有入定。為什么呢?比方說,有人胡亂根據《俱舍論》,說到了二禪,你就聽不到聲音了。但是根據《解脫道論》的說法,不是這樣的。《俱舍論》怎么說呢?它說初禪天以上沒有吃東西,沒有鼻舌的知覺。但是一個四禪天的天人他想要看東西,他是可以看,而且他可以看整個大千世界呢!他要聽聲音,他也可以聽。那是什么回事呢?在《俱舍論釋》有這樣的解釋:四禪天的天人的天眼、天耳,可以從四禪降到用初禪的耳識、眼識,來聽、來看初禪天。如果你不明白他用什么心來聽,那不重要,總之,《俱舍論》說四禪天的天人有些時候是可以看東西、聽聲音的。明白嗎?也就是說我們在禪定里面有各種的心,并且出出進進,有時快得你分辨不清楚。所以,不要理會各個部派的論典的說法。我們要根據經典怎么說。

還有,在中國佛教有一個很糟糕的說法,這個說法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滅盡。這是極大的錯誤,誤導出家人入定了還認為自己沒有入定。他說三禪連脈都停下來,四禪已經是滅盡定了。其實,息住是四禪;雖然有脈停這回事,但是佛經里沒有說這點;滅盡定是第九個定,已經超過四禪八定了。那么,經典的說法是如何呢?

初禪離五蓋,離昏沉、掉舉、嗔心、淫欲心、疑心。有覺有觀、有喜、有樂、一心在定。

二禪離覺觀,離開初禪的覺觀,進入無覺無觀,有喜有樂有定。

三禪離喜,離二禪的喜心。

四禪離樂,離三禪的樂心,然后,出入息斷。最后聲滅

根據經典的說法是這樣的,就是說,從禪定里面一步一步切斷一些東西。切斷是暫時切斷,意思是說,當一個人進入初禪的時候,他的心要在定里面,他不可以有昏沉、掉舉,不可以有嗔心,當時有嗔心,他禪定就要掉下來。他當時也不可以升起淫欲心。所以說初禪離五蓋。五蓋的疑蓋是疑些什么?疑就是對自己懷疑,對老師懷疑,對修法懷疑,那么,你也進不了初禪。一般人在修禪定的過程,他不懂初禪是什么。因為初禪是心的覺受,未經驗前他也無從知道。我們用什么方法知道是不是初禪呢?可以這樣說,任何人靜坐,坐到一定程度,他都有一種感覺,覺得他定下來了沒有雜念了。然后,他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其實,這就是說他當時入了定了。但是入什么定呢?他不知道!要如何知道?我們就假設他入了初禪。他可能入、三禪嗎?都有可能。假設他當時入了初禪,根據佛法說,初禪就是喜樂的感受。他當時身體會有很舒服的感受,不可能有疼苦的感受產生。所以,如果你一旦覺得你入了定了,你還覺得身體有疼痛,這證明你沒有入定。如果你覺得心很靜很定在里面,你出來了,覺得身體疼痛,這是可以的。為什么呢?因為你原來靜坐的很久,身體疲勞,腿酸、腿痛,但是你入定的當時,你不知道。因為你只有喜樂的感受。所以,你從定中出來時,你才覺得,哎呀,腿很疼痛。

初禪是一個很粗的定,粗到什么樣呢。佛有一個形容--聲音是初禪的刺。一個人他在初禪如果聽到外界的聲音,心里難受到好象針在刺耳朵一樣,很辛苦地他就出來了。換句話說,這禪定經不起聲音的嘈雜。可見,初禪是很淺的定。初禪雖然很淺,他還是定在里面的。有聲音干擾,他就退出來了。也因為這樣,初修禪定的人不可以有聲音干擾。聲音一干擾,他的心就不安了。但是,如果一個人他坐到了二禪,任何聲音影響他時,他聽到就如同沒聽到。因為他非常專注,知道有聲音,但他不知道聲音的內容。那些不懂得入二禪的人就無法到處坐禪。

如果你們坐著坐著,覺得全身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這是初禪,你就先暫時假設這是初禪嗎?為什么我這樣說呢?總之,你在里面又定又有喜樂嗎?既然如此,就是一種定了。那么就這樣來修,假設它是最低的定,然后,你就進去了。進去之后怎么辦呢?前一講,我說過了,千萬不要在里面呆久久。凡是不懂修禪定的人,他入了定就想要呆久久,這是絕對錯誤的。一開始入定的人,一旦進去,要快點出來。要在出來的那一小段時間注意一切變化,很多人修禪定,他沒有注意怎么入定出定。所以,要快點出來,還要注意很多事情都在發生。然后,你會發現出來之時,心會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退掉了。這三件事,你一定要知道。你心再度集中再進去,你可以動個念頭,心想我現在要進入初禪,然后再專注在原來的修法上--看呼吸并注意三件事情。慢慢地呼吸變細,心念變細,快樂感受出來了。這樣,你就又入了定了。如果不懂是什么定,就當它是初禪來修。

這樣進去,出來,進去,出來,幾次之后,你越訓練越熟悉,以后,你可以在幾個呼吸里面就進去了。你們修過的同學就有這些經驗。也就是說,懂得修禪定的人,一定要先訓練怎么進怎么出。不要想我要定得久久,我要加強定力,對于不懂入了什么定的人這是絕對錯誤,千萬不要想去加強定力。當你出定入定分辨很清楚以后,你才來加強定力,在里面呆久一點。當你有能力再度呆久一點,你就有信心說--我的確進入了某一種定。而且知道,只要我心念如此集中,我要進去,我就進入那個定。只要我放松集中,我就出了那個定。如果你還是分辨不清楚,可以依靠經驗過的人告訴你。有時我會在你修定的當時告訴你,現在你在哪個定。

初學的人多數只入初禪,為什么呢?這里面有個方法上的奧妙,就是當你開始入定的時候,不要入太久,五分鐘就出來。那么,任何人如果沒有修過禪定。他第一次入定時,五分鐘內絕對上不了二禪,肯定在初禪。就這在五分鐘內,叫他出出進進,那樣是沒辦法爬上二禪。不必問他入什么定。他最多到初禪。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時間限制在五分鐘,入定五分鐘后,就一定要下來,保證他只在初禪。

但是如果那個人原本就修過一些定,他每一次打坐就入某一些定,這就另當別論了。我就要問他,你每次靜坐的時候,坐了多久才覺得定下來?如果他跟你說:我坐了十分鐘就覺得入定了。那時,你要跟他說,現在你為了練習初禪,入定一分鐘就夠了。明白嗎?給他不夠時間上到他原來能入的定。這樣的話,他就會入定不深,最多到初禪。那么,叫他在這一分鐘內認識初禪,認識清楚后才叫他加長時間留在初禪。就是說,我們通過時間的限制,能夠使得學的人不會進入太深的定。然后,在初禪五分鐘出入熟練了,你就叫他做十五分鐘。這十五分鐘是加強定力。在這十五分鐘里面,他會發現,聲音的干擾令他受不了,他不是掉下來,就是想快點入二禪。初禪心就是這樣的粗,不想久留,初學的人不可以一開始就想我要集中上初禪,上不了的,為什么?因為平時的心是散亂的,每次坐下來,你須要花一段時間,讓心念平靜下來以及調好呼吸。所以初學的人練習初禪的時候,他必須坐下調心調息,不可以想一坐下來就要上初禪。如果他那樣做,他就錯了,他上不了的。他必須坐下來讓心平靜,慢慢的就自己進入定后,然后退出禪定,這時才可以想我要上初禪,而且一定可以上初禪。因為,一個人剛剛從初禪出來,他一定有本事進回去。那樣,他就有信心--要進就進、要出就出。如果他不明白,今天做到了初禪,明天早上再坐,一坐下來就想我要上初禪,進不了的!他就懷疑了所修的一切了。所以,如果你們以后久沒有靜坐,定力退了,不可以一坐下來就要進初禪。什么方法都進不了的。你必須坐到心念平靜了,覺得入定了,退出去再上去,你就做得到了。這是因為你的心要從散亂狀態平靜下來需要一段時間。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鐘頭里面,可以入初禪四次,每次十五分鐘,那就是說這個人的初禪很穩了。因為這四次加起來是一個小時。如果他以后要坐更長時間,他可以加長時間坐一小時也可以。也就是說他可以入初禪一小時,兩小時都可以。但是,當你入初禪很久很久以后,有些人會慢慢地自動到二禪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入二禪的人,當時他是不知不覺自己在哪一個定,他以后對初禪和二禪就分不清了。所以,在開始訓練的時候,我不會鼓勵你們花一個小時兩小去體驗初禪。為什么?因為如果那樣的話,你的心念從初禪慢慢進入二禪了,因為他慢慢進,看不出變化,結果你出定之前已經是二禪,但是你還以為是在初禪。以后你總搞不清,是初禪還是二禪。初學者入初禪太久會有這種現象。

如果你上了初禪,什么時候才可以想要上二禪?如果有老師指導,老師知道你的初禪定力夠了,就叫你繼續前進。如果沒有老師指導你,怎么辦?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他的初禪定力不夠,然后他又想要上二禪。那么,他不但二禪進不了,連初禪也會失去,就是兩頭都失了。就是說你初禪定力不夠,你想入二禪是入不了的。

所以,你必須初禪坐得很穩了,你才來修二禪。所謂穩就是說你要坐上一小時。但是,在能入二禪之前,千萬不要在初禪里面持續一小時以上。為什么?因為你一直坐在里面,定力會加強,可能不知不覺地到了二禪,然后你分不清初禪二禪了。那么,你最好每十五分鐘就下來,下來以后再上去,這樣加起來一小時。如果你初禪很穩了,你要上二禪,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么?每一個禪定的呼吸要比上一個禪定要細,心念要細,快樂要更快樂,這是絕對的道理。越高的禪定比越低的禪定心念越細,呼吸更細、更加快樂。因此,你要上二禪的時候,你就必須遠離初禪的覺受,心再度地專注精神于修法上--很集中地去看呼吸,然后心想我要上二禪。為什么必須再度地專注于修法上呢?就是說我們入了定之后,往往有一種現象,就是說在定里面產生的那種喜樂的感受、身體感受到很舒服的感受果,你一直堅持在那舒服的感受里面,你就跳不出那個定。每當你要升更高的定的時候,你要放棄原來的覺受。就是說,你不要執著那禪定的境界、禪定的喜樂,一定要放棄。惟有你放棄了,再度集中你原來的修法,你就可能上二禪。如果你不放棄那些覺受,就是說你不愿意放棄原來的定--初禪;如果你不愿意離開一樓,你怎么會上二樓呢?上不了的。因此,當你要上更高的定的時候,千萬不要理會原來的任何覺受。而要更加專注地觀察你原來的修法,如果你修觀呼吸,就更專注地看呼吸,這樣,你慢慢地就能上到二禪,二禪的變化和初禪一樣,心念變細、呼吸變細,也更加快樂。這些步驟要一步一步地上去,上三禪也是一樣的。

上四禪就有些不一樣,四禪是顛倒過來的,怎么講顛倒呢?就是說更高的禪定是越來越舒服,越來越快樂,但到了四禪,快樂統統消失。也就、是說,你一步一步的上,上到最后快樂消失了,是一種很平靜很平靜的心。就是說你那個舍念清凈地的心升起來了,就是四禪。那么,當這個心念升起來的當時,你的呼吸,就開始要斷。有些人對呼吸有些執著,入四禪前他的呼吸要斷不斷,會有要死不死的感覺,他覺得很辛苦,因為這時會斷氣一會兒,又呼吸幾下。有些人會很辛苦,那樣的話,他四禪就不穩了。

前天,我說過,上了一個禪定,不等于進入一個禪定。就是說上禪定好象在爬樓梯,這時是在近行定,可以上上下下地爬,進禪定,好象進那樓的房間,在安止定不上也不下。所以,當你修四禪的時候,修到呼吸要斷不斷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上四禪的時候,當你的四禪穩固的時候,呼吸就斷。當四禪呼吸斷的時候,如果你定力繼續加深,就慢慢地連聲音也聽不見了。一定要進入到聲音聽不見,才算深入四禪,如果你在四禪里面還能聽到聲音,就是你還站門口。就是說,你爬上四樓了,但是,你是在四樓的樓梯口,房間還沒有進,四禪就是這樣的。

我來解釋一下近行定。就是每個定的前面有一個近行定,也叫做未到地定。近行定、未到地定就等于你在爬樓梯。那如果你入了定,叫做根本定。比如,四禪有四禪根本定,上去四禪的那個定叫四禪的近行定。三禪有三禪的根本定,上去三禪的那個定叫三禪的近行定,有很多人他只是在四禪的近行定,我就接受他修觀了。為什么?因為你已經有能力訓練到那樣微細的心了。如果你要加強定力,以后你就繼續加強,那是以后的事。所以四禪近行定后你就開始修觀。凡是修完四禪的人,他就會發現,不同粗細的心念變化里,有不同的定力在作用,當你弄清楚這些以后,你就可以修第五個定了。

第五個定叫空無邊處。如果一個人在四禪,他要修第五個定,他必須要入定到聲音都聽不見。如果他還能聽見聲音,那么他還在四禪近行定,這時想要修第五個定,那是在打妄想。為什么呢?因為空無邊定是屬于無色界的定,如果你入了那個定,你是絕對聽不到聲音的。如果你把四個定的心念都分辨的很清楚,你可以心想我要入三禪,你就可以專注于三禪的心念而入三禪,你就專注專注地轉進去了。那個時候絕對不是慢慢看呼吸,慢慢地入了,絕對不是,是幾個念頭在轉、轉、轉,轉進去。一旦你能夠靜下來心一想我要上三禪,我的心就這樣轉、轉、轉進三禪,你就有機會觀察一個現象,幾個心念就入了定。這樣的現象在南傳佛教的一部《清凈道論》里有說,他說你入定的時候,你的心念的轉變,一共應該有幾個心念。如果,你可以專注于某個禪的心念而入該禪定,以后你可以進一步訓練跳躍禪,就是不要按照次第入定,你可以訓練我現在一跳跳到三禪,從三禪一跳跳到初禪,初禪一跳跳到四禪,可以這樣地跳來跳去。

佛經里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獅子奮迅三昧。但是這個獅子奮迅三昧不是在四禪里跳躍,而是指你把四禪八定都修完了,進一步,你要能夠進第九個定,就是滅盡定。不是每一個人修完了四禪,都能夠進入滅盡定。就是說把九個定都能夠修完,然后,你可以從滅盡定里面跳出來那才叫獅子奮迅三昧。如果你只是在四禪里面跳來跳去,還不算數。為什么?原來滅盡定是一個很特別的定,就是說進入滅盡定的人,他就如死人一樣,什么知覺都滅掉,什么心念也沒有。由于無心所以無法動念從滅盡定跳出來;必須在滅盡定的定力退了才能夠出來。在滅盡定的定力剛剛退了,一跳跳出來。就是說滅盡定,也叫滅受想定。沒有想的定稱為無心定。在無心定當時,你不可能動念頭想我要跳到三禪、跳到四禪,不可能。你只能在滅盡定剛一退出來的時候,一跳跳到三禪、跳到四禪。這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因為很少人能夠入滅盡定。在這里,我只教你們修到四禪,不鼓勵修無色界的定。

為什么無色界的定不要修呢?因為無色界的定力太強了,太強的定力會妨礙你修觀。為什么?在很強的定力時你修觀,一觀你就入定了,一入定,你就沒有觀了,沒有觀就不能發慧。就變成有定沒有慧。所以外道修到無色界的定,整天定在那里出不來,叫他修觀,他一下又入定了,根本不可能修觀。因此,佛法說,你要修觀,只要修到四禪的定力就夠了。

修禪定會有很多的毛病,你們現在都在發生,還有修禪定會出現許多境界。不管任何的修法,當你在禪定里面,產生任何境界,看到任何東西,那是禪定的副產品。它不能幫你加強禪定,也不能幫你增加智慧。就是說,在禪定里面的任何境界,大不了不過是一種神通,是禪定的副產品。你有興趣就多看一點,看了就丟掉,千萬不要將那些境界當作證悟,當作很了不起。很多人在禪定里面遇到境界以后,他會以為自己的境界比別人高。他在比境界的高低,而不是比禪定的高低。他說我看到佛,你看到什么?他比這些東西,這些是沒有用的。曾經在XX寺,有一法師,教他入定。哇---,他看到很多佛菩薩圍繞著。他高興得不得了。跟我說,我覺得太平常了,沒什么。就是不要執著這些境界,這是副產品來的,千萬要記住這句話。你看到佛會怎么樣啊?就算佛在你的面前,你修不了也沒有用,不如看自己的心。最重要,你可以把境界當作游戲看、聽聽,千萬不要將它當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將它當作了不起,你就要著魔了,肯定要發生著魔。為什么?魔最容易耍這種把戲給你看。所以,整個修的過程里面是要看心有多清凈,有多定,這才是正確的修定的目的。(關于驚嚇的話題,前面已經有了。)

還有,你在定中有一些現象,身上的氣在運轉,如果你不去處理它的話,那些氣是不會很強的,如果你去注意它的話,它會因為注意而加強的。有些人靜坐時,他任督脈的氣會轉動。如果你去注意它轉動,它會越來越強,強到后來變成在轉周天。如果你去搞轉周天,我也不反對,但是你要有本事搞。為什么呢?因為轉周天轉得好,會對身體非常好的,甚至你轉好了很多病都沒有掉。但是,因為轉周天的氣很強,如果你沒有一些氣功的知識和基礎,你轉到一半你就休息了,那樣就要出毛病。就是你在轉周天的過程里面,氣跑到某個地方停下來,你不理它停在那里,你就休息了,于是你就把氣留在那里。那是很強的氣留在身上某處,以后要出毛病。這一點,你們要小心。如果你完全不去運轉它,不去理它,它不會很強的,就算它停在某個部位,它很容易自己化解掉。另外,任何人靜坐一個時候,氣都要出現在身上、頭上。我們的身上的氣是這樣的,在清凈心時,清凈的氣是往上生的。淫欲心的氣是往下沉的。濁氣沉到最底下的男女根。

當你心念很定很清凈的時候,氣就一直升、升,升到頭上去。如果靜坐完了,你要去認識是否有氣留在頭上,有的話要把它處理掉。如果你不懂得,把氣留在頭上,以后會造成毛病,嚴重的病就是頭疼。你們有些人修到一定的時候,他睡覺時也會入定,就是他睡覺時,心定在一片光明里面,然后就睡覺了。如果是這樣,醒來的時候,也要檢查一下。為什么?因為你在定中睡覺,在光明里面。你出來的時候,頭上有很多氣,你必須去處理,不然以后要造成毛病。

另外有些人,定力太強了,心一集中,一看東西,就會要入定。如果是那樣,他專心看書的時候,也會定下來。所以,因為心非常集中,外界的東西都不管,那樣看經書也會入定,頭也會重起來。那個時候,你要小心,要把氣拉下來。這是他的集中力太快,太強,可以造成這種毛病。如果你們有些人原本修過禪定,并且可以入定,我也可以接受你們用過去的修法。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用你原來的修法,一步步修上去,如果不懂,最好放棄原來的修法。還有,在禪定里面可以看到光明,有些人在四禪之后才可以看到光明。有些人在初禪就可以看到光明。如果你看到光明,要小心,不要理會那光明。要修回原來的修法,如果你跑去看那光明,就是你放棄呼吸的修法。那么,你可以用光明來入定嗎?修定后見到光明可以放棄原來的修法嗎?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用光明來入定。如果你放棄原來的修法,在光明里又不懂如何修,這樣你就很難前進了。

另一個會發生的事情,是喜樂的感受,你如果整天去觀察喜樂的感受,就沒法升更高的定。你要升更高的定,你就要放棄原來的境界,原來的覺受。繼續在修法上用功,你才可以前進。一個人如果他修禪定修得好,他會發現,有時候會有一些古怪的現象。會有什么現象呢?就是一些禪定的副產品。比方說,他動某一個念頭,某件事情就要發生。你們可以去觀察,但是,不要著迷在里面。就是說,當你經常出進四禪,你的念力會特別強。這時候,你也比較敏感。會敏感到什么程度?比如有人在想你,你會知道。就是說,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忽然想到某某人,其實,是他在想你,這是忽然跑出來的一個念頭,一般人不注意,它就過去了。四禪就有這樣的敏感。所以,一個人經常入四禪,經常出出進進,他就有這種能力。他的徒弟發生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聽說過嗎?徒弟不管在哪里,發生什么事情,師父都知道。就是這位師父感應力特別強,這不過是四禪的功德而已,別以為是成道。

還有,就是念力。念力就是你心中想我少了一樣東西,或者想要這樣東西。不久就有人拿出樣東西給你了,修完四禪的人,你就會發現是有這種現象。或者,你想要找某某人,等等,那個人就會來找你。要認識清楚,這些現象都是禪定的副產品。我們修禪定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很強的正念。明白嗎?并不是為了得到神通這些東西。如果你有了這些能力,你可以幫助人家。千萬不要整天玩這些玩意。為什么勸你們不要這樣呢?因為,你經常去注意這些東西,你身邊太多東西給你感應,你會忙得不得了。比如說,你現在在這里靜坐,感應他在想什么念頭,為何要感應他想說什么呢?太麻煩了。他還敏感到什么程度,就是平時對方想什么和他有關的事情,他就會感應到,其實那不是一件好事。人家會怕你。另外,你修完四禪之后時你可以向我要求,教你怎么知道人家入定。一個人修完了四禪,他具有這個能力,看看某個人現在入什么定,不是眼睛看的。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修完四禪的人,他自然能夠發氣收氣,不用練氣功他也會氣功了。不只是如此。當你修完四禪了,你還可以幫助別人去治病,但自己會遭殃。告訴你們,心念是沒有時空限制的。所以,你修完四禪之后,四禪的念力可以用來治病。不但可以給人治病,你還可以遙控治病。那些氣功師能作到的,你也可以作到。這是念力的結果罷了。你可以在這里給人發氣,去給某處某人治病。就看你當時的念力有多強。這里沒有什么奧妙在里面。如果你想發心去行菩薩道,你可以去做這些事情。但是,你會越做越忙,因為很多人崇拜你。今天就講到這里,下一講我要講修觀的。

第 四 講

六、 如何見道

今天跟大家講修觀。

修觀就是修慧的意思。慈悲觀并不是修觀,慈悲觀是一種觀想,是一種定,修觀能讓我們產生智慧。所觀的法是哪一種法呢?佛法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修法。有些佛法講的很深,有些講的淺。修觀是為了要升起智慧,是為了解脫。那么,解脫的次第是如何?按照佛的說法,可以分為兩方面。一個是見解上的解脫,一個是煩惱行為上的解脫。就是說,我們的煩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很多很多不正確的見解,使得我們不斷地生死輪回。另一類是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貪、嗔、癡的煩惱行為。

思想上的見解與煩惱的行為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要弄清楚。思想上的見解就是說你心中抱著一種看法、想法,然后就使得你作出許多正確與錯誤的行為。其中錯誤最嚴重的是我見這種見解,如果你放下這種見解,根據佛法說,那是非常快樂的。至于煩惱上的行為,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我用一個比喻,比方說,你認為抽煙對身體好,這是一種見解。如果你認為對身體好,也是一種見解。如果你對抽煙有貪著、喜歡,那不叫見解,那是煩惱中的貪的煩惱行為。見解,如果你放下了,你很快就拋棄了,再也不回顧。再比方說,在清朝時期,中國女人的纏腳,當時人們認為纏腳是漂亮的,那是一種見解。當大家都認為不漂亮的時候,女人也不要纏腳了。所以,見解的煩惱,只要你的看法一轉變,你就放下了。但是煩惱上的行為就不一樣了。我們心里有各種行為,貪、嗔、癡的行為,那么,這類煩惱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為幾個次第。就是所謂的先修資糧道,其次加行道,然后見道,然后修道,然后證道。

資量道--就是你還沒懂得修行前,你就開始累積修行所要的資糧。怎么樣呢?你就做種種的善法,積種種的福德,親近善知識。學習一些戒律。這些都是資糧道。

加行道--就是你懂得根據佛法的道理,用功修行。根據某種修法,去用功修行。在用功修行的過程里面,就是修定和修慧為主。這些就是在加行道。

見道--見到什么道呢?就是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了。加行道時你很用功修,修到一定的時候你在佛法上的某些見解有所證悟,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見到道路在哪里,不等于他上路了。所以見道以后才修道。也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見道以前,你是不怎么知道修道的。其實,修道是在自己心里面修,是心中的道路,并不是外面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道路,然后才決定怎么走。一個人,如果他見道了,他就會知道有這件事--這是解脫的道路。佛法是這么說,當一個人見道的時候,他就先破除了見解上的煩惱。那么,見解上的煩惱主要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我見。關于這個我見,很多人搞不清楚。我們對的執著有兩方面。一個是行為上的執著有我,一個是見解上的執著有我。如果一個人見道了,就放下了見解上有我的執著。但他行為上的反映還是執著有我。所以,當一個人見道--即證初果,他見解上明知無我,行為上還是貪生怕死的。初果的人還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羅漢。見道了,他思想上知道是沒有我了,但是,他的業識上還是有我執跑出來。那么,這在北傳佛教將它分為兩種。見解上有我的執著叫分別我執,行為上執著有我叫俱生我執。就是說見道了就放下了分別我執,但是,他過去業習帶來很多俱生我執還是有的。所以,當一個人道他要修些什么法門呢?一個人要見道,并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要先除去貪心。都不是,是除去解上有我的煩惱。因此,一個人他見道的時候,依佛法來說,他的貪、嗔、癡統統都在,并沒有去掉。所以,一個人他證了初果,他還是會貪吃、貪玩,但他懂得怎么去修行了。貪、嗔、癡的習氣不是見道所能斷除,見道后要慢慢地靠修道來改習氣。所以,我們要弄清楚,見道是見解上的煩惱處理干凈了,見道之前需要一些什么條件呢?見道上的條件是需要修一些能看清楚我見的法門,斷我見的法門不是斷貪嗔的法門。先修斷我見的法門,不是先修斷貪嗔的法門,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學佛法的人都聽過佛法講無我。但是根據佛法說,如果還沒有見道,一個人雖然知道無我,他還會有懷疑的。他說:啊呀,雖然講無我,但是,我還是有我。許多人都會這樣認為。但是,如果見道了,他就絕對肯定無我。無我并不是去找我在哪里,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里,然后說無我,當一個人見道的時候,他并不是找我在哪里,他什么也沒找,他必定看清楚佛法講的因緣、因果現象。他看清楚一切都是一系列的因緣變現的。當這一點他看清楚了,他就知道沒有我不可得了。學過佛法的人,有一句口頭禪一切都是因緣麻。那個人打我,那是過去世的因緣嘛,這個人修行,他過去世有佛緣嘛,就這樣講,但這是口說因緣法,他沒有看到因緣法。不知道你們聽過沒聽過一個偈語:

若人生百歲 不見生滅法

不如生一天 而能得見知

聽過這首偈語嗎?他說你生一百歲,沒有見到生滅法,不如一天里面見到。生滅法到處有嘛為什么一天里面見到?每個人天天都見因緣法嘛。不是這樣子,生滅法就是因緣變化過程,你要看楚生滅變化過程,是當下見到,不是思維。修行要見道,快一點的話,必須修對了方法,其他行為上的煩惱都先不要管,只要管我見的煩惱就夠了。因此,如果你選擇正確,修對了,你就會很快見道。如果你修錯了,你去處理嗔心呀,貪心呀,你還是不能見道。為什么呢?因為貪跟嗔要處理很久才能個處理好。甚至一個見道了的人,再修幾十年去處理貪跟嗔,他都不一定完成阿羅漢果。就是要證阿羅漢果,先處理貪跟嗔,可能五十年都修不好。但是,他如果要破除我的見解,可以非常個快的,不必要幾十年,關鍵在哪里呢?佛法有這么一句話說:我們眾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現前,是因為被煩惱遮蓋住了。我們的煩惱并不時24小時都統統生起來的,至少你們現在在這里,好多煩惱沒生,暫時沒有嗔心、也沒有貪心,暫時都沒有生。在煩惱沒有生的時候,你可能生起清凈的心。佛說,如果一個人的心清凈,佛法就現前。就是沒有煩惱遮蓋,心清凈了,佛法就現前讓你看到。覺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見。見到佛法而覺悟了,并不等于煩惱就處理了。

為了破除我見,我們要觀哪一些法呢?就是觀因緣。因為我見就是迷惑、執著的見解。如果把因緣觀察清楚,你就清楚了應當觀身心的因緣,不是觀外在的因緣。哪一些因緣不須觀察呢?如果你說我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因緣,農夫都會,不用觀。那么,我們要觀什么因緣。為什么生滅法,一百歲都沒有見到?其實,根據佛法說,在我們所認為的世間里,我們以為有真實外在的世間,其實并不如此。根據佛法說世間就是在你六根、六塵、六識里面作用。把六根、六塵、六識拿走了,就沒有世間可說。六根、六塵、六識的作用統統都發生在你身心都現前的當下。意思是說你是用眼睛來認識世間,用耳朵來認識世間,用你的六根來認識世間的境界。你要見道,要從這些地方來看起。從六根當時的境界里面,去觀察究竟是什么事情在發生?你在觀察的過程里面,不過是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它們之中有種種前因后果。

那這種種前因后果,一個接著一個。這一個接著一個是很快的,快到我們來不及去思考。你如果去觀察清楚,你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你的心要很微細。心念微細就是說,你要有相當的定力、相當微細的心。我為什么要你們先修好四禪。當四禪修好,心念微細,就有能力觀察微細的心的作用。我們的身心很快無常變化地作用,如果你心念粗,你根本來不及觀,你是在境界發生后,在意識那邊思考。所以在修觀的時候,我跟你們說,不允許思考!

擇法

佛法聞思修啊,思考是在思惟的階段,修的時候是不思考的。為什么在修的時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學來的,在修的時候是觀。觀察很微細的思惟,很微細的思惟,思惟什么呢?就是思惟一件事情。怎么思惟一件事情呢?好象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如果你觀呼吸,你什么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觀察呼吸,你在思惟佛法的時候也是一樣,什么佛法也不管,只管一句佛法。可能你們聽過一句話:一句佛法就夠你證悟了。而且你看經典里面,佛在指導眾生證果的時候,都是一句話證果。很多都是這樣的情況。那一句話是什么?它比什么都值錢啊。在道家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你們聽過嗎?其實真傳的那一句話,就在萬卷書里面,沒有離開萬卷書。但是是在剛好你需要的時候,才告訴你真傳的那一句話。我們為了破除我執,我們需要的佛法是什么,你就專門觀察那些佛法,其他的佛法一概不理。佛跟你說的修不凈觀,可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觀,可以嗔心,統統不管。只管你要觀察的佛法,這個在佛法里面叫擇法。就是說當一個人要覺悟的時候,他要具備一些條件,這些條件稱為七覺支,如果你們念阿彌陀經就知道,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嘛。這七覺支里面的第一個覺知就叫做念覺支。如果你想要證悟,要覺悟,你必須要有很強的正念,這叫念覺支。而正念在哪里呢?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并不是正念在做好的事情,我們生起好的念頭,做善的事情,這種正念是世間的正念,是不能解脫的,你要證悟、要解脫的正念是在佛法上,正念于某一句佛法上專心地去觀察。

有了正念,接下來就是擇法,就是七覺支的第二個法叫擇法。這個擇法就是你要選擇所要觀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那里想,想一大堆佛法道理。這不叫擇法,這叫思惟佛法。擇法時專選一句佛法,都不離開它地去觀察。比如說,我們在觀察無常,對一切都在觀察無常,再也不作第二件事情,這才叫擇法。你不能說觀察無常太容易:你看!那里本來沒有屋子的。后來,有人要建,建了屋子,這叫無常。這絕對不是觀察無常,也不叫擇法。如果這是擇法,世間人也會修了。擇法是一種很專注、高度集中的心。選擇某一個佛法來觀察,他觀察的那個對象在哪里呢?他觀察的對象不是外面的景界,也不是內心的境界。是心和外境發生作用的當下,究竟是怎么回事在發生。是觀察每一念當下究竟什么因緣在生滅。要破我見,不是觀察外面有什么事情在發生,也不是在觀察的內心有什么煩惱發生,不是的。我們的心迷惑境界,既然如此,就觀察心和境界當時是什么事情發生。如果你要見道,你要觀察的是什么?是觀察因緣,是觀察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而這個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就是很短的一剎那的前因后果,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故事。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每一念生起的煩惱,一剎那就過去了。所以,每當你觀察擇法,都是在觀那一剎那里面的一段因緣、因果現象。也就是說你要觀察眼睛、耳朵、六根在作用的當時,是什么東西讓它生起作用。其實,一切都是因果現象。也就是說,你的擇法是觀當下的因果現象,只要你很清楚地六根里面觀察,身心的因果作用把它看清楚來。

如果你有四禪的定力,清凈的心,然后,你再去做擇法,你一定有能力去看清楚。當你那樣清楚之后,你自己會很肯定,我看到每一個心念和境界的作用,它從哪里來?它怎么發生?我都能夠看到。如果你能夠看到你身心每一剎那的念頭跟境界是怎么發生的。這種時候,你必然會進入很微細的心。因為擇法讓你進入很微細的心,你越看越清楚。你就會生起輕安、生起歡喜,看到佛法這個喜的心會使你全身興奮,越看越興奮,你會覺得頭發漲,充滿氣。擇法越看越集中,慢慢地,心念越看越平靜。他內心就會生起念覺支,擇法覺支。然后喜、輕安。輕安來了,就會產生定,定來了,心就不想動。最后,他會進入一種心態,叫舍心。就是沒有造作的心,就是面對一些境界的時候,他的心都沒有反應、沒有造作了。為什么呢?他看得很清楚,不想反應了。他的七覺支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來。當這些法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來,過后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你還會發現,你越擇法清楚煩惱越輕,身心越愉快。如果你修錯了,你就會越走越沉重,越走越煩。你修對了,越走越歡喜,越走越快樂。這是修法的歡喜。法喜充滿就從這里來。當你在這樣的修的過程里面,絕對不允許去思惟任何其他佛法道理。只能夠觀察所擇的法,思惟跟觀察無關的,思惟是觀察以后的事情。觀察是現前看到事情。

如果你很仔細地觀察身心的因果變化,你會知道是現前看到,沒有加上任何道理。如果你完成這一點,你就會肯定沒有我了。而且,你會肯定自己跟自己說:是我親自看到我的身心就是這么回事。沒有我在里面,他就能夠作用。你會自己確定:沒有我會說話,會走路、會造業、會起煩惱。一切都沒有我在里面,你看到的都是一系列的因果、因緣變化。那樣,你就能夠見道。

如果你不懂在哪里擇法的話,你可能去觀察:我現在有沒有起嗔心啊?現在我有沒有起貪心啊?如果觀察這些,你是不可能很快見道的。為什么呢?你是在清理嗔心,或者清理貪心,那是要花很長的時間的。就是說見道以后才修道。見道是一剎那,過后就是永遠見了。但是,修道是要長久修下去的,沒有所謂修道是一剎那。所以,修道要慢慢修,慢慢斷煩惱。我的這個解析,是讓你認識,在修觀的過程中怎么去破除我見的一個簡單的解析。在修行的次第里,你必須要有清凈的心,才能夠去觀察佛法。在經典里面有說,必須先要心清凈,然后,才能見清凈。所謂見解清凈,就是生起正見,破除我見。當一個人見到、觀察到身心的因果作用,自然而然地就知道沒有我,自然而然地就知道,戒律是做什么用,他不會隨便亂持戒律的。他也自然而然地對他所修的法再也沒懷疑了。他也知道這樣修下去,我一直用功下去,終歸能夠解脫的。只是做得到做不到而已。就是他看到了那道路,那條心中朝向的解脫的道路。

一個人見道之后,貪、嗔、癡還是一大堆的,并不是沒有了。為什么呢?因為他不是清理修道所要斷的煩惱,修道所要斷的煩惱就是貪、癡。見道所要斷的煩惱是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因此,要證初果,一點也不難的。難是難在你有沒有生起清凈的心。你有沒有選擇正確的擇法。如果你的擇法是想我怎么去行菩薩道,你不可能見道。為什么?菩薩道是長遠的,不是一下做到的,為了菩薩道,整天向外為眾生做利益,你并沒有去觀察自己內心,就難見道了。所以說,菩薩道要修很長久的。但是要見道,不是很長久的事情。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里面,我們要有信心,要弄清楚證初果難在什么地方?它的難處是不知道幾件事:

1、你認識第四禪的舍念清凈地的清凈心嗎?有沒有以清凈的心來觀察佛法?

2、在修觀時有沒有放下一切的思惟、一切修法,只選擇要修的法來觀。

3、所觀的法是清理貪嗔還是清理我見?如果是清理貪嗔,難矣!

如果你不懂得怎么去做,你很難見道。當你作到了,人家不相信。很多人不敢相信這個時代還能夠證初果。我用數字來使你們生起信心,就是說佛兩千五百年前度眾生。當時,度了好幾萬的阿羅漢,身邊常隨眾就一千兩百五十人。那么,阿羅漢那么多,四果、三果就更多。二果、初果就更不用說了。你們認為佛在世,初果有多少人?你們可以算,阿羅漢至少上萬,初果至少幾十萬。多少萬,我們不清楚,至少幾十萬啊,依佛法說這幾十萬人,他還要繼續修行的。佛滅后,他們如果只是初果而已,他們還要繼續修。繼續修不是到天上就回來人間。也就是說這些初果的人要陸陸續續回人間。以兩千五百年來除幾十萬。算二十五萬吧,兩千五百年每年可得道多少人?也就是說每年至少有幾千幾萬人來證果。還有那些要證還沒證的呢?他也要來嘛。所以,會有這種現象,就算是末法,也會有人繼續修行,乃至自己證果。他證悟了,也沒人知道。我們不要聽人家說,現在末法了,不可能的。沒那回事。因為你用數字去衡量,就可以知道證果是可能的。

談到證果的問題,我們佛教界有一個很矛盾的事情。大家想要解脫,都想要修行,但是不允許人家講證果。南傳佛教修行人講證果,有很多法師和講經師聽到后,就會說那個瘋子。很多人不信,說個時代怎么可能,肯定是個瘋子。但是,我們不管。在中國佛教有一個現象,一說到修禪定到四禪哪里可能啊?都說不可能,尤其佛學院的學生都說不可能,修凈土的人更不用說,這些都是沒有遇明師指點,所以認為是很難的。根據經典里道理學修也就可以。但是,你不懂得哪些是你最需要的。剛才說過那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這句話說什么呢?在道家叫火候啊。就是你修到的那個工夫的當時,你就是需要某句佛法。如果當時你需要的話,我一說你就領悟。如果我沒給你說,我把萬卷書給你,你就被誤導了。修行就是這樣的。就是說遇到一個老師告訴你說,你目前就需要觀這句佛法,就夠你受用了。其它的,你可以暫時放在一邊。如果沒有老師,你就只好背佛經了。背的滾瓜亂熟,認為那樣是學佛法,多數人是這樣的。所以,我教的這個修法,是在南傳佛教中在流傳的一些修法,有些人不同意。其實,在很多地方,很多不同的修法都很有很多人不同意。你們有看過六祖壇經嗎?六祖證悟了,沒人信他,認為像他這種人怎么能夠證悟。一個人能不能證悟,不能看外表,不能看學問。跟學問絕對無關,是和他的定力、他的智慧和煩惱有關。智慧絕對不是會背書就有智慧,絕對不是。對于能不能證果的疑問,是你能不能修行關鍵。疑的煩惱很嚴重,會障礙修行。如果你懷疑這個法門,你就沒法修好。如果你懷疑這個法門的老師,你也沒辦法修好。你懷疑你自己能不能修,你也不能修好。所以,我要叫你們生起信心,再次告訴大家,在這個時候,還是可能證果。我這樣講,就會有人罵我吹牛狂妄,相信能證果的人就會得益。為什么呢?人家會說我這個人狂言惑眾,我也很清楚這一點。當你們修了,有所證悟,不要隨便跟人說。第一點,人家不信你。第二點,你未必講得贏他。你講不贏他,你講輸了,就是你錯。所以,不要隨便讓人家知道。還有,如果,你整天跟人家講我修得怎么樣又怎么樣,你又犯上了我慢。好象怕人家不知道你有修行。如果你不是阿羅漢,你一定有我慢。所以說我慢是很正常的,但是,每當你這樣講,你就一直在增加我慢。關于觀修行的成就,沒有所謂的老師一定比徒弟厲害。沒有這回事。只是誰先誰后的問題。只是我先遇到,我先學會,有緣由我告訴你。這樣子而已。可能你修得比我好都不一定。不要以為,老師絕對比學生厲害。比方說,你是三地的菩薩來人間投胎,我是一個和尚,你來跟我這個老和尚出家。你當然跟我學嘛,對不對?雖然老和尚是個凡夫,他先學會,徒弟先跟他學了再說。對不對。所以說,修行嘛,三地菩薩的老師不一定是四地菩薩,絕對不是。我用這個比喻告訴你,不要以為你一定比老師差,老師也不一定勝過你。各有因緣,各自成就自己的道果。

在修觀的時候,有一個很艱難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定力太強,你會修不好。前面說過,在四禪八定里面,五、六、七、八的定很難修觀。如果一個人的定力非常強,他在修觀的時候,一下子就入定了。他入定了,他在定里面還以為自己在修觀。結果,他在浪費時間。往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那里修啊,修啊,修修修,修到入定了,他還以為他修得很好。如果你修觀修到入定,你就修錯了。

當我教你們修觀的時候,我不允許你們入定,但是又不能沒有定。因此,在修觀的時候,有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就是說,你一定要作到我每天有能力上四禪,而且一下子就上,但是,你不可以每天入四禪久久。如果你每天入四禪久久,你要修觀就修不了。為什么呢?因為定的力量使你的心不想動。你觀了沒兩下子,心就入了定,那么,你每天都在浪費時間。別人看你是很用功的道人,而且用功的不得了,坐在那里動也不懂,但是,你修錯了。所以,當你修完定以后,我不會鼓勵你們入定入久久。以后,你們要去學一些神通啊,你們可以入定入久久。如果入定入久久,只能發神通。如果你修觀,觀到很仔細,很清楚以后,你會覺得入定實在是很無聊的。為什么?進去了,要出來,出來了,要進去。所以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要訓練不同的心力,別忘了修定是為修慧。

你們明白了這些,你們以后修觀就懂得怎么做。

重復講一句重點:修觀最重要的重點就是你一定要保持心念清凈。觀的時候跟修定一樣,不允許動第二個雜念。我們在定的時候,在觀呼吸的時候,不允許動任何雜念頭,動了以后,你就要從禪定掉下來。你在修觀的時候,在擇法的時候,只允許一個時期觀察一個佛法,不可以動第二個頭。這樣來修。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來修,你的七覺知很快就要生起來。如果你修一個時期,就來跟我報告說你有一些佛法覺悟。我會當你是放屁,確實是如此,修觀時去玩昧所覺悟的道理是沒有用處。為什么這樣說,原來你那是在打妄想,你還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有所領悟。這絕對是錯誤的。在整個修觀的過程里面,你要得到的是什么呢?生起七覺知、生起念覺知、擇法覺知、精進覺知、輕安覺知、喜覺知、定覺知、舍覺知。這七種心念讓它生起來,就對了。如果你有任何佛法知見生起來,要立刻斬掉它。都是錯的。這樣修,你就會修得很快的。關于修觀,就講到這里。

第五講

七、止觀常見的問題

今天繼續講一些關于我們靜坐時發生的問題。先說關于頭上有氣。

你們在修禪定的過程里面,很多人都會覺得頭上有氣,大家都知道了。或許有些人會犯一些樣的毛病,就是他以為頭上有氣是入禪定,這是錯誤的。入定的確使升到氣上頭上去,頭上有氣不等于心念集中到入定。就是說,如果你故意把氣引到頭上去,是氣的集中于頭上,那樣頭上有氣不等于入定。這一點要非常小心,不要把氣帶到頭上去,然后以為自己上三禪了,那是無效的。就是說,如果你們找別人帶你修禪定,你要小心那個氣上頭上,不等于你的心念上禪定。

禪定的深淺是靠心念的集中和微細的程度來入深淺的,不是靠那氣上上下下。所以,你覺得頭上有氣,要放松給它下來。然后再度集中看呼吸,要注意是呼吸及心念變細了,才上初禪去,不是把氣帶上頭上去就以為上禪定,因為懂得氣功的人就懂得我心念集中,把氣帶到頭頂,那氣就上去了。甚至你心想身上的氣往頭上沖,氣就沖上去了。所以,不要犯上這個毛病,以為氣在頭頂,那樣是我上三禪,然后在那里面呆啊呆,沒有用的。上禪定要心念雜念少了,集中力夠了,輕安來了那時心要上禪定去,就自然上去,那才是對的,千萬要注意這一點。另外就是疼痛的問題,有些人在靜坐的時候,身上有疼痛,不少人以為疼痛是打坐出了問題,其實不是修錯,只是那里的部位有障礙,有暗病發作了。最好將暗病處理掉,如果讓它繼續保留在那里,你就一直靜坐坐不好。比如你靜坐的時候,覺得胸悶、咳嗽,你就要處理胸前的毛病。如果你覺得背后大椎以下很熱,而且是背后流汗胸前不流,就是你的大椎這里阻塞了,你最好去將它通順。如果你的頸項這里很熱,就是玉枕穴這里阻塞了,不通。簡單處理就是這樣打拍,也可以找人引導,在你靜坐的時候,幫你將氣引上去,疏通它。如果你自己懂得做的話,你就在靜坐的時候,一直觀想背后的氣從大椎經過,經過玉枕,一直想它,慢慢地氣通了,熱就會消掉。大椎和玉枕是很關鍵的部位,要去注意有無阻塞,如果很熱的話,就是有問題了。

還有身體擺動的問題。

有些人因為身上的氣脈會有阻塞,他坐到一定程度,身體會動起來。如果身體要動,不要去阻止它。你越阻止它,你越坐得不好。這個動是這樣的,剛開始是氣動,然后,它會越動越強。那么,如果心力和念力不夠的時候,而氣且很強的時候,氣就不受控制。如果心力無法控制氣,就很危險。當氣不受控制而身體大動,一般人就會慌張,尤其是慌張就著魔了。那更要不得。如果你們以后發生這樣的情況,你不要慌忙,只要一心想頭上的氣慢慢地降回丹田。將所有的氣,慢慢收回丹田。一直重復這樣地想,如果你的心念足夠的話,你可以用手回來從頭向丹田拉氣,觀想手帶動氣到丹田,最后按住丹田。如果做了氣還是在頭上的話,其他人可以幫他一下。怎么幫?就是用你的掌心將他的氣,慢慢地拉,幫他拉回丹田,他的動就會下來,還有可以用拍打,幫他把身上的氣拍打散掉。

是什么原因造成動得很厲害呢?原來氣動是在治病。身體越動得久,氣場就會越來越強。所以,如果你們以后有這種動,千萬不要超過半小時。超過半小時,會有很強的氣流,氣不受控制。動的很強時,你怎么去處理呢?我們可以象修禪定那樣,控制動的時間,就是說,先讓他動動幾分鐘,然后,心念就收回來讓身體不動。每次動五分鐘,做幾次后,你都能把動收回來,你再讓他一次動十分鐘。這樣慢慢地加強,以后,你就會有能力收。不要讓它一次動得太厲害,收不了只是你的念力夠,這根本不是著魔。會著魔是什么情況呢?當身體動的時候,有時氣會沖昏你的頭腦,你的頭腦不清醒了。在時候身體就會亂動,就會著魔,會發狂會發生精神錯亂。你要小心,所以,當動的時候,心念很清楚,你要明白是好事,看著身上的氣在運轉動。這樣的話,你可以放心,繼續讓它動。那樣呢,氣會自動調整身體,你身上的一些障礙就會驅除掉,你的靜坐就會更有進步。動是因為你身上有氣的障礙,氣才會發生動。如果你忍住不動,氣的障礙依舊,靜坐的進度就會很慢。你要找人幫助你調理,找一些氣功師幫助你處理那些氣阻塞的地方。或者找人按摩等等。如果你忍住不讓身體動,但是不動則氣不通,你會坐得很辛苦。因為,氣阻塞嚴重才會動,所以,關于氣令身動,要小心處理,就是說動的時候,心念要明明了了,很清楚。然后,心中要注意那個氣的運轉,不要什么也不管。練氣功的人喜歡讓身體動,心里什么也不管,這個是有危險的。你一定心念要清清楚楚地看著那氣動,才不會有危險。我們要防止它動的太厲害。這是靜坐的時候,有關動的一些危險的事情。

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我還說過,每次下坐之前,全身都要按摩一下,很多人都沒有做。這幾天我看到大多數人都沒有做,久了要出事。就是說,下坐的時候要觀想氣收回丹田。然后,手擦熱后,眼睛不能立刻打開。要在手擦燒之后,用手掌按摩頭,拍打頭也可以。然后,就掌心向著自己,觀想把那氣引導到丹田來。要做一下這個動作。除非說,你對氣很敏感,很清楚,知道氣都收回了,你可以不用這么做。如果不收回,你一定要做一下氣收回丹田的動作。為什么?因為,你不敏感的時候,你每天留一點氣,氣留在頭上幾天以后,你就處理不了。從此以后,每次靜坐,頭就會有重重的感覺。所以,最好坐完后按摩。還有,就是靜坐坐久了,身體也會產生疲勞。因為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最好起身之后,要做一些運動,放松背后跟腿的肌肉,對你繼續坐會有幫助。如果,你沒有這樣做的話。那疲勞就要累積,一段時間之后,你再坐,就會不舒服。以上所說的,是靜坐上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接下來談談修行次第,先修定,再修慧。

對于修禪定,我們不要急。每個人的過去世和今生的修行不一樣。有些人已經修好了,今生又來修的,有些人原本什么定力都沒有就來修的。那么,不要跟人家去比較,如果你坐來坐去都不是而去念佛了,這是錯誤的。就是說你原本定力不好,就更要修定。不要因為修不好,那就算了,不修了。那么,你以為去念佛,就解決問題了嗎?不是這樣的。我們修行要修戒、定、慧。念佛是一個方便法門,很多修念佛的人,念很多年了,他都沒有一定把握的。不要以為念佛的人都是有把握的我講一個例子。在我們那里有一個老和尚,叫云水山人。他滿身臭氣。去掛單,大家都不喜歡他。他老了之后。大概六十歲的時候,就自己做經懺,他搞了一個房子住,后來他病倒了。沒有人照顧,我就找了一些居士照顧他,他就是念佛的,他念佛念了二十年,到老的時候,他更加用功念。但是到他老了、病了,住在醫院里的時候,他就埋怨說:我念佛念了二十多年,這樣病重,阿彌陀佛還不來接引我。你不要以為念佛很容易,每個人都能修,不是的。那位老和尚到后來根本就不念了,不信了。他說阿彌陀佛根本就沒有來接引。其實,這是誤的。經典上說,是你死的那一刻阿彌陀佛來接引,不是你活的那一刻,佛不會帶你去死亡。另外,在臺灣有一個居士,也是修念佛的。他是一個大居士,有兩個妻子,他特別疼愛他的第二個妾,他修念佛念到要走的時候,他自己就知道了。然后,他就要大家給他助念,念念,這件事情就傳開了,傳到了他的妾那里,他的妾很愛他,聽到他要走了,就很慌忙,打電話來找他,他聽了小妾的話之后,念佛就念不了了,然后,就擔心他的妾,想我走了,她可怎么辦?哈哈。

就是說,如果念佛的人對世間還有貪愛的東西,臨死的時候是走不了的。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還在貪愛人世間。真正死亡境界來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放不下,然而已經太遲了,比如剛才說的那位居士念佛念到要走時他都知道了。可是后來呢?還好,他還夠智慧,干脆就不理他的妾,避而不見,專心念佛,后來才走。你看,念佛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忘了,臨終時若無定力者,心亂如麻,如何能往生呢!念佛念到一定程度的話,是要產生定。真正念佛法門,能夠進入念佛三昧、入定。念佛、想佛者要是能入定,這樣你臨終的時候,有定力就能把握往生。如果你只是持名念佛,若沒有定力了,就要靠別人來助念。修凈土的人貪嗔若很重,會是貪嗔而執著身邊的一切事物,那是往生不了的。

建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佛教導我們修任何法門,就是戒、定、慧都要修。就算是你往生極樂世界,到那邊學哪些佛法呢?如果你們有念《阿彌陀佛經》就知道,那邊還是聽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真正的佛法就是這些佛法,到了極樂世界還是這些佛法。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因為修行的過程,即是建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任何法門都是如此,諸佛皆說此法,但是很多人他不明白。他們說這是小乘。其實這是不對的。其實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你修道時心中必須生起的各種各樣的法。就以五根來說,五根是信根、念根、清凈根、慧根、定根。信根是你對佛法要生起信心,一定要有的。精進是一定要有的。精進不是你一定要努力的意思,不是要很努力地去做事情的意思。并不是很努力地去修的意思。精進是一種心念,稱為精進心所。不是說我要很努力地去做一種事情就有精進心所,不是的,精進心所是修道時才修成,精進的念就會生起來。這個精進的念生起來,你就會很努力地去修。不是說有一件事情會讓你很有興趣,它是對修道有精進的念頭,叫做精進根。所以,這些各種的根信根、念根、慧根、清凈根、定根,都是從心念建立修道的力量。也就是說,你修行時要建立起這些法。這些法加強了就是力,叫五力。五力更加加強就是菩提分,再修就是八圣道。所以,不管你到里,你都要在內心建立起這些法,這些法也稱為道品。并不是去外面得到什么東西讓你不得了。所以,就算你到極樂世界,你也要建立起這些心念--道品。為什么你不要在這里建立?就要在這里訓練嘛。到了極樂那里,你就會快一點嘛。所以,我們如今在這里修,就是要訓練這些心念。

前面,我講到七菩提分,其實,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絕對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比如說大圓滿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大圓滿修法加行有指定要修什么什么,這些加行跟加行道的加行是不同的意思,真正的加行道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進入加行道的狀態,就是要建立五根五力。在我們修觀的過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如果是根據小乘的佛法說,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從四念處著手,這是有它的道理的。為什么要從四念處著手呢?四念處的第一個念處是身念處,然后是受念處,然后是心念處,然后是法念處。為什么是這樣的次第呢?原來它跟你的心念的粗細有關,就是說身念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觀察。法念處是很細的,要心念很微細的人才可以觀察。一定要從粗的觀察細進去。如果,你身體的行為動作,都沒有辦法觀察清楚,你說你觀察好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一個人觀心念處很微細的話,他的身念處必然會做得很好。因此,念處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絕對的。就是說從粗到細。當然,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細的不必要做粗的。

在修身念處的觀察時,我叫你們經行,注意你的腳。也注意聽,還有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動作。這些動作都是屬于身念處。就是對你身上的一切動作、行為明明了了,你在做什么。但是,很多人都沒有用心修好。修身念處從什么地方開始修起呢?很多人在從站的時候開始修起,那就錯了。從你坐禪后,一開始要去站,要去走,起身的時候開始修,不是從你要經行的地方開始修起。所以,從坐禪下坐開始,對于你的一切行、住、坐、臥,都是很冷靜在那里修。修得好時,你不會東張西望,不會想要和人家談話的。如果你沒有修好呢,就會等到想經行時,擺好姿勢才修身念處,你身念處就太差了。你們經行時要注意這一點,就是說,從你下坐不再盤腿,腳一舉一動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話,你也會很快就入定,如果你沒有這樣做,你修禪定,就比人家慢。為什么?就是說,你可能靜坐一小時休息小時,如果你懂得修的話,你就無時不刻在保持正念,跟靜坐的意義是一樣的。

我沒有讓你們修受念處,但是,你們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你是沒有必要的。為什么呢?當你在觀察感受來的時候,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然后,你要觀察,當樂受來的時候,你有沒有起貪愛的心,苦受來的時候,有沒有起嗔心。如果有,你要將這些貪心和嗔心放下。可是當你在參加一期的修道,你是觀受觀不成就的。因為當時準備好的環境,沒有人來干擾你。你在那里心情愉快地經行,你不會看到苦受和樂受,多是一種不苦不樂受。只有你在平時做事情,在生活中來觀察受,才有機會把受之后生起的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這個受念處,如果安排好修行的時間,你是很難有機會修好的,在平時做事情的時候,才有辦法修好。其實觀心也可以觀到苦,不一定要觀受是苦。

至于說觀心無常,我們在修觀的時候能夠觀到,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其實,不止受是苦。如果你懂得觀的話,一切無常生滅的法都是苦,觀受是苦是受念處的一個修法。但是,不一定都要用這個修法來觀苦,在你們修觀的任何方法,也能觀到苦。如果你修觀修到心清凈之后,定會觀察到苦,沒有觀到苦,是你智慧還沒有生起來。我有說過,當你在修觀的時候,一旦七覺支生起來,會越修心情越快樂。雖然如此,但是有一些觀法會讓你的心很苦的,在你們還沒有觀到苦的時候,我不會跟你說,因為說了,你就會去模仿。最好不說,等到你修到那里,你自己說了我再告訴你。我有說過,如果你想要證果,證初果。重點是放下我見,不是去除貪、嗔、癡。因此,你要選擇容易讓你處理我見的觀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選擇比較久的修法,我用個比喻,如果你嗔心很重,那你就該來修慈心觀。如果你的嗔心很重,你去觀呼吸,你觀來觀去,嗔心還是很重,觀呼吸并不是幫助你解決嗔心的修法。同樣地,觀受是苦也不能幫助你放下我見。你越觀受是苦,那個苦越大都很難說。所以,要破除我見,是觀因緣、觀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貪跟嗔,那么,我們貪、嗔的煩惱很多。其中有兩個修法,一定要修。一個是慈心觀,一個是不凈觀。這個貪跟嗔不是見解,它是一種業習行為。慢慢地放下。所以說,見道以后修道。而見道以后修道是為了除掉貪跟嗔。重點在貪跟嗔。所以,當你很清楚看見自己的心念的時候,然后,我會叫你們盡量地觀察內心。同樣地是觀察內心,跟禪定一樣也有境界的粗細。一禪、二禪、三禪、四禪。有粗有細。如果我們說觀心這個心無常,無常在生滅。這個心無常的生滅,可以觀到很細很細的生滅,也可以觀到很粗很粗的。如果在很粗的心里觀,你句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觀不清楚。所以,我們觀心的方法也要從粗的觀法進入到微細的觀法。因此,在觀完因果的時候,我會要你們觀五偏行。

觀五偏行

五偏行是什么?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心念。這五個心念是我們內心接觸境界的當前的第一個念,我們的心念沒有所謂的第一念。從一出世就在那里轉,甚至于你一來投胎就開始轉,轉到去世,沒有所謂的第一念。但是,每一個當下某一個境界現前的那一個境界里面引發的其他念,當時的第一個念就是偏行五。就是觸、作意、受、想、失,你們要觀心念生滅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偏行五。為什么?你們知道參禪有參話頭。話頭就是話之頭,話之頭是什么?就是心念嗎?還沒有開始說話,要動念之前。動念之前偏行五已經先動了。那么,我們的第一念沒辦法用第一念來看。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說,你站在第二念一直觀察第一念。其實,就是觀第一念了。當你能夠掌握心念一直保持在第一念的時候,你才來跟我說我要觀心無常。如果,你沒辦法看到第一念,你說觀心無常,不可能。為什么?煩惱來后才觀,那就差了。所以,如果你放下了我見之后,你要觀心無常,你要掌握第一念。偏行五要修好來,任何人他修了一個時期,他去工作了。后來,他要繼續觀心念。他一樣的要再觀回遍行五。再度將偏行無作到了。才來觀心無常。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到,他很難觀心無常。當你的第一念掌握到了之后,我就要你們觀五蘊。如果你們有看過我講的心經,你們就會知道很多人不知道佛法的重點在哪里。其實,《心經》里面講的法,就是佛法的重點。《心經》里面講的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圣諦這些法。這些是佛法的精華,整個般若的精華在這里。但是,很多大乘的法師就看不到這些精華,他說這是小乘的,我們不學,我們要發大的心,我們要發無量廣大的心,我們要象觀音菩薩那樣,總是那樣的講法。其實,所謂你跟你的世界就是五蘊身心。不要以為,你的世界是一回事,五蘊身心是一回事,絕對不是,你的世界就是五蘊身心,你的世間就是十八界。你是在十八界里面過生活,但是你以為我在世間過生活。這怎么說呢?你說我在看東西。其實不是。是眼根接處色塵生起眼識,是這三樣事情在作用。但是,你說我看到東西了。佛法說絕對不是。為什么說不是呢?因為,不同的眼根看同一個境界是不同的東西。你們聽說過,眾生不同的業道,不同的眼根,大家看到的東西不一樣。同樣的東西看得都不一樣。所以,你的視覺并不是你看到的那個外面的東西。那是十八界告訴你的,絕對是十八界告訴你的。所以,你說我要觀,什么東西可以給你觀?外面?內心?都是十八界。那么,你說觀身心,身心?五蘊嘛。所以,其實,你就是在觀五蘊十八界。你要觀察到里面的苦、空、無常、無我。那么,去放下煩惱、執著,這才是修行所要面對所要觀察的法。所以,《心經》里面講的一些精華,般若的精華就是在這些法里面證悟空性。并不是說外面有這個鬧鐘,這個鬧鐘本身沒有自性,本身是空的。絕對不是。為什么?你認為外面有一個鬧鐘,你已經完蛋了,你還在那里說他是空的。為什么你已經完蛋了,你不知道那不過是眼跟色塵而已。你還說我知道任何東西是性空的,然后你在那里觀空,那已經錯了。所以,一切佛法修行,最后觀都要歸回自己的五蘊十八界。沒有什么外在的佛法,絕對是沒有的。因為你本身就生活在五蘊十八界里面,你還以為有外在的。所以,在修觀的過程里面,我要你們觀五蘊十八界,把它看清楚。當你看清楚的時候,你會發現一件事情,你的身心五蘊活動一直在那推你前進。推你前進的,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能夠做主,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要的。絕對要看到這回事。你才會道哪有什么外在的東西,統統都是自己內在的東西。你才懂得怎么樣去放下貪、嗔、癡。那么,你就再也不會想要這些東西。不再想被它迷惑,你這個出離的心就會殷重起來。然后,你的出離并不是出離這個世間,而是出五蘊十八界,離這個五蘊十八界。不要被他迷惑。不懂的人以為有這個世間,我要跳出三界,三界就在五蘊十八界里面。

觀心念的生滅

如果你們繼續看下去的話,接下來,我要教你們看這個心念的生滅。那個時候,你就會進入很微細的心念。任何修法,越修心念越細,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確的修法。如果越修心念不是越細,越修好象得到越多的利益,那都是錯的。世間有什么東西給你利益啊?世間就是五蘊十八界嘛,有什么東西給你利益。不懂的人會以為會得到什么好處,什么利益。所以,你去慢慢去觀心念的生滅,會越觀越心念越來越微細。

以前說過,我們在修行的過程里面,有修觀和修定。一個人修定的時候,因為心念的凝聚,會把能量集中在身上。你會發現頭上累積了一股氣,這是一個人在修觀的時候會有一股能量發射出去。我跟你們說過,一個人修觀,他頭頂的氣就會往上冒,如果他修定的時候,會有一股氣包住頭。這個頭頂的氣往上冒,就是冒的越高,就是你修的心越細,因為心念微細會造成很高的定。那很高的定,他的氣就要升得更高。所以,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發現頭上癢癢,有人形容是頭上在噴泉一樣噴水,有些人說好象頭上在冒煙,那就是修觀造成的。那如果你們有些人眼睛會看,你會看到的,修觀的人頭上有一束亮光上去。當他的心念不穩定的時候,他頭上的亮光會擺來擺去,騙不了人的。當他心念很定的時候,那個光柱沖上天去,會有這樣的現象。所以,為什么說,你如果認真修行,會被有神通的人看到,你騙不了他,你修行的狀況,他一看就看到了,那是鬼神也會知道,也會引鬼神來,這些現象的發生,定和慧的氣兩個正好顛倒,就是禪定的氣因為集中凝聚,就會在頭上,修觀的氣是冒上去,結果呢?修定很強的人,他沒有辦法修觀,修觀太強的人沒有辦法修定,這兩股氣是相反的。所以,定力太強的人修觀時,他修觀就沒辦法修得好了。為什么?因為那股氣帶他入定,定力太強,觀不了,他只好入定了別人還認為他不得了呢!

如果不先去分清楚,你究竟是修觀還是修定。你就在那里修啊修啊,不知道修什么。要弄清楚啊,修定會收集能量。修觀會消耗能量,越觀他會越沒有體力,會有這種現象。所以,修觀,你很精進的時候,你肯定會累、會疲倦,疲倦了,你精進的心還在。你很矛盾。其實,你要多休息睡覺,修定的人睡少少,修觀的人應該睡多多。如果你兩方面配合,你就不會受影響。但是大多數人沒有辦法。他不是觀太強,就是定太強。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會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就是說,當你修觀的時候,千萬不要修太多定,會障礙你修觀。為什么,因為你沒兩下就不想觀就定了。當這種現象很嚴重。觀觀,他就入定了,不明白的人會說這個人很用功在修行。你會看見他整天坐在那里,外表看這個人修的很好。在我看來,他一點進步都沒有。為什么?他在修觀,可是一點沒修又跑去定。定力越加強,他就會發神通,不能開智慧,知道嗎?在我看來他沒進步,別人看他是有的,神通出來了。不明白關鍵在哪里。所以,他修行,慢慢的神通越來越多,智慧就沒有進展了,尤其是禪宗祖師最害怕人入定,他說你入定是浪費時間。所以,我們在修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情:不要浪費時間。

但是,如果沒有定力,修觀又不能修好,怎么辦?你每天一定要上四禪,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就是說,坐下來,上一次禪定。五分鐘內就上,超過時間就是不行。你們的禪定訓練好之后,都會有這個經驗。兩三個呼吸就進去了,快點的人,一個呼吸就進四禪了。那么,千萬不要在修觀的時候,一個呼吸就進四禪了。那就表示你定力太強了,一個呼吸就進四禪了,修觀時不小心,一念就進四禪,就會沒有觀,只在定而已。這些現象要明白了,你就修得快。不明白的,在那邊拖延時間,所以你必須每天檢查一次,可不可以再上四禪。如果可以,就是我今天還有足夠定力修觀。如果今天我五分鐘內都上不了四禪,那就暫停修觀。再把定力找回來,定力足夠了,再來修觀,這樣,你用功就用對了。否則,你就在浪費時間。

記住,每天早晚一定要檢驗一次。上了四禪就下來,便可以修觀了。就可以不再理會禪定,一旦你的定力退了一些,你再修回定力,要這樣來修觀。定慧都很強的人,他可以一起修,他可在定里面修觀。這種人,如果他定慧都很厲害,如果他修對了,他就能夠進入滅盡定,但這種人很少。如果你不是的話,最好不要太強的定力。如果你沒有太強的定力,只要能進入四禪就行了。你每天觀都消耗能量,所以,要多一點休息,這是修觀的情形。

修觀修到身體都沒有知覺的時候,會有一些現象出現。這些現象,我在這里先不說,說了之后,障礙你的修行。只有你自己修到那里的好似后,才會發現是真的。就是說,當你們的心念越來越微細的時候,你頭上的氣會越冒越高,你會覺得沖上天頂去了。這個氣高到一定時候,就會有一些很古怪的事情發生。你會進入一種無念的狀態,而那些無念的狀態在身心里面又會發生一些古怪的事情,這個就不說出來了。

當你達到無念的狀態時,你會發現你打開眼睛看東西,或者作什么事情,你的頭都是空空的。什么叫頭上空空的,就是說,我們的心念是這樣的:你每天醒來的時候,你的身體的能量就會跑到頭上來。睡覺時,頭上的能量就會統統退掉。當一個人他觀到無念的時候,他的頭上就會空空的。如果他的心念很微細的話,他只要動一個念頭,就會發現有一股能量沖上頭。就是說,當你修到心念很細到不動的時候,你的頭腦就會空空的,一點能量都沒有。然后,當時,如果你動一個念頭,想一件事情,你就會發現一股能量跑上頭來。會有這種現象的。這種現象的發生就表示你可以做到無心道人的狀況了。什么叫無心道人呢?面對任何境界,你都沒有心念起來。所謂沒有心念,五遍行還在的,但是,你不會想任何東西,看東西也好象只是一面鏡子,你才知道,你跟四禪的狀況一模一樣。就是說,你在四禪時,沒有任何念頭。那現在,你在平時打開眼睛,也可以不動任何念頭,會進入這樣的狀況。

當一個人進入這樣的狀況以后,就會有一些事情使他很辛苦,很心痛。會有一陣子一陣子的心疼。從此以后,他不可以起嗔心,只要他的嗔心一起來,他的心就要疼,很辛苦的。因為他已經非常敏感。嗔心一來,他就要心疼,他受不了,他必須立刻舍掉。那么,這個時候,你要去除貪嗔就比較快。

第六講

八、修慧

今天繼續講關于修觀的問題。修觀就是修慧。

當一個人完成初果的時候,他應該自證自知是完成初果了。但是,修行的人往往有一個毛病,就是他還沒有修到那里,他自己以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說:我修到這樣子了,佛法把未證謂證的習氣稱為增上慢。在誦戒里面講到大妄語戒的增上慢,增上慢本身不是妄語。他本人不知道,自以為修到那里了,當他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時,他必須承認是增上慢,不然就是到大妄語。那么,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也會這樣的,如果你以為你完成初果了,到底有沒有完成呢?初果是放下我見。在《清凈道論》的最后一品,講到修慧的功德說,如果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可以的得到一種定,叫果定。果定本身不是一種定。果定在經典里面稱為現法樂住。一個人如果他完成了初果之后,他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證果的快樂,就是現法樂住。這個享受證果的快樂比四禪還要舒服。如果你們完成了四禪之后,你就會知道果定的現法樂住比四禪還要樂,還要舒服。這個樂不是世間的快樂,不是三禪那樣的快樂,是一種很平靜很舒服的感受。這種感受使你會覺得全身很輕安,人很寧靜。當時世間的一切你都沒有興趣了,你就靜靜地定在里面。一旦你說你完成了初果,我會讓你去做現法樂住,如果你的現法樂住能夠生出來,我就相信你完成了。如果你現法樂住做完了,你自己也會很有信心證果了,的確是有所謂證果的快樂可以享受的。如果一個人從來沒修行過,而他很肯定他已完成了初果,我也會叫他做現法樂住。他如果真的完成了初果,一定要出現現法樂住,就是說他一定有資格享受證果的快樂。如果他沒完成那個果位,就沒有辦法了。現法樂住會隨著你的禪定退而退。就是說,如果你的禪定退,你的現法樂助也退。有六種阿羅漢,所謂的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持護法阿羅漢、安住法阿羅漢,堪達法阿羅漢、不動阿羅漢。為什么有這幾種阿羅漢呢?退法阿羅漢,就是因為禪定退而退了現法樂住。如果你們沒有完成四禪,你對現法樂住的樂就不清楚。但是,如果你完成了四禪就會知道,由智慧得到的快樂比修定得來的快樂還要舒服。那么,在經典里面有說,四禪也有現法樂住。是怎么回事?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他從四禪里出來,他會非常舒服,心念很清凈,遇到任何境界,他都會心如止水。那么,他四禪的定力如果沒了,這個感受也就沒了,要重新修回四禪才會有。所以,有些經里面說四禪也有現法樂住,只要你完成四禪,你就隨時享受從四禪出定給你帶來的快樂。當一個人他在做現法樂住的時候,有時他會弄錯跑去入定,這一點你們要分別清楚;現法樂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錯了,而去集中心念而入定了。當有人在做現法樂住的時候,如果你能夠看到的話,可以看到他頭上會有光向上空冒,那光會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樂,他的光就出現了。這個是騙不了人的。他就會法喜充滿地很高興,他就法喜在里面享受哪個樂。

如果你們完成了初果之后,不可以跟人家說是我印證你的,絕對不是!是你自己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如果你要繼續修下去,就不是要修破除我見了,證初果后所要修的法,就是要克服貪、嗔、癡和其他煩惱。在經典里把煩惱分為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論里面講的是欲界煩惱,色界煩惱,無色界煩惱,再把三界煩惱個別細分。根據經典所說,煩惱分為上、下分。就是欲界里面的其中五個煩惱,稱為五下分結,欲界以上的其中五個煩惱叫五上分結。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只斷了五下分結中的三個結而已。五下分結就是我見、戒禁取見、疑、欲界的貪和嗔。我們的貪心可以以三界來分,欲界貪、色界貪和無色界貪。初果是斷五下分結其中的三個結,并沒有斷除欲界的貪和嗔。所以,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之后,欲界的貪還是很重的,有欲界貪必定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破我見沒有斷其他煩惱,你還以為我已經破除了我見,我為什么還有這樣多的煩惱呢?那是因為你不通佛法,以為放下我見就什么煩惱都沒有了。初果只是放下我見,其他貪嗔的煩惱都沒有斷,放下我見是很容易的。因為,你沒有弄清楚,你就懷疑初果是很難的一件事。其實,所有的果位里,初果是最容易的,一剎那就放下了。但是,你要懂得怎么去修。你們在這里修的時候,我會鼓勵并教導你們,要完成初果不難,但是,如果你去跟人家講說:我說初果很容易,人家就會罵我。他們說很難的。其實在佛教里面有很多人完成了初果,他自己還不相信。他覺得我已經有了一定的證悟,但他不敢自信是不是初果。因為他沒辦法分辨,他不知道初果斷什么煩惱,他就覺得我沒有斷,其實他是完成了。但是因為聽人家講這樣是不算數,他就以為不是了。這種人,你讓他做現法樂住,他的現法樂住會出來的。

如果完成初果以后,你如果繼續修,就不再是放下我見了,就要放下欲界貪跟嗔,就是五下分結里面的另外兩個結。除了五下分結,還有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就是色界的煩惱和無色界的煩惱。色界和無色界的煩惱重點就是色界的貪和無色結的貪,還有掉舉、我慢和癡,這就是五上分結。就是說,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還有掉舉等煩惱。你們會說,修完禪定不是沒有掉舉了嗎?不是的。在所有的禪定里面都可以有掉舉。很多人不知道,以為修了禪定就沒有掉舉。進了初禪沒有掉悔,但是還有, 掉舉。掉悔和掉舉的區別是,掉悔是他心中的后悔、良心責備他作錯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整天想,因為他整天想我是一個罪人,我很惡,我這種人怎么修行?這樣,他就沒辦法入初禪了,所以,掉悔很障礙修初禪。如果一個人整天很后悔,認為自己很罪惡,整天懺悔,是沒有辦法進初禪的。掉舉是整天回憶一件事情,回憶一境界。比如說你修完初禪要上二禪時,專心看呼吸、專心觀所修的境界,如果你的掉舉心很重,沒兩下子你就又回到初禪,又在享受初禪的快樂。就是說你修了初禪以后執著初禪,你就整天回憶初禪的境界,這就是掉舉。所以,修禪定時掉舉很嚴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但是,他不明白因為掉舉而留在原來的定;他反而會說禪定中怎么會有掉舉呢?他不知道掉舉是五上分結,是色界和無色界里面有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修禪定以后,你會發現進某一個定而不要愿意出來;叫你出來修下一個定,你又溜回原來的定。就是你對該禪定有貪,這個叫做色界的貪。這個貪就讓你掉舉。另外,就是癡。癡就是無明,就是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完成初果以后的人會發現我慢是很嚴重的煩惱。你修的越深入,你會發覺別人修行不如你,這就是我慢的煩惱。心念看得越清楚,你就越我慢,沒注意會越來越嚴重。除非你完成阿羅漢果。不然,你一定有我慢。五上分結就是你證完初果之后,所要清理的煩惱。我們的煩惱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種法門都修。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這樣來清理煩惱最快。更快的就是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來清理煩惱,當煩惱一升起來你就知道,這樣清理煩惱最快。所以說見道以后才懂得修道,因為見道的人開始能夠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如何觀察及處理煩惱。當我們在觀察心念時,必須越觀察越微細。微細到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所以,你要訓練讓你覺知心跑到你的的煩惱的前頭。如果你要完成這一點,要先訓練看到第一念。心沒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據境界來說的。隨著境界出現所引起的第一個念叫某境界的第一念。我們的心念不斷隨境界的變化而生起,在境界的變化中都有第一念,就是偏行心所,一共有五個心所,又叫做偏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所以,觀心念生滅的修行者,把心念生滅看清楚以后。

因為工作忙碌而失去正念,必須先修好四禪,然后再重新觀偏行五。不要以為偏行五我已經觀過了,何必再觀。不是的,觀偏行五是重新把你的微細的心建立起來,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后才開始觀心念生滅。如果你對第一念偏行心所還沒有看清楚就去觀心念生滅,那是自欺欺人。欺不了人,都是欺自己。所以,練習觀察偏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看得到偏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觀心念的生滅。那么,如何觀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種,心念太多了。其實這些不是觀心要觀的,那太多太多的念頭不是你能知的心。我們的心分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稱為心所,能知的稱為心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意識跟法塵。所謂的觀心無常,并不是觀法塵無常。并不是觀想東想西的這個心無常,不是觀受苦受樂這個心無常,這樣你就修錯了,這不叫觀心無常。觀心無常絕對不是心里面有一些念頭讓你知道,然后你觀它無常。觀心無常是什么念想也不要去理會,只觀心識在里面跳動,這才是觀心無常。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當你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很平靜的心在念佛,你說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的心在想。其實,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想。想是法塵,受也是法塵,知道想和受的知覺才是心。當你在念佛號其實是想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只是一個想,有六個想。六字有六個想,每一個想,你的心都知道它。知道每一個想的心,是每一念心識。也就是說,你心中念南的時候,你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念南的時候意識,所知道的是南的念頭,即法塵。你念無的時候,知道念無,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識。這一念一念的意識隨著法塵生起來。觀心無常不是觀法塵,觀心不是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法塵,是觀那些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沒有弄清楚,你說你在觀心無常,其實你是不懂什么叫觀心無常。你是觀法塵無常而已,這一點要弄得清清楚楚。比方一個人他在參話頭,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在觀心念生滅的時候,你的心就要遠離外境,只觀自己的意識,觀到最后,你的心就會非常微細,最后到無念。禪宗說一個人參禪參到一定的時候,會桶底脫落。桶底脫落就是進入一個狀態,心中什么東西也沒有了。空空洞洞地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們在觀心念的時候,也能夠完成這樣的事情。心中什么事情也沒有,但是明明了了,一個念頭也不動。無念并不是一剎完成,是可以慢慢進入,然后要有辦法保持。無心是不能解脫的。在禪宗里面說,無心猶隔一重關;就是無心不能解脫。當你能夠作到無心的時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點,要快一點解脫,就必須要經常保持無心的狀態。修行到這種程度,就要平時對境修,于任何貪、嗔癡生起來,心一覺察到它就把它丟了。因為心已經站在煩惱的前面,煩惱一動心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這樣來克服煩惱是最快的,雖然快,煩惱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說,看你煩惱有多少,而且有時候,你沒有面對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作到無心以后,你再也不能躲起來修,你要去面對境界了。為什么?因為你躲起來修,就沒有任何讓你生起煩惱的機會。你也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處理煩惱。所以,一旦你作到無心的時候,你可以躲起來修一陣子,訓練保持它。但是,你必須出來面對境界,然后去掌握這個心時時保持在無心狀態,這樣地來把煩惱放下。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不同道行,需要不同修行場所,開始時在修行道場里,一切安排好好地不令心煩亂,這樣的修行是溫室里面栽培出來的花朵。修行人還是要去面對暴風雨考驗,如果你受不了暴風雨,你還是須要在溫室里努力修一陣子的,最后還是要去面對暴風雨。如果你逃避,那么,你依然會面臨起煩惱的一天。證阿羅漢果可能嗎?在南傳佛教國家有可能,中國寺院不太可能,因為阿羅漢明天死都無所謂了。有的吃沒的吃都無所謂了。所以,阿羅漢不會去理會他的生活,但是他要過八正道的生活。當今的寺院道場符合八正道的生活環境就很難看到,在寺廟里的種種事務根本不適合阿羅漢來作;寺廟里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有很多干擾修行的生活。為什么我這樣說?大多數人修到這個時候,他要的是遠離繁瑣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時間,所以要躲到一個比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寺廟里很難的,寺廟里只適合不懂修行的人一起共修。為什么?因為寺院安排的時間、那種生活、做事情,很難與你的修法相應,你不能安排符合你自己的功課。比方說,在早課前入了定,三小時后出定,你要被罵了。嘿,你這懶惰鬼,不來做早課啊,吃飯時間你不來吃啊。你修觀修到很投入的時候,有人來打杈了。所以,我說寺廟生活只適合大家一起共修的那種生活,可是修行的快慢是不共的,寺廟共修不適合個別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練你的心念,你要做無心道人,在寺廟里可以磨練。但是,你要完成阿羅漢果,在寺廟就很難。寺廟里很多事情令你無法完成阿羅漢果。比方說,寺廟里有抽簽,阿羅漢不可以做這種事情,他認為這是騙人的事情,不可以做。還有,寺廟里由出家人自己煮飯來吃,阿羅漢是不吃出家人煮的食物,阿羅漢只會應供,凡夫認為他是白吃的懶人。不可以講太多,講太多就成了講寺廟的壞話。

就是說寺廟已經習慣了那種生活方式,所以說你要完成阿羅漢果,寺廟生活是不適合的。但是,在南傳佛教的一些國家的寺廟,就適合,在大陸一些持戒的道場也比較適合。也就是說持戒的道場要過堂、行堂,出家人不可以行堂。出家人行堂就是犯戒。所以,很多因素使到阿羅漢要離開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羅漢果,你要過八正道生活,你只能獨居,只能住山。但住山還是有問題,阿羅漢不可以自己煮飯。山上誰供養你啊。住在城市,你去乞食就會被公安抓去,這要看你們的緣了。如果繼續修下去,還有一個階段要修。那個階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要達到,就是你會進入一種光明,這個光明很難分辨,怎么說很難分辨呢?因為有些人在初禪就看到光明了。初、二、三禪都有不同的光明,你在觀心念生滅的當時也可以看到光明。在這個經典有講到,你要證阿羅漢果,你就要入金剛喻定,在南傳佛教里面叫做入空定,就是要證空性。入空定的時候,會見到一種光明。他是怎么進入這個光明的呢?不允許以修定來進入,必須用修觀來進入,要以智慧觀心念來進入,不可以修四禪八定來進金剛喻定。進這個定的前面有一個現象,在入這個定之前,會有一種情況。我在這里不說。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去查一些人的死亡記錄。你就會明白了。就是說很多人死了又回來,他會跟你說他怎么經過死亡的經歷,你要入的那個定也跟死亡的經歷類似那樣的經歷。然后,會出現光明,在南傳佛教里面說就是你證了空定。如果,你們看過早期禪宗祖師講過的一些人怎么樣進入涅磐,你們可以去查。也會講到。換句話說,涅磐就是要懂怎么去死亡,其實入涅磐就是身體死時心不生也不死。也就是密宗里面講到的,死亡的階段里面,可以進入一個法性光明里面。你在當時可以證悟空性,但死時能修的人太少,很難的。如果你們繼續修下去的話,你們可以去體驗這種事情。

問:進入那種狀況出來的人會怎么樣?

師答:進入那種狀況的人出來以后,他會有一種感覺,這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好修。會有這種感覺。但是如果按照經典的說法,他出來以后覺得無修無證,就是所作已辦;他更應該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他沒有下一生。如果他以為沒得好修時就是所作已辦,這樣的道人還沒很清楚自己有沒有下一生,其實他還未完全解脫呢。

問:但一個人證了阿羅漢果,他還會不會退?

師答:根據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說法。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異部宗輪論》,里面記載了各派對于證果的不同的見解。這些不同的見解是在討論,證果會不會退呀,怎么樣才叫證果,大家有不同的說法。有的部派說初果不會退,說不會退的部派的理由是說初果是屬于慧,不屬于修道斷的煩惱。是屬于見道時斷的煩惱,智慧所斷的煩惱,一見之后就永遠見,不會退。但是有些人說初果也會退。阿羅漢會退的說法也有幾種,,其中有不少部派說阿羅漢會退,南傳佛教說不退,有些說有不同等次退的阿羅漢。有些部派說阿羅漢會退到初果為止,因為他們說初果絕對沒得退。但有些部派說阿羅漢會退到初果也沒有了。另外,有些部派還說,阿羅漢他退了,但是他死的時候還是阿羅漢;他們說阿羅漢退的是現法樂住;他因為病、因為種種因緣,定力退了,那些煩惱又生起來,但是他說阿羅漢絕對不要那些煩惱了,只是因為他的定力不夠,那煩惱浮現而已。各種說法都有。

問:初果還會輪回嗎?

師答:還要呀。至少七次呀。

問:他還會不會去做畜生呀?

師答:不會了。絕對不會了。

問:他還會遇到佛法嗎?

師答:根據初果的因緣,他一定會繼續修行,一定會遇到佛法。如果你害怕輪回,證了初果后發愿快點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什么品知道嗎?中品啊。下品是凡夫,中品是證果的人,上品是大菩薩。。

問:那羅漢呢?

師答:羅漢如果發心成為阿羅漢,稱為大阿羅漢,他還是要再來這個世間,是有的。但是有幾種說法。一種說大阿羅漢他再來這個世間,他是以神通化身來,不是以應化身來。但是中國人相信,阿羅漢還會繼續以應化身來。比如說濟公活佛就是這樣的,還再來投胎,又來渡眾生。繼續行他的菩薩道。

問:他還會迷嗎?

師答:他當然還會迷了。雖然有隔陰之迷,但他還會繼續去修行。一個人完成初果以后,甚至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他自己也會修行。因為業習的力量的推動,他會去修行。碰到外道,就修外道。

問:如果他已經證到了一種果位,他再來的時候,一定還會證到這個果位吧?他還會遇到佛法嗎?

師說:一定會遇到佛法的,證果就說明此人與佛有緣。

問:入定和中陰身看到光一樣嗎?

師說:在入定也有看到光,中陰身也可以看到光。但是不一樣的。大家看見的都是光,沒有辦法分辨。所以,你要分辨清楚的話,你就必須把四禪八定都修完。把所有的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弄清楚,你才能分別清楚。而且相同的定在不同時候會看到不同的光明。

問:如何修滅盡定?

師說:你們達到無心過后,你們可以進一步修五、六、七、八的定。看你的能力,如果你有很好的能力,你可以修五、六、七、八,最后你可以進入滅盡定。能進入滅盡定肯定至少是三果。一個人他進入滅盡定的時候,會有一種現象--他的頭會低下來。你們在觀心念,觀到無心的時候,有時頭也會低下來。因為他高度無心的時候,心就不會控制他的身體,頸項失去控制了,頭就會掉下來。所以,有時候遇到入無心定的道人,當他的頭會低下來,你還以為他在打瞌睡。懂得的人一靠近就知道了,一個人進入滅盡定,他的周圍會產生很強的磁場,靠近他時就會有想入定的感覺。四禪八定都是有心定,入定、出定、在定都有心;滅盡定是無心定,無心定是入定、出定、在定都無心。你可以一開始上坐的時候,心想我現在要設法進入滅盡定,入到四禪八定以后,你再不可以有進入滅盡定這個念頭。因為是無心定,不可以象四禪八定那樣心想進就進。只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脫的圣人,到四禪八定以后自然地進入滅盡定。另外,滅盡定是無心定,他出來的時候也是無心出定。

(全部錄音完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精品鲁一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毛片无码专区|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九九| 曰韩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二三四区无产乱码1000集|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下载|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app|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79| 特黄特色的大片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亚洲成色av网站午夜影视|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片18|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野外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欧美大胆性生话|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成人综合图片|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四虎| 久久久久久无码av成人影院|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8x福利精品第一导航|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