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蘇中軍區是抗戰期間我軍距上海最近的軍區,也是我軍經濟狀況最好的軍區,誕生了我軍四個主力軍,是葉王陶部隊的搖籃。現將蘇中軍區的主力團隊簡要介紹如下: 一等主力團有兩個; (1)、1團 1團是新四軍1師1旅1團,其前身是34年9月由閩東紅軍地方武裝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37年11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游擊第2支隊,38年1月底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39年5月改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2路,同年10月編入新四軍挺進縱隊為第1團,40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1團,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1旅1團,同年4月改稱第1師第1旅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1團。該團是老紅軍團隊,野戰攻防能力超強,后發展為20軍58師172團,是20軍第一主力團。 (2)、7團 7團是新四軍1師3旅7團,其前身是27年底由方志敏領導的弋陽、橫峰起義的農民武裝組建的贛東北農民革命團,29年4月該團擴編為江西紅軍獨立第1團,30年6月擴編為紅軍獨立師,7月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33年1月改編為紅11軍,同年7月改編為紅7軍團,34年7月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同年10月與新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繼續北上抗日,35年2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38年1月與閩南紅3團、中央紅軍第24師第71團的部分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39年10月改編為蘇皖支隊,40年7月編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為第3縱隊第3團,40年11月在縱隊編成內改編為第7團, 41年1月25日隨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3旅第7團,42年10月20日獲“老虎團”光榮稱號,該團也是老紅軍團隊,在蘇中軍區以攻堅能力最強,后發展為23軍69師205團,是23軍第一主力團。 二等主力團有三個; (3)、52團 52團是新四軍1師18旅52團,其前身是40年11月6日由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第1、第5支隊合編的江南抗日救國軍第1縱隊,41年2月4日改稱新四軍第3支隊(新3支隊)第1縱隊,同月18日改編為新四軍第6師18旅52團,同年11月改稱新四軍第1師18旅52團,42年3月改稱第1師18旅兼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52團,該團是沙家浜團,號稱“江陰老虎”,后發展為20軍59師175團,是20軍主力團。 (4)、特3團 特3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其前身是以新四軍第1師第1旅第1團2營為基礎組建的泰州獨立團,1944年3月補入泰興、如西兩縣獨立團(內有主力地方化的4個紅軍連隊)各一部組建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特務團;12月,上升為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粟司令認為該團戰斗力在52團之上,后發展為29軍85師253團,是29軍第一主力團。 (5)、特4團 特4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4團。其前身是上海地方黨組建的崇明自衛總隊,40年10月改編為崇啟海常備旅同年11月改稱蘇北第4區游擊第3旅,41年2月編入新四軍第1師第3旅為第9團,同年7月中旬與南通獨立團合編為南通警衛團,44年2月下旬整編為蘇中軍區特務第4團。粟司令認為該團戰斗力在52團之上,后發展為23軍69師206團,是23軍主力團。 三等主力團有三個; (6)、特1團 特1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其前身是陳玉生起義部隊改編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獨立支隊,40年8月編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為7團,后調歸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保安司令部為警衛團,41年4月改稱行委會警衛團,42年7月與1師特務營等部隊合編為1師兼蘇中軍區教導團(由師特務營為第1營、保安隊兩個連及師政衛連遍為第2營、行委會警衛團為第3營),44年2月改稱1師兼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后發展為23軍67師201團,是23軍主力團。 (7)、特2團 特2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其前身是蘇中2分區特務營,44年2月以該營為基礎組建的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后發展為20軍58師173團,是20軍主力團。 (8)、特5團 特5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5團。其前身是是40年10月由新四軍和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陳泰運各派一個連組建的聯抗第1團,44年10月編入新四軍蘇中軍區為特務第5團。后發展為24軍72師214團,是24軍主力團。 |
|
來自: zhutou0076 > 《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