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十大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的最后歸宿和京劇的“四大坤旦”
譚鑫培(1847-1917),湖北武昌人,老生演員。他不僅奠定了京劇老生行的發展格局,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并由此而帶動了京劇多方面的發展,故有“伶界大王”之稱。 王瑤卿(1881-1954),江蘇靖江人,旦行演員。王瑤卿是京劇旦行發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善于融會糅合,有許多杰出的創造,因而王與譚鑫培被人們并稱為“梨園湯武”。王瑤卿培養出大批優秀的旦角藝術人才,“四大名旦”無一不出自他的門下。 梅蘭芳(1894-1961),江蘇泰州人,旦行演員。梅蘭芳是京劇史上迄今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人們通常以他的名字來代稱中國戲曲藝術的表演體系。他的藝術中正平和,韻味無窮。梅是中國古典戲曲終極意義上的人物,可謂“劇圣”。 楊小樓(1878-1938),安徽懷寧人,武生演員。楊小樓是京劇武生行的一代宗師,他對京劇武生藝術價值的探求,集中體現在他身體力行的“武戲文唱”中,講究人物的刻畫和形式的優美。楊的表演,無論唱念做打,都縱逸自如,如出天籟。 余叔巖(1890-1943),湖北羅田人,老生演員。余叔巖以師古為上,精益求精,把老生藝術向精致化、典雅化方向大大推進了一步。他所創立的“余派”,風格篤實平和,清新雅正,在知識界等高層人士中有廣泛知音。 周信芳(1895-1975),浙江慈溪人,老生演員。周信芳長期在上海從藝,使他成為海派京劇的杰出代表。在京劇史上,他尤以改革創新著稱。他的表演,節奏鮮明,情感豐富,貼近生活,感染力強。他所創立的麒派藝術,許多話劇、電影演員也從他那里汲取養分。 程硯秋(1904-1958),吉林長白人,旦行演員。程硯秋在京劇中乃一奇才,他以一副被視為“鬼音”的歌喉,創立了一個世所稱譽的“程腔”,風靡南北,影響深遠,至今不衰。程以聲腔藝術成就最高,其唱格調高絕,幽渺深邃,動人心魄。 馬連良(1901-1966),北京人,老生演員。馬連良是生行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馬派的風格,清麗雅致,又明快淺近,故能雅俗共賞。 裘盛戎(1915-1971),北京人,凈行演員。他是京劇花臉行中最為杰出的代表,花臉藝術發展到他那里,無論表演水平還是審美境界,都得到空前提高。裘廣泛汲取前輩藝人的滋養,又涵融自己的藝術見解,另辟蹊徑,贏得“十凈九裘”的殊榮。 蕭長華(1878-1967),客籍江蘇揚州,丑行演員。蕭長華的表演藝術雖屬小丑,但無論唱念做打,皆不溫不火,恰到好處,故格調高雅,清新脫俗。
四大名旦的最后歸宿
程硯秋:鞠躬盡瘁殉藝術
1958年新春伊始,文化部領導親自約程硯秋談話,把率中國藝術團到法國參加國際戲劇節的重任交給他。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戲劇藝術,程硯秋抓緊指導安排團員編排一些精彩劇目。這時,程硯秋時時感到身體倦乏。盡管他的心境極好,但晚間回家卻常情不自禁長長吁氣。當家人詢問他是否有病,他又堅決地搖頭否認。甚至已出現胸悶心慌、大汗淋漓的癥狀,他還不肯到醫院去診治。當他因病情突發昏倒被送進了北搶救時大家才知他早已患了嚴重的心臟病。病情稍穩定,田漢等人來看望他,他焦急地要求出院。他說:“劇團要出國,我有多少事要做呀,我的崗位不是在醫院!”經大家勸慰,他才稍稍安心。不料方隔幾天的3月9日,他的心臟病又因突發性梗塞加劇,僅幾分鐘便奪去了這位藝術大師的生命,年僅55歲。
梅蘭芳:夙愿未了身先去
1957年是十月革命40周年,中國組織了勞動者友好代表團參加盛大紀念活動,梅蘭芳也是團員之一。他到莫斯科后又引起了一番轟動,代表團應邀去大戲院觀摩歌劇,當東道主介紹來賓報到梅蘭芳名字時,劇場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有人呼喊起“梅蘭芳!梅蘭芳!”的名字。從1960年起,梅蘭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據唐人傳奇《柳毅傳》改編的《龍女牧羊》,他和劇作者先后認真交談了十余次,并對劇情到表演都作了仔細的研究和設計。但從這年入冬起,梅蘭芳就因長年勞累感到身體不適。來年六七月間,他終因難以撐持住進了醫院,經醫生診斷系突發性心臟病。8月8日,他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中國劇壇上的一顆巨星隕落了,這年他僅68歲。
尚小云:十年蒙難心力交瘁
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為編演革命現代京戲《秦嶺長虹》和改進戲校教育奔走。想不到6月1日林彪、康生等人炮制的那篇大動亂宣言書《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出臺,戲校就和全國一樣炸開了鍋。大字報鋪天蓋地,“打砸搶”隨處可見,尚小云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反動藝術權威”的帽子關押批斗。1973年,在周總理等關懷下,尚小云獲得了“解放”,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八年的折磨,他雄健的身體被摧殘了,先是全身傷病,繼之左眼失明??偹阏埣佾@準,他于1974年秋和夫人到北京求醫,擠住在女兒家里。1975年春天,他從北京返回西安。 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體不適,家人送他往醫院搶救,因系心臟病猝發,終于4月19日逝世。一代藝術大師就這樣悄悄地離世了。
荀慧生:孤單告別人世間
1966年初春荀慧生也在戲校大字報“榜上有名”,被呼之為“反動藝術權威”。但他還有一份自信,出身貧苦,從不與反動派交往,對毛主席、共產黨是發自肺腑的熱愛,故而不致于受到更大的沖擊。因此,他還很虔誠地準備檢查自己的藝術觀點。但這一年的8月23日上午,他被帶到北京孔廟的市京劇團接受批判,夜晚,他拖著傷殘的身子回到家中,家中已一片狼藉,第二天,他又被勒令去勞動改造,終于倒在了城外沙河的大路旁。 此后,荀慧生的心臟病嚴重發作了,但他不僅得不到治療,而且還被勒令寫“交代材料”。夜晚,他一個人孤凄地蜷縮在小黑屋里,家人都受牽連失去了自由,他還是苦苦地支撐著,相信黨和人民會對他作出公平評價。 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北京,終年68歲,當時身旁沒有一個親人在場。
京劇的“四大坤旦”
京劇自從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形成以后,女性的旦角角色,一直都由男演員擔任,大家習以為常,稱為“乾旦”。到了清末民初,風氣逐漸開放,各地都有很多女演員走上舞臺,人們便稱她們為“坤旦”。 自從大批的女演員進入京劇界以后,一時人才輩出,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女演員。于是,在1930年春,由天津《北洋畫報》發起,舉辦了“四大坤伶皇后”的選舉。經過了幾個月的緊張角逐,最后于6月21日公布了評選結果,依次為,胡碧蘭25534票、孟麗君21767票,雪艷琴20809票、章遏云19131票。后因胡碧蘭離開舞臺,又依次改為新艷秋(9650票)。選舉以后,大家就稱她們為“四大坤旦”。 在“四大坤旦”中,被認為應列為首席的是雪艷琴。 雪艷琴,原名黃詠霓,回族人。她在8歲時,到北京學戲,成名很早。是北京戲劇界早期女藝人中聲譽較高的一位,名聲直逼“四大名旦”。到1931年,北京盛行男女合演,她就開始自己組成戲班,與周瑞安、楊寶忠、郭仲衡等合作,演出《十三妹》《杏元和番》《天河配》等劇,風靡一時。 章遏云,也是一位優秀的女演員。她在名師李寶琴、榮蝶仙、李壽山、張彩林、江順仙、律佩芳等人的教導下,“文武昆亂”的功底,打得非常扎實。 新艷秋,原名王蘭芳,生于1910年。9歲學戲,15歲起登臺演出。因為她酷愛“程派”藝術,想拜程硯秋先生為師。但因程硯秋一直不愿意收納女弟子,新艷秋難以如愿,只能夠采取“偷”的方法,私下去戲院觀摩,記下臺詞唱腔與表演,學得惟妙惟肖,極受“程派”愛好者的歡迎。 胡碧蘭,主要以唱“梅派”劇目為主,曾在北京、天津一帶組班演出,也頗受歡迎。孟麗君則能生能旦,文武兼擅,功夫比較全面,也是一位優秀女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