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劉晏華也不例外,“我喜歡人性和與之相關的學科,能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解決人們心中的困惑,是我的心愿,也是興趣使然。”她說。
2003年起,劉晏華開啟了探究心理學的大門。“初入心理行業,我每月的工資只有500元。”劉晏華坦言。在上海這個高消費的都市中,這樣“微薄”的待遇確實不堪一擊。劉晏華也曾動搖過,畢竟她和她的家庭也要食人間煙火。一邊是現實,一邊是理想,劉晏華該如何抉擇?“我沒有放棄摯愛的心理學,因為當時只要一想到轉投他行,我就覺得心痛不已。”劉晏華絲毫不后悔。憑借著對心理學的熱愛,她咬咬牙,堅持從一名助理心理咨詢師做起。
一個優秀的心理工作者先要成為一名閱讀者。劉晏華說:“這門學科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一方面是從導師那不斷學習,另一方面是從眾多的書籍中汲取養分。”海量的、跨領域的閱讀最需要的便是時間的消耗和大量精力的投入。每天22時起,這是劉晏華與書籍的“對話”時間。她把書中所提到的種種論調與自己的臨床實踐相結合,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有時不經意間一抬頭,看到時鐘已不知不覺指向了凌晨2時。
經過多年的“厚積薄發”,劉晏華已是上海著名心理專家、國家心理咨詢師特級督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考特級授課老師,臨床咨詢時間高達萬小時以上,療愈率達到80%。同時,劉晏華也經常以心理專家的身份擔任各大電視媒體的節目嘉賓。
然而,劉晏華并不滿足自己今日的成功,在她的心中,有著更高層次的目標去實現。“很多人對心理咨詢的理解不夠到位,他們認為這與神經方面或大腦方面的某種疾病相關。”她說。為了“重塑”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和充分發揮心理學起到的作用,劉晏華在浦東新區婦聯提供的平臺上為市民提供義務心理咨詢服務。
對于新區婦聯聯合專業機構開通的幸福家庭熱線,劉晏華傾注了不少心血。一年365天中,除了5天的春節休息時間,每天上午10時至晚上9時,劉晏華和她的團隊,都會堅守在熱線旁,免費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健康電話咨詢服務。“一個居民的來電就會長達半個多小時,但如果心理咨詢能有效地幫助他們,花再多的時間我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