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衛華/文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后主劉禪成為歷史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人物。其實,真正的劉禪是大智若愚的高手。 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劉備之子。劉備去世后繼位成為蜀國皇帝。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充分信任,軍國大事全權委任于諸葛亮。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群雄割據、兵荒馬亂年頭,能執政這么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安穩穩地做皇帝歸功于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在公元234年死后,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對于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贊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贊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斷不會阿諛奉承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斷不會無端夸贊的。所以,劉禪絕不是人們想象中那么無能。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于事無巨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后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流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賢臣,遠小人”,而劉禪從大局出發,委曲求全。 諸葛亮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并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劉禪也沒有固執己見。盡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斗爭也就不可避免。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音調,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顧全大局。諸葛亮用人失誤,后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后主劉禪適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時,劉禪心急如焚,立刻派尚書仆射、平陽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并讓他向諸葛亮詢問此后的國家大計,同時日夜為諸葛亮祈福。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爵位。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有情有義,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全盤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于馬超,怎么會忽然叛亂?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系不好惹的禍。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鑒于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以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祎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后,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把握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這一系列舉措,是一位智商低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后,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霸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么說。之后,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于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對于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于三國時的洛陽。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后,決定開門投降。劉禪投降后,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財產,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對于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了表示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后像窺伺著眼前每一只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松。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松。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所以說,后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 后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吸取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于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后主并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民百姓眼里,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于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領導班子內部沒有互相傾軋,也沒有發生大的政治運動,政權比較穩固。在國家與人民去留之際,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政治面子,減少了人民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人們一直對后主劉禪的評價囿于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茍且偷安。“樂不思蜀”一個成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不要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霧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傳統觀念里,人們不愿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卻是霧里看花,糊里糊涂;假如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魏蜀吳三個企業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于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么能做到這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