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黨參18克,五爪龍50克,法夏10克,橘紅6克,竹茹10克,枳實6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山楂5克,甘草5克。 【功用】益氣除痰。 【主治】冠心病。癥見:胸悶隱痛,時嘔吐,心悸氣短,不耐作勞,納少,失眠,知淡暗,苔白膩而滑,脈弦細。 【方解】此方由溫膽湯化裁;去生姜加黨參、五爪龍、白術、山楂而組成。方中溫膽湯理氣和胃,化痰降濁;黨參補脾益氣以運中州;白術、茯苓利濕除痰,健脾寧心;白術合枳實,可調(diào)脾胃而消胸痞;茯苓配黨參則補脾氣,配半夏、橘紅則助化痰;山楂消食痰而通血脈,五抓龍(即五指毛桃),健脾化痰,行氣除濕,與黨參合用,可助其補益脾氣。據(jù)鄧老經(jīng)驗,五爪龍功似黃芪,但其性平和,氣味芳香,故常用之代黃芪。諸藥配伍,具有補氣健脾、除痰通瘀之功。 【點評】仲景《金匱要略》治胸痹心痛,強調(diào)通陽化痰,為后世從痰論治冠心病奠定了基礎。鄧鐵濤認為,通陽必用益氣,陽氣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補氣即可通陽。而治痰則必先理脾,即所謂“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理脾之涵義有二:一即補脾氣,健中州,以堵生痰之源,一即調(diào)脾氣,運樞機,以通津液之路。所以,鄧老在治療上主張益氣除痰,而在用方上常以溫膽湯加減化裁。益氣除痰方正是在益氣除痰這一治則基礎上,根據(jù)鄧老的用藥經(jīng)驗而擬定的。若兼血瘀加丹參、田七末(沖服);兼陰虛加麥冬、五味子;氣虛甚加北芪、黨參(重);痰濁盛加瓜蔞殼、薤白;胸疼甚加延胡索、田七末(沖服);失眠心悸加棗仁(炒),珍珠層粉(沖服);頭暈加天麻、鉤藤;血壓高加杜仲、懷牛膝、桑寄生、代赭石;血脂高加草決明、山楂(重用)。廣州中醫(yī)學院的方顯明在臨床實踐中用本方治療52例,顯效28例,好轉17例、無效7例,有效率達86.5%。其中休息狀態(tài)下心電圖提示有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者24例。顯效5例,改善6例,無改善12例,加重1例,有效率45.8%。 益氣聰明湯-《東垣試效方》卷五 【來源】《東垣試效方》卷五。 【組成】黃耆半兩,甘草半兩,芍藥1錢,黃柏1錢(酒制,銼,炒黃),人參半兩,升麻3錢,葛根3錢,蔓荊子1錢半。 【加減】如煩悶或有熱,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虛去之。 【功效】令目廣大,久服無內(nèi)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主治】飲食不節(jié),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nèi)障,耳鳴或多年目暗,視物不能。 【禁忌】忌煙火酸物。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臨臥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腫更妙。 「益氣」者,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者,為視聽靈敏,聰穎智慧之意。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癥獲愈,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 |
|
來自: gzywz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