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數(shù)學應用題首先要通過閱讀理解題意, 讀題是解應用題的第一步,正確理解題意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故而必須過好這關。要做到正確理解題意則要教會學生讀得懂、懂得讀應用題。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能力,使其養(yǎng)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其數(shù)學應用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1、讀名詞、術語和含義 應用題中的名詞,術語很多,涉及所敘述的事物的含義。如:其中、其余、計劃、實際、總產(chǎn)、畝產(chǎn)、相對……。反映數(shù)量關系或關系著計算方法的,如:“是幾倍、多幾倍、增加了、增加到、和、差、積、商……。”要結合題目進行初步分析,如“有3只黑兔,白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4倍,白兔有幾只?”在這道簡單應用題中,“白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4倍”這個條件是關鍵。通過理解里面的名詞、術語含義,學生清楚地知道這句話的含意是:把3只黑兔看作1份,白兔有這樣的4份。求3只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個3只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是:3×4=12(只)。從而使學生掌握“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再有,對一些名詞術語的含意也要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如:和、差、積、商的意義,提高、提高到、提高了、增加、減少、擴大、縮小等的意義。否則會在分析數(shù)量關系時造成錯誤。 詞語中隱藏的數(shù)據(jù)。如上旬、幾個月、幾月份、第幾季度、上半年、下半年…….則要求學生迅速的聯(lián)想到其表示的數(shù)據(jù)。如上旬就是10天。 2、反復讀 通過反復讀題中的文字,通過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理解應用題中數(shù)量關系,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教學時,可向學生提問:題中“已知條件”是什么?“未知條件”是什么?你讀懂了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怎樣了解?……而對于圖文和表格應用題,由于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較差,注意力極容易無意識地分散,缺乏耐心細致的觀察和思考,學生看圖文和表格獲取信息效果遠不如讀文字,這樣,只有通過教師的提示,由淺入深地教會學生反復觀察來獲得表層信息,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觀察,可加深學生對結構的印象和題意的理解。如教學時,可向學生提問:圖上畫了什么?蘋果(或其他東西)分為幾堆?此外圖上還畫了什么?我們要看?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重視學生的觀察訓練,效果會好得多。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題意和觀察圖文,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煉讀 所謂“提煉讀”就是把一些偏難、偏煩的題目中的主干提煉出來,一句話,想簡單了讀。如這樣一題:“學校準備發(fā)練習本,發(fā)給15個班,每班144本,全校還需要留40本作為備用。學校應買多少本練習本?”這是四年級上冊中安排在《筆算乘法》后的一道練習題。對于這道題目的分析,我們可以把它簡略讀成一道文字題:“15個144本還多40本,練習本有多少?”這樣讀了后減少了文字其他背景材料對學生思維的干擾,直奔主題,抓住主干。新課程在應用題教學上另一個明顯的變動是比如一道完整的應用題,它會用幾幅圖呈現(xiàn),可能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征,但對學生整體理解題目有負面作用,鮮艷的圖案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 4、做記號 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做記號,閱讀數(shù)學應用題時,學生在題目上勾勾畫畫、圈圈點點,如:“黃花有24朵,紫花有15朵,做的紅花比黃花多7朵,做了多少朵紅花?“要求學生用下劃線畫出條件部分,用括號括出問題部分。使學生既集中了注意力,又使學生很快的理解了題目的意思,理解了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 5、邊讀邊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題離不開思考。鼓勵學生在閱讀完任何一道例題后,不要馬上讓學生解答,而是讓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如,蘭蘭有五個蘋果,明明有八個平果,俊俊有三只蘋果,怎樣才能讓他們的蘋果差不多多呢?閱讀完題目后,學生有的問“這道題告訴我們哪些條件。”,有的問“問題是什么?”。問題提出后,再讓學生認真地讀書,主動地探索。在再次閱讀過程中,把所有的問題都一一解決,進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6、轉換數(shù)學語言 數(shù)學語言是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的三位一體。數(shù)學閱讀重在理解這三種不同語言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其與“內部語言”的轉化。如閱讀較復雜的分數(shù)應用題“某校參加數(shù)學競賽的男生人數(shù)比女生人數(shù)的4倍少8人,比女生人數(shù)的3倍多24人,這個學校參加數(shù)學競賽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時,讓學生摘錄條件或畫線段圖,這種動手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外顯的語言轉換,即“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問題”。 總之,應用題教學中,通過讀題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應用題的含義理解了,隱含或省略的條件找到了,學生的解題能力也就自然有了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