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天王府中十年夢
?。保福叮茨辏对拢比?,洪秀全抱病而死,終年50歲,這位天王在臨終時還下詔說,請大家放心,我馬上到天堂去,讓天父天兄派兵,保衛天京。其時,天京正在遭受湘軍猛攻,糧食短缺,兵員減少,城池危在旦夕。
?。吩拢谷?,湘軍通過地道炸塌城墻進入城內,大破太平軍,天京失陷。湘軍入城后大肆劫掠,然后縱火焚燒天王府及忠王府,天京城內火光沖天,延燒七晝夜,繁華的天京慘遭劫難。天朝興師動眾、廣集人財修建的壯麗宮殿毀于戰火,宮殿中的宮女、家具、寶器也被劫掠一空,劫后的宮殿、建筑“十者不存其一”,只留下二堂之前的穿廊、朝房、大殿和一些附屬建筑如吹鼓亭、牌坊以及花園等。
早春的“總統府”里,游客們只能靠著這依稀的建筑以及大量陳列的史料,憑吊我國歷史上這次規模最大、持續最久、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農民起義了。
太平軍攻陷南京
從1864年往前,時光倒退11年,即1853年,炸開城墻進入南京的部隊,是勢如破竹的太平軍,被殺得四散奔逃的是清朝軍隊,歷史的主角戲劇性地掉個過兒。
那是1853年的清晨,南京城頭大霧籠罩,太平軍趁機發動攻擊。轟隆一聲巨響過后,儀鳳門被炸開兩丈許的缺口,數百太平軍突入城內,其中的一支隊伍正遇上倉皇逃跑的兩江總督陸建瀛,陸總督命歸黃泉。太平軍的猛烈沖殺嚇跑了守衛西門和南門的清兵,下午,太平軍由聚寶門右側矮墻翻入城內,打開三座城門,放太平軍蜂擁而入。 20日,在東王楊秀清的指揮下,太平軍一鼓作氣攻下全城,全殲清軍,占領南京,取得了起義以來的最大勝利。
正當太平軍勝利東進的時候,天王洪秀全于3月29日進入南京,與眾將領討論建都事宜。大家認為,南京這個地方為“王氣所鐘”,“乃帝王之宅”,在此建都具有政治號召力;從經濟上看,這里屬江南富庶地區,廣有米糧,資源豐富,可在物質上得到保證;就軍事地理看,南京城墻高厚,地域廣闊,北有長江天險,四周群山環抱,地勢十分險要,進可南征北戰,守可阻止北敵南侵。一番查看之后,他們決定建都南京。建都之后,太平軍又踏上了北伐和西征的征程。
天王府瓊樓玉宇不勝寒
太平軍進入天京后,就廣為宣揚兩句話:“正是萬國來朝之候,大興土木之時?!碧焱醺慕ㄔO從進城后第二個月就開始了。王府是在原兩江總督署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建十里,四周有三丈高的黃墻環繞的宮殿群,宮墻外面一道深寬各兩丈的御溝,溝上有三孔石橋稱五龍橋供行人進出往來。過橋迎面第一道大門為天朝門,門外懸掛著十余丈的黃綢,上有天王御筆手書5尺大的朱字詔令:“大小眾臣工,到此止行蹤,有詔方準進,否則云中雪(‘云中雪’是太平軍形容‘殺頭’的隱語)”。
進了天朝門到第二道門即圣天門,門旁置兩面大鼓和兩座琉璃瓦的吹鼓亭,每天24小時鼓聲不斷,琴音裊裊,樂曲悠揚。過圣天門即進入宮殿區,迎面有一座牌坊,東西兩排數十間朝房,正面是天王坐朝的金龍殿。在大殿后面,是一條長長的穿堂,又有七八進,到末層第九進是一座三層大樓,頂層四面繞欄,欄內長窗,登樓可以眺望到數十里遠。這種重殿疊宇的建設,是按照洪秀全自己設計的九重天庭。王府內還建有東花園、西花園、后林苑,園中水池內有石舫,池畔又建有五層高樓,也可以登高遠眺。
天王府的第一期工程,半年即建成,可惜被突起的大火燒毀了一部分,于次年正月又開始了第二期工程。兩期工程所用的磚石木料都是從明故宮、廟宇、民房拆取搬來的,建筑工人主要是征用沒有隨軍的婦女、老人,工匠則是奉天王的詔命從安徽、湖北招募來的,且都是無償勞動。
直到天京重新被清軍奪回去,天王府的建設工程也沒有完工,太平天國的奢侈行徑為后來的兵敗埋下了隱患,留下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感嘆。
天朝諸王爭奢賽富
在大興土木的同時,天京諸王豪貴也上下爭奢賽富,競相大搞華麗排場。如輿馬定制,從基層管轄25人的“兩司馬”乘4人抬黑轎開始,層層加大。東王楊秀清每次出行要乘48人抬的大黃轎,夏日轎下設玻璃注水養金魚的水轎,每次出行時前后儀仗數里,像賽會般。而天王洪秀全從不出宮門,宮內有美女牽的金車,宮外常備64人抬龍鳳黃輿。為了適應豪華的鋪張,宮內專設典天輿一千人、典天馬一百人,還有典天鑼、典天樂……等等。奢侈至極。
太平軍從武漢到南京,繳獲戰利品及沒收天京工商業財物,驅趕居民男女分居后接收居民家中錢財不計其數,為了管理使用這些金銀財寶,天朝設立專管鑄印和制造金銀器皿的典金官;專管雕琢玉器的典玉局;專管制造冠帽的典角帽;專管制造靴鞋的典金靴等。如為天王制造24只金碗,金筷子,“筋長近尺,浴盆亦以金?!边B凈桶夜壺都以金造。
天朝各官在穿戴裝飾上更是追求華麗奢侈之風,互相爭奇斗艷,奢侈已極,一冠袍可抵中人之產。而天王洪秀全的金鈕扣和八斤重的金冠,更是無價之寶。除了供天王如此揮霍之外,還有參加爭吃爭穿爭排場的朝里朝外文武各級官員31萬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王親國戚和洪秀全起事時的功勛兄弟,此時都是些冗員閑差,坐享榮華,很快就把庫中掠奪來的金山銀海挖空吸干了。
洪秀全與軍師負責制
在太平天國展區,記者注意到,這里的歷史資料比較豐富,這些資料,很多是由清軍俘獲后送到北京,才得以流傳下來。這其中,各種文件、詔書、制度等更顯豐富。
原來,洪秀全進入天京后便避居深宮,很少出戶,也很少見臣下,每日撰寫各種文告、詔書,著意講求官規禮儀,語多不切實際的“天話”、“夢話”,一切朝政都由東王楊秀清把持,實行所謂的“軍師負責制”。軍師負責制是“天王為掛名國家之首,軍師為政府首腦,天王臨朝而不理政,國家權力由軍師行使”的政治體制。
太平天國的正式文告、檄文,都用左輔正軍師楊秀清、右弼正軍師蕭朝貴的名義發布,他們在文中自稱“本軍師”,代表國家詔告天下,而不用天王的名義頒布;太平天國處理國家政務都是楊秀清的“誥諭”行之,而沒有中國歷史上皇帝的“上諭”。當時蕭朝貴早已去世,許多文告雖由楊、蕭兩人署名,而實際上是楊秀清一人議決。
楊秀清的東殿設置六部尚書,每部12人,共72人,分掌一切國務。每天從東殿發出的誥諭川流不息,據史料記載,有時多達300多件,使清朝官員都感到驚奇。
天王雖不過問政事,但他畢竟是一國之君,許多大政方針還得有他“御批”方能執行。特別是天京事變后,洪秀全把軍師之權攬到自己手中,宣布“主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不過,他雖然獨攬大權,卻沒有楊秀清的才能,任人唯親、壓制功臣,致使國勢江河日下,直到洪仁 由香港回到天京,洪秀全才把軍師位置讓給他,不過洪仁 未能獨攬大權,因為洪秀全動輒干擾朝政、一意孤行,最后大綱紊亂,人心離散,太平天國最終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