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姜建國,男,出生于
1953年4月,山東省榮成人。全國首屆中醫傷寒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徐國仟、李克紹教授。現為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名中醫。研究方
向:《傷寒論》辨證思維研究。著有《傷寒思辯》、《傷寒析疑》、《傷寒釋難》三部學術專著。全國統編《傷寒論》七年制教材、精編教材主編。
厥陰病及其臨床問題
山東中醫藥大學 姜建國
我今天講一下厥陰病,題
目就是“厥陰病及其臨床問題”。厥陰病可以說是《傷寒論》中最大的疑難爭論問題。為什么這樣說呢?是因為《傷寒論》的疑難爭論問題非常多,但大多數都以某
一條、某一方為單位來爭論的。而厥陰病是作為六經病之一,整個這一經病,究竟什么是厥陰病是一個爭論問題,也是一個疑難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說它是
《傷寒論》最大的疑難爭論問題。
我可以給大家舉幾個例
子。一個例子是民國醫家陸淵雷,這個人很有學問。他研究《傷寒論》研究了一輩子。對張仲景的學術思想研究很有造詣。但研究到厥陰病篇,他給它下了個定義,
他說:“傷寒厥陰竟是千古疑案”。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歷代傷寒注家都沒有搞清楚。而且他認為厥陰病篇的條文雜亂無章,縷
不出一個頭緒來,因此他說這是“雜湊成篇“的。這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造詣的專家說的話。
我再舉個例子,咱們的全
國教材,舉五版的例子吧。五版《傷寒論》教材編寫得還是非常好的,大家所公認的一部水平比較高的教材。五版教材的編寫沒有按照原文的順序,是以方證歸類
的,基本上每一個病篇都以本證、兼證、變證、類似證這四個證作為編寫體例來編寫的。但前面的五經病包括三陽、太陰、少陰,都是按照上面的體例編寫的。到了
厥陰病整個體例變了,沒有本證了。上來就是上熱下寒證、下利證、嘔噦證、厥逆證……。換句話說,厥陰病篇56段
條文,這么多的方證,究竟哪一段是本證,教材不講了。為什么不講了?講不清楚。五版教材是全國著名的四位傷寒學者編寫的,他們四個人意見就不統一,最后干
脆厥陰病篇就不按照這個體例往下寫了。大家想一想,一本教材,又是一本國家級的教材,編寫體例前后都不一,這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但是卻無可奈何。所以我們
就知道厥陰病確實是個難點。
我再舉個例子,《新中
醫》是我們廣東的雜志。這是全國公認的水平較高的一本雜志。當時廣州中醫藥大學何志雄教授還健在,何老對《傷寒論》造詣也非常深,曾經在廣東《新中醫》雜
志舉行過兩次關于厥陰病的學術大討論,應該說這是前無古人的,在一本雜志,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厥陰病的討論。最后仍然是沒有定論。我舉這三個例子,大家就知
道,厥陰病確實是一個疑難爭論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爭論的焦點就是:究竟什么是厥陰病?厥陰病56段條文,只有4段條文帶“厥陰”這兩個字,明確講是厥陰病,其他52段
條文都不寫。我個人認為是我們分析問題的思維出了毛病。為什么這樣講呢?就是說大家研究厥陰病都把眼光盯在“厥陰病”三個字上。而沒有從更深層次思維的角
度來研究用什么東西來判斷厥陰病。比方說這些條文在這個地方排著,這個專家來了說,我看這條原文象厥陰病,那個專家來了說不對,我看那個象。另一個專家來
了,說這個象。這樣永遠也沒有結論,得永遠爭下去。我們應該解決什么問題呢?首先應該解決的是確立判斷厥陰病的標準。這個問題誰也沒有提出來。你如果是確
定哪一個條文,哪一個方證是厥陰病,首先得確立判斷厥陰病的標準,然后用這個標準來對號入座就行了。所以標準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把標準確立了,什么是厥陰
病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是這個工作呢,大家都不做。沒人想到,也沒人做。
一、厥陰病的幾個基本問題
1.厥陰的涵義
在講什么厥陰病之前,我們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就是什么是“厥陰”?這也是個前提。這個前提如果不解決,就無法確立判斷厥陰病的標準。所以我在講具體的厥陰病的方證之前,先講一下厥陰的概念,就是什么是厥陰?厥陰的概念牽扯4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陰氣最少的意
思。這是《內經》的理論。就是《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講的,說“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兩陰就是太陰和少陰。兩陰發展到了盡頭那就是厥陰。大家都
知道,六經的分類是按照《內經》中提出的“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按照這個理論來分類的。那么具體到三陰,太陰陰氣最多,少陰陰氣較少,厥
陰陰氣最少,這就是“兩陰交盡的意思”。這是第一個概念,所以厥陰陰氣最少。昨天晚上有幾個學員,他們問到這個問題,我還舉了例子。三陰病作個比較,太陰
病“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拉肚子也不渴。拉肚子大家都知道是水氣下泄,津液下泄,津液下泄也不渴。泄吧,有的是水,太陰氣化就主濕。到了少陰,張仲景說
“自利而渴者,屬少陰。”少陰就不行了,少陰也拉肚子,也下利,而且“下利清谷”,但是少陰要口渴,和太陰是不一樣的。少陰為什么要口渴呢?因為少陰陰氣
本少,再一拉肚子,津液一下泄,就會傷陰的,就要口渴。我們再看厥陰,厥陰提綱證“厥陰之為病,消渴……”,第一個癥就是“消渴”。什么意思呢?用前兩段
條文一對比,你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厥陰病就是不拉肚子也渴,而且是消渴,渴的程度非常嚴重。你把這三句話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內經》“兩陰交盡”的涵義。
所以厥陰又稱為“一陰”。你看太陰稱“三陰”,少陰稱“二陰”,厥陰稱“一陰”。這個一、二、三就是量的概念,就是多少的概念。就是《素問·至真要大論》
講的“氣有多少異用也。”和這個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厥陰第二個概念就是主“陰陽之樞”。這是《素問·陰陽類論》中講到的一句話“一陰至絕,作朔晦”。一陰就是厥陰。這句話是以月亮由量變到質變的盈虧變化來說明厥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兩陰交盡,陰盡生陽,有陰陽轉化的特點。在這里有一個圖(見圖1)。
朔,指陰歷每月最初一天的月亮,陰歷每月的第一天月亮要生出一個小月牙,生出一線光明。有亮了,有光了,光就是陽。因此,朔就是陽的意思。“晦”,指陰歷
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大家知道,陰歷每月最后一天,天上是有月亮的。但我們看不見,整個月體是無光的。一點光明也沒有。沒有光明就是陰,就是黑暗,就是
“晦”的意思。“作”,就是發生的意思。每個月陰歷的最后一天是陰,到了第二天就轉成陽,就生出一線光明。就發生這種由陰轉陽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由誰所
主的呢?厥陰。厥陰發展到頭兒,就會發生朔晦的變化,也就是由陰轉陽,陰盡生陽,陰陽轉化的變化。這種變化只有“樞機”才具有這種主持陰陽轉化的功能和特
點。這就是它的第二個概念,就是兩陰交盡,陰盡生陽,由陰轉陽,陰陽之樞。
圖1
第三個,厥陰具體到臟腑主要是兩個臟,一個是足厥陰肝,一個是手厥陰心包絡。這個問題一說大家就明白了,講厥陰不能空對空地講,最后還是要落實到人體的臟腑經絡上,否則厥陰這個概念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這個我就不多講了,一說大家都明白。
第四個概念就要看聯系
了。中醫要講整體觀念。厥陰和誰相表里呢?和少陽。和少陽一聯系,我們會發現,他們是有共性的,共性在哪呢?就是他們都主樞機。所不同的是少陽主表里之
樞,用張仲景自己的話說就是“半在里,半在外”。后世把它講成是半表半里。厥陰主陰陽之樞。因為表里相關的臟腑都主樞,因此在臨床上也有共性。有什么共性
呢?大家看,少陽主表里之樞,在臨床上有一個特征性的癥狀——“往來寒熱”,又叫“寒熱往來”。就是一會兒寒,一會兒熱。這是具有少陽病特點的癥狀。只有
少陽有,太陽和陽明不可能有,為什么呢?因為它們不主樞。少陽主樞機才會“往來”。我們再來看厥陰,厥陰不是也主樞嗎?厥陰主陰陽轉換之樞,因此它在臨床
上也有個“往來”。所不同的呢?它是厥陰病,表現為厥,就是手腳發涼。它是厥熱往來,我們又叫它“厥熱勝負”。就是一會兒手足涼,一會又發熱。我們就會看
出少陽、厥陰互為表里的這兩經在氣化上、在臨床上是有共性的。而我們用這種共性來解決臨床問題,從理論到臨床都是一致的。
舉例子來看,332條就是講厥熱往來證的條文。張仲景在講332條
厥熱往來的時候是怎樣判斷疾病預后的呢?就是“期之旦日夜半愈”。期之,就是可以預測;旦日,就是第二天;夜半,就是半夜。為什么半夜好呢?半夜就是子
時,子時就是陰盡生陽的時候,就是陰陽轉換的時候。所以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講“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要生少陽了,盡管是初生之陽,只是
小陽、嫩陽,陽氣較少,但陽氣已經生出來了。半夜是少陽發生的時間,少陽是厥陰陰盡之后生出來的。半夜子時是厥陰和少陽,由陰轉陽,由里出表的轉換。正因
為這樣,所以張仲景在332條
有了這句話“期之旦日夜半愈”。就是可以預測應當在第二天半夜,陰盡生陽,由陰出陽的時候能好。“有陽則生,無陽則死”,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推斷,臨
床上凡是在半夜子時發的病,從天人相應的角度來講,首先應當考慮厥陰和少陽的問題。有臨床報道:半夜發熱用小柴胡湯加減;還有半夜咳嗽,睡著睡著咳醒了,
我前兩天還看了這樣一個小女孩,也是用了小柴胡湯加減。本來睡的挺好,咳醒了一看表正是子時12點。用小柴胡湯樞轉厥陰和少陽。這有臨床報道;我學兄的一個病例,半夜饑餓。不管晚飯吃多少,半夜就會餓醒,醒了一看表,12點
前后。幾乎每天這樣。這是怪病,他跑了北京、上海好多地方,什么檢查都做了就是個慢性胃炎。用西藥效果也不好。他就認為自己得癌了。找了不少中醫效果也不
好。大家越說他沒病,他越害怕,形成一種逆反心里。大家說只是個胃炎沒事,他就說為什么吃什么藥都不管用,我肯定得癌癥了,越來越緊張,越緊張病就越加
重。最后,他就找我這位學兄。我這位學兄在縣中醫科干主任,他就參加過青島的四大經典學習班,用了1年系統地學過四大經典。所以他臨床的辨證思路就和別人不太一樣,他開始給他開了幾付藥也是錯誤的,吃了不管用,后來他就琢磨把辨證的重點放在子時發病上,半夜12點
前后就餓醒,不吃點飯就睡不著,哪怕吃上一口才能睡著。于是他給他診斷為厥陰病肝虛,用補肝湯。李東垣《藍室秘藏》的補肝湯,主要的藥物有黃芪、人參、茯
苓等,結果吃上補肝湯就不餓了。李克紹先生在世的時候說過,大夫看病就像開鎖一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關鍵是這把鑰匙能不能配好,你要配好了,不在藥物、
藥量的多少,咔的一下就打開了。這是李克紹先生幾十年臨床得出來的經驗,就是強調辨證論治的準確性。所以這個半夜饑餓的病例也是從厥陰陰盡生陽的角度來考
慮問題的。因此半夜子時得的病,不管什么病一定從厥陰和少陽來思考問題。要么用四逆散,要么用小柴胡湯。
這就是厥陰的基本概念,一共有四個內容:第一,陰氣最少;第二,主陰陽之樞;第三,主肝與心包絡;第四,與少陽相表里。把厥陰的概念搞明白了,下面我們就來確立判斷厥陰病的標準。
2.判斷厥陰病的標準
前面講了,大家爭來爭
去,就是思維出問題了。我們首先應當考慮的就是判斷厥陰病的標準是什么?判斷厥陰病的標準和判斷前面五經病的標準都一樣,我們前面判斷五經病,比如說陽明
病有兩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是主熱主燥,這反映了陽明氣化為病的特點。兩陽合明,謂之陽明。《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就是說少陽和太陽的陽氣合起來就是陽明的陽氣。陽明陽熱最盛,所以熱是陽明的第一大特點。承氣湯、白虎湯都是泄熱、清熱的方子。陽明氣化的第二大特點——
燥。陽明主胃腸,胃和脾同居中焦,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一燥一濕,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大家看承氣湯證,大便干
燥,要急下存陰。白虎湯到白虎加人參湯,“口燥渴,欲飲水數升”。都反映了陽明燥的特點。陽明病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病位在胃腸。陽明病最大的特點是大便秘結
腑氣不通。反映了陽明主受納、腐熟、傳導的特點,否則就不是陽明病。
現在再看判斷厥陰病的標準,和陽明病一樣。第一,反映厥陰病的氣化特點。那就是兩陰交盡,陰氣最少,陰盡陽生。第二,反映厥陰病的臟腑特點,就是肝與心包絡的病變。只要能反映肝或者心包絡的病理特點的我們就可以考慮厥陰病。否則就不是。
我們的分析思維分了三步:第一,確立標準;第二步,對號入座,把厥陰病篇56條
原文逐條對號入座,符合這兩個標準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判斷它是厥陰病,否則就不是;第三步,確立本證之后,我們會發現厥陰病可以分出本證、兼證、變證、類
似證,而且厥陰病是以本證和類似證作為重點的,兼證、變證的內容非常少。學習《傷寒論》是非常有趣的事。對比一下六經病篇,厥陰病是六經病的最后一篇,太
陽病是六經病的第一篇,可以發現太陽病是以本證和變證為主組成的。太陽病篇有五六十段條文講本證,有一百多條講的是變證,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壞病。太陽病
基本上是以本證和變證組成的。而厥陰病篇以本證和類似證組成的。通過分析發現厥陰病篇符合判斷標準的一共有五大本證(見圖2):第一,上熱下寒證,也就是厥陰提綱證326條;第二,厥熱往來證。這部分條文比較多,張仲景沒有處方,主要是判斷預后的;第三,厥陰厥逆證。就是手足發涼,也叫四逆。這里主要是當歸四逆湯證,351、352條講的是寒厥。339條
講的是熱厥。也就是厥陰厥逆證既有寒厥也有熱厥。第四,厥陰下利證,也就是著名的白頭翁湯證。第五,厥陰寒嘔證,又稱嘔噦證。這就是著名的吳茱萸湯證。共
有五大本證。這五大本證都符合判斷標準。大家看,上熱下寒證和厥熱往來證反映的是兩陰交盡、陰盡生陽的厥陰病氣化特點。厥陰厥逆證、熱利證、寒嘔證反映的
是足厥陰肝病的臟腑病變的特點。這五大本證都符合判斷標準,我們就可以說,這些就是厥陰病本證。
圖2
3.厥陰病篇的組成特點
我們把本證樹立起來的,我剛才說了厥陰病是由本證和類似證組成的,大家再來看一下有哪些類似證?我們發現圍繞本證有四大類似證(見圖3),
類似證有很多,尤其是厥逆證,有熱厥的白虎湯證、寒厥的四逆湯證、蛔厥的烏梅丸證、痰厥的瓜蒂散證、水厥的茯苓甘草湯證。圍繞厥陰提綱上熱下寒證的有干姜
黃芩黃連人參湯證、麻黃升麻湯證。需注意的是類似證不屬于厥陰病本證,放在厥陰病篇寫的目的只有一個——類證以鑒別。西醫有一個《癥狀鑒別診斷學》,我們
中醫不這樣說,我們叫類似證辨證,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張仲景的另一本書《金匱要略》最主要的辨證方法就是類似證鑒別。大家看《金匱要略》,張仲景把臨床表
現相似的證侯放在一個病篇寫,根本不是一個病,放在一起寫的目的就是類證以鑒別。《傷寒論》中張仲景也用了這種辨證方法,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和麻黃升麻
湯證根本就不是厥陰病,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是胃熱脾寒證。胃是陽明,脾是太陰,和厥陰沒關系。如果把這個證列入厥陰病本證中,純屬張冠李戴是不對的。麻
黃升麻湯證是肺熱脾寒,肺是手太陰,脾是足太陰,這是太陰病與厥陰無關。所以也不能放在厥陰病本證中,放進去也不合適。怎么也講不到肝、心包絡上,所以不
合適。厥陰病篇這么多厥逆證都是為與當歸四逆湯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證類證鑒別的。也就是說這些證都有厥但不是厥陰病。白虎湯主治陽明病,四逆湯主
治少陰病,烏梅丸主治蛔蟲病,瓜蒂散主治痰厥,茯苓甘草湯主治水厥。與厥陰病沒關系。下利證,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主治少陰寒化證,小承氣湯證的熱結旁流屬
陽明病,這都不是厥陰病的下利,只有白頭翁湯證的下利才是厥陰病。嘔逆證,通脈四逆湯主治少陰病,381的邪壅噦證,一虛一實,都是嘔噦證,都是陽明和少陰的病,不是厥陰病。這四大部分類似證占了厥陰病篇很大篇幅,所以我講厥陰病篇是由本證和類似證組成的就是這個意思。
圖3
下面我要問一個問題:本證是五大本證,類似證是四大類似證,為什么?你會發現厥熱往來證沒有類似證,為什么?
學員回答:因為姜教授剛才講了,厥陰是陰陽之樞,其他病證不具有這個特點。厥熱往來證反映了厥陰氣化為病的特點,其他病癥無論如何相似,因為不主樞,它不會出現這一病癥。
非常正確。少陽病101條
講“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大家都圍繞著“一證”爭啊爭,但只有一個癥大家都不爭,就是“往來寒熱”。見到往來寒熱就是最典型的“但見一證便是”,用
小柴胡湯就行啊。因為只有少陽病才會見到寒熱往來。太陽病和陽明病不可能有。那還不“但見一證便是”嗎?同樣的道理,只有厥陰病才具有厥熱往來證的臨床特
點,太陰、少陰不可能有,因為它不主樞。既然這樣還用類比鑒別嗎?因此有五大本證卻有四大類似證。
這是我要講的關于厥陰病
的前半部分,在這一部分主要明白這么幾個問題:第一,厥陰病是《傷寒論》最大的疑難爭論問題,歷代醫家圍繞厥陰病做了很多研究,但最后仍然沒有定論;第
二,問題出在分析思維上。不應該只把眼光盯在“厥陰病”三個字上,我們首先應當確立判斷厥陰病的標準;第三,這個標準和前面五經一樣,確立了標準之后,把
條文對號入座就行了。通過對號入座我們會發現,厥陰病篇是非常有條理的,一點也不亂。主要由本證和類似證組成。下面主要講一下有方證的四個本證,時間關系
沒法全面展開講。
二、厥陰本證分析及臨床運用
1.厥陰厥逆證
第一個證,厥陰厥逆證。也就是著名的當歸四逆湯證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證。條文是351、352。雖然是兩條實際上可以當一條來看,因為在語氣上、內容上都是連貫的。“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351)“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352) 為
什么說這是厥陰病本證呢?第一,如果脈“細”改成“脈微欲絕”,應該用通脈四逆湯,那就是典型的少陰病。這里張仲景不講脈微欲絕,而講脈細欲絕,“細”主
血虛,提示這個手足發涼,手足厥寒,又叫厥逆,與血分有關。這是給我們提示的第一個辨證思維的著眼點——與血分有關;第二,方名。四逆湯這個很好理解,它
主治手足厥冷,如果不主治手足厥冷它不會叫這個名字。四逆湯、四逆散都是以主治證來命名的。但它前面有兩個字——當歸。這兩個字和脈細聯系起來看,當歸是
血分藥,就提示了這個手足厥寒與血分有關,不僅陽虛,血也不足。第三,“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特別是吳茱萸大辛大熱,這個藥不
入少陰,它歸厥陰經、陽明經。因此吳茱萸湯第一可以治療陽明中寒證,“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第二治療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
湯主之。”只要一用吳茱萸我們就知道了,要么是陽明有寒,要么是厥陰有寒。所以大家看,脈細、當歸加上吳茱萸,這就是我們的辨證要點。使我們知道這個手足
厥寒與血分有關,而肝為血臟,吳茱萸歸肝經,我們就可以把當歸四逆湯證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證歸屬于厥陰病本證。因為它符合那兩大判斷厥陰病的標準。
當歸四逆湯方證解釋就不
多說了,注意這是經脈寒證,“內有久寒”這才是病臟腑。這個“久”字很重要,提示體質性的問題,有臟腑的陳寒痼冷,因此要加吳茱萸、生姜來溫臟,不能只溫
經。大家看:當歸、芍藥、通草補血活血是一個組成部分;桂枝、細辛,驅寒通絡。沒有用附子、干姜,少陰寒化證用附子、干姜;大棗、甘草補益氣血。合起來有
三大功能:溫陽;養血;通絡。這就是當歸四逆湯這張方子的功效。若其內有久寒,也就是有肝臟的陳寒痼冷,加吳茱萸、生姜來溫臟,體現了“經臟同治”。當歸
四逆湯是溫經的方子,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是經臟同治的方子。當歸四逆湯是《方劑學》上溫通經絡的第一方。
下面舉兩個病例:第一個
病例王新陸校長在《百家講壇》講“解讀中醫”的時候運用過,是我的一個病例。這是一個怪病,就是頻繁地關節脫位。你好說了,脫臼還算怪病嗎?小孩子腕、
肘、肩關節發育不健全,一用外力就會脫位,外科用手法復位就行,這算什么怪病呢?這個病人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20多
歲的青年女孩子。感冒發熱服了阿司匹林之類的解熱鎮痛藥,汗出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說被子、褥子都濕透了。這以后不發熱了,上午起床,手一按,左手腕關節脫
臼了。她家門口就有個部隊醫院,就自己到醫院,外科給她手法復位,就回去了。回去后,睡午覺醒后,一翻身左側髖關節脫位,大家知道髖關節有大量筋脈肌肉包
裹著,輕易不會脫位。脫位后疼痛劇烈,家人抬到了部隊醫院。髖關節脫位不容易復位,費了好大勁給她復上去了。從這以后,三天之內連續性地腕關節、髖關節脫
位,跑了好多淄博市的大醫院,要求服藥治療。西醫大夫只能在脫位后復位,沒有根治的方法,于是改來中醫院治療。淄博市中醫院是山東中醫藥大學的第四附屬醫
院,我當時正在那里帶79級
學生實習。他愛人把她背到二樓內科門診。診脈時發現病人手很涼,連手腕部都很涼。病人述從小就好凍手凍腳凍耳朵。這是“內有久寒”,體質上有陽氣不足。根
據手涼、脈細這兩條,當時就想到用當歸四逆湯,因為病人從小就好凍手凍腳凍耳朵,說明臟腑有陳寒痼冷。所以選用了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沒有加減,因為
碰到這么個怪病,想試試這張方子,就原方上就行,三付。并囑服完后,不管好了沒有都要再回來。3天后在愛人陪同下自己走上樓梯。述服第一付藥后還有一次脫位,第二付藥后沒在脫位,現連續兩天沒脫位,敢下地走了。我當時也非常高興,效果這么好,再吃3付鞏固鞏固就可以了,又吃了3付。大約1個月以后病人又感冒了,不敢吃西藥找我開中藥,說吃了6付藥后再沒脫位。
這個病例雖然是一個怪
病,但我是按照咱們中醫正常的辨證思路來辨證的。辨證思路一點也不怪,就是整體觀辨證論治。雖然從古至今沒有一張方子專用于治療關節脫位,但是作為一名中
醫我們有整體觀念,有辨證論治,有八綱辨證,有六經辨證,就應該能開出方子來。這個病人治好了當時在醫院很轟動,晚上在醫院給學生、大夫講座,有一個醫院
的大夫還問我“姜老師您能給講一下嗎,當歸四逆湯治療關節脫位具體是什么道理?”當時沒答上來,后來琢磨過來了,大家想一下是什么東西維系著關節呢?是筋
脈和肌肉。在沒有外力作用下頻繁脫位,這就說明她左側腕關節、髖關節維系關節的筋脈和肌肉有毛病了,缺乏陽氣的溫通和陰血的滋養。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
湯正是一張養血通絡、溫陽祛寒的好方,所以把筋脈和肌肉修復好了就不脫位了。
再舉一個當歸四逆湯的病
例。是我的一個朋友,結婚好幾年沒懷孕。開始我給他推薦了我們大學一位專治不孕癥的專家。他夫人子宮發育不良,專家開的方子基本上是按照腎虛辨證治療的。
吃了一年多的藥也沒懷上孕。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帶朋友找我看病,我給他朋友處了張方子,效果不錯。他兩口子就要求我給他們看。他夫人常年手腳發涼,夏
天不敢吹空調,家里電扇要沖著墻吹,不敢直沖著他夫人吹。據脈細、手厥、痛經這三條,我給她診斷為血虛宮寒不孕。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加了30克紫石英,又加了點菟絲子、巴戟天等。吃了12付藥后,自覺手腳發涼的情況大為改善,后又吃了40多付藥,前后兩個月左右懷孕了。后向朋友解釋如果沒有前面不孕癥專家1年
多補腎藥的調理,不可能服這張方子兩個月就讓你懷孕。因為他夫人子宮發育不良,從中醫證侯來講也確屬腎虛,前面的中醫專家按照補腎的方法來治療沒有錯,只
是沒有用溫通改善一下子宮的溫度,就好像給機槍壓子彈一樣,子彈壓得滿滿的,我開的方子就是起到了扣扳機的作用,沒有前面補腎的基礎不可能這么快就能懷
孕。在這里我們要反思一下,從辨證思維的角度來看“專治不孕而不孕,不治不孕而孕之。”提示中醫臨床辨治要善于變通。
我們現在臨床上之所以出
不了大師級的中醫,之所以臨床處理不好疑難重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辨證思維出了問題。辨證思維太僵化了。這個不怨大家,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整個中醫教
育體制,包括教材都是培養中工的不是培養上工的。所以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不可能出現大師級的臨床專家。(掌聲)大家別鼓掌,你們一鼓掌我的臉就發紅了。我
也是大學教師,培養不出好中醫來我本身也有責任。比如《中醫內科學》,這是中醫臨床學科的代表學科,《中醫內科學》整個的知識體系都是講常,而不講變。我
們常常講要“知常達變”,只講常不講變把我們的辨證思維都給局限死了。《中醫內科學》不管是分40幾個病,還是50幾
個病。都是內科常見疾病的常見病型、常見病因、常見病機、常見主癥、常用治法、常用方藥,包括加減也是常用加減。全是常,講變法的內容太少了。在這種教學
體系和知識結構的框架下,很難學好靈活的辨證思維。李克紹先生在世的時候常說“活潑潑的《傷寒論》”。在他眼里《傷寒論》每一段條文、每一首方子,甚至每
一個字,就像七八歲的孩子一樣在他眼前跳,而不是死板的、僵化的。我們現在一定要把中醫講成僵化性的,講成規范性的,就存在問題了。所以大家大學畢業后一
定要再讀經典,再大量的臨床。
怎樣才能成為中醫大家
呢?我們的老專家說有兩大條件:第一,熟讀經典;第二,大量臨床。我認為要成為大師級的名醫應該具有三給條件:第一個條件,要有深厚的基礎理論。光四大經
典也不行,歷代醫家的著名醫書都得要看。唐代孫思邈的書、金元四大家的書、明代張景岳的書,清代醫家的著作尤其是《醫宗金鑒》,這些書如果不看,你成不了
名醫。所以想成為名醫很難,不下功夫是不可能的;第二,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因為中醫學是一個臨床醫學,帶有經驗醫學的性質;第三,我認為還有一條最重
要,就是要有靈活的辨證思維。我們現在所有的問題,包括《傷寒論》的疑難爭論問題都出現在我們的思維出了毛病。我們現在的醫學院校培養的是“醫匠”而不是
“醫家”,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全都是填鴨式的教學,有些地方確實需要反思,中醫教育更要反思。
全世界所有大學的校訓
中,我認為最好的一句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讓自由之風永遠吹”。所謂自由之風就是思想的解放,我們現在的學生就缺這個。我的老師李克紹教授有句名言“學
《傷寒論》不要迷信注家,不要迷信權威,不要迷信老師,不要迷信教材,甚至不要迷信張仲景。”李老的意思不是要我們懷疑一切,而是要我們學會懷疑。只有學
會懷疑你才能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你才能分析問題,繼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解決問題學術才能創新,你才能進步,這是一連串兒的。靈活思維對我們學習中
醫非常重要,在臨床上思維靈活非常重要,要不然在臨床上病治好了不知道怎么好的,病治壞了也不知道怎么壞的,那麻煩就大了。
稍微說點題外話,國家中
醫管理局搞了一個“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訓項目”,從全國主任醫師一級的臨床人才中選拔了二百多名,通過四大經典考試進行選拔,然后進行四大經典培訓。
在北京通州舉行了《傷寒論》的培訓,那個培訓我去講的是半夏瀉心湯。講座開始之前我就講“我給大家講大家最熟知的,也是臨床最常用的一首經方——半夏瀉心
湯”。我在開講之前就事先聲明我的講法和全國教材不一樣。講完后大家遞了很多條子上來,有一張條子說“你今天講的半夏瀉心湯和全國教材講的不一樣,我們是
聽你的,還是聽全國教材的?”我看了這個條子有點生氣,并不是因為這個問題帶有一點挑釁性,這在學術交流中很正常不算什么。如果是本科生,哪怕是研究生提
出這樣的問題我也不生氣,但在座的都是教授一級的,而且是教授中通過考試選拔的佼佼者,竟然提這種小兒科的,說的嚴重點兒有些愚蠢的問題。真是讓人遺憾。
當時我就說“你聽我的干什么?話又說回來了,你聽全國教材的干什么?你應該聽你自己的。”就像剛才講到的,為什么要迷信全國教材。我也主編過全國教材。別
說是全國教材,全世界教材也在內,只要教材都是人編的,人犯錯誤教材能不犯錯誤嗎?從這個問題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學中醫的方法很成問題啊。包括今天我講的
肯定有胡說八道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別迷信。
2.厥陰下利證
下面講第二個證侯——厥陰病下利證。兩段條文中371條是重點,373條補充了辨證。“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371)
“熱利”后世醫家公認這是指是“膿血痢”。就是說病在血分。第二個癥是里急后重,提示病在肝經。涼血熱止血痢。肝經濕熱下注大腸而成膿血痢,肝失疏泄,氣
機郁滯故下重。包括少陰病篇的四逆散證也是厥陰肝病。那是肝郁氣滯所以泄利下重。肝為血臟,血熱壅郁滯損傷腸絡出現膿血,反映肝為血臟的特點。肝為血臟,
大家千萬別忘了這是厥陰肝最重要的生理病理特色。治肝病哪怕是肝的氣分病也別忘了血。大家想想看,從四逆散開始臨床上最常用的三張疏肝理氣的方子:張仲景
的四逆散是第一張方;宋代《和劑局方》的逍遙散是第二張方;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的柴胡疏肝散是第三張方。這三張臨床最常用的疏肝理氣的方子,四逆
散里用芍藥;逍遙散中用芍藥、當歸;柴胡疏肝散中用芍藥、川芎。從古至今,從張仲景開始就告訴你治厥陰不要忘血分。哪怕是治肝的氣分證也不要忘了血分。肝
為血臟,體陰而用陽,這是它的特點,這個證就反映了這個特點。
白頭翁湯一共四味苦寒
藥,兩味歸肝經,兩味不歸肝經,兩味治血分,兩味治氣分。白頭翁、秦皮苦寒藥歸肝經,涼血熱,止肝熱血痢,以白頭翁名方就提示了這張方的主癥就是厥陰肝
病。黃連、黃柏也是苦寒藥,清熱燥濕止痢,這是治氣分的。這兩味藥不入血分。白頭翁湯從它的主藥、方名就知道了它就是一張主治厥陰病的方子,這是毫無疑義
的。圍繞著白頭翁湯證的下利,厥陰病篇又列了10多段條文講了類似證: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主治的是寒利;小承氣湯主治的是熱結旁流……。但是真正屬于厥陰病的下利就是白頭翁湯證。
白頭翁湯很好用,但因為大家受思維的局限,恐怕在坐的很多醫生還沒用過白頭翁湯。其實只要明白白頭翁湯治療的是厥陰病,是涼血熱,解血分熱毒的一張方,臨床上你就會用白頭翁湯了。
舉例來看:一名中年婦
女,西醫診斷附件炎。少腹摸著有條索狀物,按之壓痛,這是第一個癥狀。第二個癥狀就是黃帶比較多而且異味很大。西醫診斷為附件炎。前面有兩個大夫開了兩張
方。第一個醫生用三妙散加減,用三妙散沒錯。黃帶多而且味大這不是濕熱下注嗎?第一個大夫想到三妙散應當說這個辨證思維基本上是對的,但是療效不好。第二
個大夫用的是《金匱要略》里的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在《金匱要略》里是治療妊娠癥病的。是活血化瘀利水的一張方子。第二個大夫用桂枝茯苓丸應該說比第一
個大夫用三妙散更接近于正確。第一個大夫只想到了濕熱下注,忽視了癥瘕積聚。少腹部摸著有條索狀物,我們中醫講這是癥瘕積聚,有瘀血。第二個大夫想到了,
用了桂枝茯苓丸,而且桂枝茯苓丸同時還有利水利濕的作用。這個方子比第一個大夫開得要好。但是也沒效。我是第三個大夫,我看前兩個大夫開得方子基本上是合
理的。病人的癥狀、體征、脈象沒有很特殊的地方,所以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后才把辨證的著眼點放在了舌質。病人舌質深紅,就憑舌質深紅判斷熱毒郁滯在厥陰血
分。附件炎是少腹的病變,厥陰肝經走少腹環繞陰器,少腹是厥陰肝經所主的部位,所以我診斷這是厥陰病,熱毒郁結在厥陰。用白頭翁湯加減,但白頭翁湯中缺少
活血化瘀散結的藥物,所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了五靈脂、元胡,共6味藥。服后效果明顯,3付藥后雖然仍有包塊,但疼痛明顯減輕,黃帶也減少。6付
藥就痊愈了。因為這個病是慢性附件炎,遇勞累、生氣、性生活多就經常發作,后來又做了水丸,“丸者緩也,湯者蕩也”。這個治療思想誰教的,張仲景啊。張仲
景在六經病篇之后又寫了兩個附篇,其中有一篇“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就是講的治未病,防止病后復發,這也是用了張仲景的思路。這個丸藥一做就吃一
個多月。
在這里想給大家提示的
是:白頭翁湯,張仲景在《傷寒論》用它治療拉肚子,膿血痢。我用它治療過附件炎。有的醫生用它治療過婦女的乳腺炎,還有的醫生用它治療過眼的結膜炎。雖然
這些病不一樣,部位也不一樣,但是異病同治的機理都一樣。就是肝經熱毒循經或者橫逆導致乳腺炎,或者上攻導致結膜炎,或者下注導致下痢、附件炎,但因機都
一樣。都是肝經熱毒郁結。才有了異病同治的基礎。這個病例用三妙散、桂枝茯苓丸差之毫厘,但臨床沒效,失之千里。所以我們中醫在臨床上辨證思維和臨床用藥
的準確性非常重要。
3.厥陰上熱下寒證
下面我再談一下厥陰病的提綱證,也就是厥陰上熱下寒證。326條
是厥陰提綱證。張仲景的六經病提綱證都非常簡單,提綱就是要提綱挈領,所以要簡約,要真正有綱的涵義。唯獨太陰病、厥陰病的提綱證寫得非常復雜,非常多。
這是萬不得已。因為太陰病的條文很少,他就把太陰病最典型的脾陽虛衰,寒濕內盛最典型的一個證放到提綱證寫了。厥陰病證候比較多,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個復
雜的證作為提綱證呢?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要讓你理解厥陰病的特點。326條既反映了厥陰氣化為病的特點,也反映了厥陰臟腑為病的特點。反映氣化為病特點的是消渴,我前面講了“兩陰交盡”。臟腑為病的特點是肝火犯胃,所以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厥陰病提綱證沒有主治方,后世醫家尤其是清代的柯韻伯主張用烏梅丸加減治療,后世醫家大都贊同此說,我也贊同。但是需要加減,后面還要談到。
再往后有338條,寫這一條的目的是為了和厥陰病的厥證類比鑒別的,就是和當歸四逆湯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類比鑒別的。但是蛔厥證張仲景出了個方子烏梅丸,所以既然我講326用烏梅丸治療,所以我把這段條文也拿過來了。而且講338條不要忽視“又主久利”這句話。在《傷寒論》上包括傷寒注家的觀點,烏梅丸能治3個病,蛔厥、久利、厥陰病上熱下寒證。為什么可以治療這三個病。下面我談一下。
先講一下“又主久利”這句話。338條
盡管張仲景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蛔厥,但我們讀這段條文的重點在“又主久利”這句話上。古代我們常用烏梅丸治蛔蟲,現代我們一般不用烏梅丸治蛔蟲了。我們用烏
梅丸治蛔蟲,一般是用來治療蛔蟲性腸梗阻或膽道蛔蟲癥反映寒熱錯雜的時候。真正治蛔蟲病我們基本上用的是西藥,這樣一來烏梅丸就處于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
境地。所以我們現在來讀這一條,“又主久利”這句話就非常重要了。這句話講了三個問題:第一,他開拓了烏梅丸臨床應用的思路。這句話本身就否定了烏梅丸是
專治蛔蟲病的方子。盡管《方劑學》在驅蟲劑里把烏梅丸放在了第一位,但張仲景本身就否定了;第二,“久”字意義非常大。凡是久病就是慢性病,反復發作性的
疾病,而這種病的病機沒有一個是單純的,都非常復雜,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而烏梅丸恰好是一張既扶正又祛邪,既溫陽又清熱的方子,正好適用于這種慢性反復
發作性疾病的治療。現在我們中醫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家先找西醫看效果不好,回過頭來找中醫的,經過西藥干擾的,病機復雜了。第二種是體
質性疾病,也就是慢性病,現在的三大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癥大多都是與體質有關的疾病。臨床上見到的單純的寒、熱、虛、實證少了,大部分都是慢
性病,具有張仲景所說的“久利”的特點。病復雜了,我們在臨床上的辨證思維也得要復雜。用簡單的思維去應對復雜性的疾病能行嗎?肯定不行,這是毫無疑義
的;第三,就是方中君藥烏梅。烏梅本身是酸的,量非常大。用的時候還要用苦酒也就是醋來浸泡一宿。在五味當中,酸是入肝經的,整個方劑又是寒熱并用,所以
柯韻伯主張用此方治療厥陰上熱下寒證,這是有根據的。
簡要分析一下烏梅丸。方中共有10味藥,原方中加米、蜜。分析方義時一般不講。這10味藥可以分成4個
部分。我們先分析一下它治療蛔厥的機理。蛔蟲有兩大特性:第一大特性,喜溫而惡寒,它平時寄生在腸道里,蛔蟲只要上竄到胃里去那肯定是脾腸有寒。胃中有火
它鉆到胃中才會被吐出來,所以臨床上見到吐蛔肯定就是上熱下寒;第二大特性,蛔蟲喜歡吃甘味的有營養的東西,它討厭苦、酸、辛三種味道。我們就用第一特點
來判斷蛔蟲病的病機,用第二個特點來處方用藥。大家看蛔蟲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方中烏梅、黃連黃芩、桂枝干姜蜀椒附子細辛分別針對蛔蟲的上述特
性。另外,黃芩黃連清上熱。辛溫藥用的非常多,因為蛔蟲病下寒是重點,所有的溫陽藥都用上了以溫下寒。清上熱溫下寒來調整體內的陰陽,使體內上下陰陽相互
和諧。清上熱溫下寒這是治本,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這是治標,標本兼治。既然出現厥就有氣血紊亂,用張仲景的話說就是“陰陽氣不相順接”。用當
歸、人參調補氣血。
再來看治久利。烏梅酸斂止利,凡是久利常有滑脫之象,控制不住。凡下利就容易傷陰,烏梅又能滋養陰血。凡是久利都有寒熱錯雜的情況,黃連、黃柏清熱燥濕止利,五味熱性藥溫陽散寒止利。人參、當歸調補氣血,長期拉肚子肯定正虛,可見治久利也可以用烏梅丸。
再來看治療厥陰病上熱下
寒。厥陰提綱證第一個癥就是消渴。兩陰交盡陰氣最少,因此用大量烏梅酸入肝經,滋補肝陰。黃柏、黃連清上熱。我在臨床用烏梅丸,經常將這兩味藥改為丹皮、
梔子。取后世丹梔逍遙散中的兩味藥,這兩味藥清肝熱效果要比黃連、黃柏好,尤其是丹皮還入血分,梔子歸肝經。如果上熱較重保留黃連。五味熱性藥溫下寒。需
要注意的是,厥陰提綱證上熱是重點,下寒不是重點。因此在臨床用的時候這五味藥要加減。一般附子、干姜、川椒我不用,只用桂枝、細辛溫通一下陽氣就可以
了。如果下利比較重,就用干姜。也就是要加大清熱藥,減少溫陽藥。仍用人參、當歸調補氣血。所以臨床上見到的厥陰病上熱下寒證完全可以用烏梅丸。只不過要
調整寒熱藥物的比例,大思路不要變。
下面舉例。這個病例說句
實在話,一開始我也走了彎路。這是我們學校實驗室的一位老主任,拼命三郎,工作起來不要命。冠心病非常嚴重,心絞痛經常發作。打吊瓶緩解后接著開始工作。
她偶爾也吃一些活血化瘀通路止痛的常用中成藥。但常吃常犯效果一直不好。她退休后,頻發心絞痛來找我,說不但心絞痛常犯而且感覺像第二個更年期來了。陣發
性的上半身燥熱出汗,膝蓋以下寒冷如冰。晚上用狗皮做成腿套套上去也白搭,下半夜就凍醒了。當時我跟她說你這個上邊熱下邊寒不是要命的病,你那個心絞痛是
要命的病。因此一開始我把辨證論治的重點放在心絞痛上,沒有重視上熱下寒,用了一張大家常用的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方子。吃了大約6付,
效果不明顯。不僅上熱下寒沒解決,心絞痛仍然犯。我感覺辨證思路有問題了。復診時我把辨治的重點放在了上熱下寒上。厥陰病上熱下寒證常見于老年人,青年人
很少見。這和白頭翁湯證、當歸四逆湯證不一樣。寒熱往來或上熱下寒再往下發展就是厥熱往來。厥熱往來常見于六七十歲的老人,一直厥下去回不來,就亡陰亡陽
死了。診斷為厥陰病了馬上就想到了烏梅丸。這時就根本不管她的心絞痛了。基本上是烏梅丸的原方,沒想到一共吃了十幾付藥,不僅上熱下寒明顯減輕,心絞痛也
有了明顯好轉。前后用烏梅丸加減的湯劑吃了兩個多月,也不上熱下寒了,也不心絞痛了,體力也改善了。
講這個病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治心心病不愈,活血絞痛不止,問題在哪兒?就是辨證思維出了問題,沒有別的。
第一,中醫診治冠心病,
不應只著眼于活血化瘀。陳可冀院士搞得活血化瘀法對臨床辨治冠心病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全國推廣開以后,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法。從西醫的角度講,冠狀動脈粥樣
硬化,血不流通。從中醫的角度上講“不通則痛”。從中醫到西醫都講得通。所以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在全國一下子就成了常規思維、慣性思維,然后發展成線性思
維。等到發展到線性思維,就離中醫越來越遠,離西醫越來越近,這就很成問題了。我們山東中醫藥大學有八大元老。其中周次清教授是山東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的
第一人。周老在世時我前后帶兩個患冠心病的朋友找他看病。第一個病人開的是六君子湯加減,第二個病人是女病人,開的是柴胡疏肝散加減。看完第二個病人我向
他請教,他講了一番道理讓我很受啟發,他說“我們現在的臨床大夫只要見到冠心病就千篇一律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不是說這個方法不好,而是說這種方法不可能適
宜所有的冠心病。你前面的那個病人我不記得了,既然開的是香砂六君子就說明他是中氣不足而導致心絞痛頻繁發作,你把中氣給他補上去脾胃調整好了,他的心絞
痛就會明顯減輕。剛領來的這個女病人,一生氣就犯病,這是肝氣郁結導致的,疏肝就行。治冠心病不要只盯著心。”周老的話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第二,厥陰亦屬心包絡,烏梅丸亦為治心病之方。我學生在門診上問我“老師,烏梅丸不是治療厥陰病嗎?那怎么還能治療冠心病呢?”我說厥陰不僅包括足厥陰肝,還包括手厥陰心包絡,烏梅丸當然能治療心臟病。
4.厥陰寒嘔證
最后我再談一個證,就是
吳茱萸湯證。吳茱萸湯在《傷寒論》有三見:第一條在陽明病篇。主治陽明病本證中的陽明中寒證。張仲景的意思是告訴你陽明病以熱證為主是事實,但在辨證思維
上不能僵化,要一分為二,告訴你陽明病還有寒證,這就是張仲景在陽明病篇設立一條吳茱萸湯證的原因,讓你全面的看待陽明病;第二條是在少陰病篇,是作為少
陰病的類似證出現的,是為了和四逆湯證相鑒別的,是類似證而不是少陰病。當然這個有爭論;第三條就是厥陰病篇的這段條文。“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
主之。”(378)是
作為厥陰病本證提出來的。大家一定要重視頭痛這個癥。前面兩條原文張仲景反復提到嘔吐、下利、手足厥冷,他不講頭痛。到了厥陰病篇他偏偏講頭痛,你就得琢
磨這是什么意思?張仲景為什么這么寫?把這個頭痛琢磨過來了你就知道這是厥陰病本證。因為陰經不走頭,但有一個例外。在陰經中只有厥陰經與督脈會于巔頂百
會。正因為這樣,所以厥陰病肝經寒氣循經上逆會有巔頂頭痛。除了“干嘔,吐涎沫”這個主癥之外又補充了一個頭痛。這段條文雖有沒有加上“厥陰病”三個字,
但確實是厥陰病本證。再加上方中吳茱萸是君藥,它本身就歸肝經。所以吳茱萸湯第一溫厥陰,第二溫陽明。它是陽明病寒證和厥陰病寒證的代表方。只是《方劑
學》把它放到溫中散寒劑中,所以大家都認為吳茱萸湯只治療中焦寒證。其實肝也在中焦。過去教材講肝在下焦,現在改過來了。我們中醫什么時候肝長下焦去了?
但我們大學教材就這樣寫啊,《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在五版之前全是這樣寫的,不信回去看,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教材。
吳茱萸湯方中:吳茱萸溫肝散寒,降濁止嘔;生姜溫散寒氣,和胃止嘔;人參、大棗補虛以強運化,寒濁無從內生,也就是補。溫降補是吳茱萸湯的三大功能,而降是它的特色。
舉個例子,還是一個誤治的例子。這是一名50多歲的婦女,患高血壓。這個病人是鐵桿中醫病號,不吃西藥,只信中醫。但是她血壓非常高,最高收縮壓到220mmHg,
血壓升上來以后眩暈,再嚴重嘔吐,很危險。她平時不吃藥,血壓上來了,不能走路了,開始找中醫吃中藥,吃上二三十付藥血壓降下來了,又不吃藥了。這多危
險。這個病人病歷很厚,前面用過的方子很多,換了很多大夫,吃的藥有幾十付。不是天麻鉤藤飲,就是鎮肝熄風湯,全都診斷為肝陽上亢。但我當時看這個病人渾
身上下沒有一點陽熱之象。舌質淡,舌苔白,手足冷,脈沉弱。但是前面的醫生就是給她診斷為肝陽上亢。不是診斷為肝陽上亢能給她開天麻鉤藤飲嗎?為什么臨床
上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就是因為把西醫的高血壓和我們中醫的肝陽上亢劃等號了。這個病號我記得很清楚,他女兒攙著她進的診室,坐下來后還問我“大夫你看出
來我走路不對勁了嗎?血壓一上到二百多,我就像孫悟空一樣騰云駕霧了。在家里就感覺飄啊飄的。”我用的是吳茱萸湯。這個病人吃了6付藥,血壓沒怎么降,但是頭不那么暈了。走路感覺腳底下踩實了。20多付藥血壓才降下去。后來我做了很多工作讓她吃西藥。我說“你別這樣,太危險了,很容易腦出血。”
本案例的辨證思維啟示:
高血壓不可等同于肝陽上亢。這就是中西醫結合帶來的弊病。中西醫結合我不反對。我的基本觀點是兩句話八個字。第一句話“立足中醫”這是立場問題,干什么得
吆喝什么,你干的是中醫。第二句話“為我所用”。也就是拿來主義。所有的東西包括西醫的東西都要拿過來發展中醫。我認為這個立場還是正確的。我們現在因為
中西醫結合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把我們的臨床辨證思維全給搞亂了。我給總結了“三亂”:第一,理論混亂;第二,臨床混亂;第三,科研混亂。
舉個例子:現在中醫院病
房病歷都是中西醫結合大病歷。西醫的一套,加上中醫的望聞問切,最后是中西醫診斷。一次到附屬醫院檢查病例,病號是淋巴細胞增多型白血病,屬血癌的一種。
我們的主治大夫也是臨床教師寫的病歷,下面主任給簽的字。我主要看中醫辨證這部分,這個病人按中醫辨證屬于濕熱。病歷上寫的病機分析是“濕熱內蘊故生淋巴
細胞”。當時我就把寫病歷的大夫叫了過來,“你給我說說看,濕熱內蘊怎么生的淋巴細胞?你身上的淋巴細胞都是濕熱內蘊生出來的嗎?這個病人多虧是濕熱內
蘊,他要是氣血兩虛,你也說氣血兩虛故生淋巴細胞?”所以說中西醫結合不僅帶來很多困惑,并且鬧出很多很多笑話。這個問題很嚴重。
我不反對中西醫結合,我
們可以把很多西醫的東西拿過來為我所用。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乙型肝炎目前我國有病毒攜帶者一個多億,有三千多萬肝炎患者。乙肝西醫很頭痛這個病,中醫也
很頭痛這個病,反復發作最難調理。乙肝對我們中醫來講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無證可辨。我們中醫是望聞問切司外而揣內。通過外面的癥狀體征推測內在的病機,
如果外面一點癥狀都沒有,這從中醫來說就是“平人”。陰平陽秘沒病。但我們大家知道乙型肝炎臨床癥狀極其輕微,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西醫根據生化檢
查、B超
這些現代診查手段明確診斷。那我們中醫怎么辦?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病人帶著化驗單來看病,說查體發現有乙肝。問一下飲食、大小便都正常,也沒有乏力,肝區
不疼,沒有不適,還能不給病人看嗎?怎么看?用傳統的辨證論治思維沒法看,病人沒有癥狀體征,但是你必須得看。我讓我的研究生做了一個課題,專門研究乙肝
無證可辨的問題。中醫如何切入?這是現代病給我們中醫提出來的新課題。要研究它。后來我的研究生總結出6個
診斷標準。其中一項就是西醫的生化檢查,那也是診斷標準之一。為什么不能拿過來?那不光是西醫的,那是現代物理學、現代化學等現代科技的東西,你西醫學可
以拿過來用,我們中醫為什么不能拿過來用呢?中西醫結合沒有錯,但是你的立場、思維不能錯。否則走到最后就成了以西代中,把中醫的好東西都丟掉了,變得不
倫不類、非牛非馬、邯鄲學步。這是非常遺憾的。
講座基本上結束了,最后
我還想說幾句話,問幾個問題,大家一起來思考:有人說西醫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中醫是辨證論治。我說,不對!中醫有時也“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中醫有
不辨證論治,你說對不對?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內經》講“司外揣內”。《中醫診斷學》也講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最主要的就是“司外揣內”。通過四
診收集癥狀體征推測內里的變化。我說,不全面!我們中醫還有“司內揣外”。你說對不對?第三個問題,《內經》講“虛則補之”。我說,不全面!我們中醫還有
“不虛而補”。你說對不對?不虛為什么要補?補什么?和《內經》的“虛則補之”是什么關系?學好《傷寒論》上面的三個問題就都解決了,張仲景都通過方證、
條文告訴你了。今天只把問題提出來,時間關系就不講了。
【答疑】
1.您怎么看待厥陰病篇“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與厥陰提綱證之間的關系?
答:對這段條文本身就有
爭論。爭論的焦點在陰陽氣的“陰陽”兩個字上。我認為最好的說法“陰陽氣”就是表里氣。這條講厥的病理,因為陽氣生于臟腑,發越于外。到達四末的距離最
遠,因此四肢是最容易發涼的。表里氣只要不順暢,里面的陽氣出不來就會表現手足發涼。因此在臨床上摸到病人手足發涼,千萬不要以為這肯定就是寒證。四逆散
證就提示了還有陽郁致厥。還有白虎湯主治的熱厥證,是陽熱內結陽不外達。它和326條的關系,可以看《張卿子傷寒論》。張卿子說厥陰病最主要的特點是“舌盡紅赤,手足厥冷”。舌盡紅赤,反映出兩陰交盡。手足厥逆反映出陰陽轉換,陽不外達。厥陰不但有寒厥證還有熱厥證。熱厥證得用四逆散,熱的明顯加丹皮、梔子清肝熱。
2.中醫認為肝腎同源,腎屬下焦,如肝屬中焦,如何自圓其說?
答:你把肝腎同源的概念
和臟腑部位這兩個問題混淆了。肝腎同源講了精血互化的關系。與這兩個臟腑的位置不是一回事。肝腎同源千萬別理解為肝腎長一塊了。我首先提出了“肝在中焦”
這個觀點。從李東垣開始錯,一直到現在錯了好幾百年。后來我發表論文指出這種說法說錯了。肝腎同源是講肝血與腎精之間的互化關系。如果因此認為肝位于下
焦,那心腎相交,都相交了不更粘一塊了?在李東垣以前這個問題沒有錯。《傷寒論》97條解釋小柴胡湯證癥候機理時講“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邪高,指病在肝膽,膽氣郁滯。痛下,指膽氣犯胃而致嘔吐。胃在中焦,膽氣郁滯而說“邪高”,明顯說明肝膽位于中焦。很多下焦病變從肝膽論治,這是由于肝經走少腹環繞陰器。這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體現。
3.根據《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大法,出現何證便用何方。厥陰病當出現陽明白虎湯證時便用白虎湯,出現少陰病四逆湯證是就用四逆湯。這樣理解行不行?
答:對這個問題我想談一
下個人觀點。我反對“有是證便用是方”的說法。我認為這是學習《傷寒論》低層次的東西,和日本人的古方派是一個觀點。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簡單明了,有時候在
臨床上效果非常突出,因為對上證了。而這種方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很容易拋棄張仲景的基本精神,即六經辨證的基本精神和辨證論治的精髓。把《傷寒論》看成是一
本驗方治病的書。《傷寒論》不就有112張方子嘛,難道臨床上只有112個病嗎?所以學《傷寒論》不能這樣。日本就走這個路子,所以1868年以后,日本中醫消亡了。一個原因是日本政府不支持,一個原因是它自己本身的發展有問題。日本的中醫研究斷代二百多年,現在又后起直追。
我昨天還提到我反對“振
興中醫”這個口號。可能我這么說很多人不愿意聽。誰喊“振興中醫”這個口號,說明他不懂中醫。中醫是生命科學,它和西醫一樣是生命科學的組成部分,屬于自
然科學的范疇。作為自然科學它的發生、發展、演變,甚至滅亡有其自身規律。你喊振興它就振興了?換句話說,你讓它滅亡它就滅亡了?所以有人說中醫是偽科
學,我連聽都不聽。上次開會有人讓我寫篇文章,我說沒必要。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文章,你和他辯論干什么?因為現在有很多病西醫解決不了要靠中醫。張功耀不是
反中醫嗎?我希望張功耀身體健康,而且我希望張功耀得了某種病西醫能給他治。如果他得了一種病,西醫治不了,只能用中醫來治。我想問他“是想科學的死去,
還是不科學的活著。”(掌聲,笑聲)千萬別慌張,別用搞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來干擾我們中醫。沉下心來學好中醫,知道中醫的精華是什么,知道中醫的不足在什
么地方。把它學深學透,臨床用好,能為老百姓解決問題,不是很好嘛。西醫喊過“振興西醫”嗎?人家沒有啊。難道西醫不需要振興嗎?西醫研究深入到基因水
平,很多問題仍然解決不了,它難道不需要振興嗎?很多問題是我們中醫自己不自信。所以我說中醫是科學的,而相當一部分搞中醫的腦子不科學,缺乏科學觀念。
(掌聲)
最后,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內,要用心讀傷寒,不要用嘴讀傷寒,大家共同努力,學好張仲景,用好《傷寒論》,為中醫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