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三峽大壩蓄水到135米;6月16日,三峽工程雙線五級船閘試通 航。從此長江作為“黃金水道”走進一個嶄新的時代,長江航運也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永久船閘試通航會對長江交通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交通部總工程師曹 右安。
記者:作為交通行業的專家,船閘實現試通航目標,您有何感想?
曹右安:三峽大壩蓄水到135米,雙線五級船閘即將試通航。首先我對廣大建設 者辛勤勞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賀。我這里指的建設者不僅包括直接參與建設、勘 察、設計、科研、施工和管理者,而且還包括與三峽建設密切相關的國土、環保、移 民等相關行業的同志。
我們交通部門也為三峽工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三峽工程礙斷航期,交通部門為 航行船舶維護通航秩序和航行安全,也為船閘試通航順利進行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這 些工作包括大壩上游航標的設置和遷移、航道的清淤和疏浚等等。
三峽工程永久船閘工程實現試通航,船閘將在135米水頭下運行,今后還要經歷 156米和175米水頭下的長期運行,以及水庫各種運行調試情況的考驗。因此, 必須對船閘建筑物、金屬結構和機械設備進行監測、維護和管理,以保證船閘能安 全、穩定、暢通地運行,從而確保長江“黃金水道”航行的暢通。
記者:三峽大壩蓄水到135米,永久船閘試通航將是長江航運史上一個劃時代的 里程碑。那么,通航將對整個長江交通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曹右安:眾所周知,三峽工程有三大效益:防洪、發電、航運。航運效益主要體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改善長江宜昌段到重慶段660公里航道的航行條件。長江 上的急流、險灘、淺灘將被江水淹沒,水流變得平穩,流態得到改善,使宜昌到重慶 的船舶運輸成本較目前的水平降低約35—37%;第二,在葛洲壩水利樞紐枯水期最 小下泄流量每秒3000立方米的基礎上,可再增加2000立方米每秒,有利于下 游航道的維護和船舶航行;第三,萬噸級船隊有半年左右時間可由重慶直達武漢?,F 在有一種說法,三峽永久船閘年通過能力可以達到5000萬噸,這是設計測算的結 果,是在選定的萬噸級設計代表船隊占70%至80%的條件下得出的。我認為,從 維護長江航行資源和適應長江航運發展的角度出發,三峽水利樞紐必須堅持較充分的 通過能力,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記者:船閘通航必將對東西部發展尤其是長江流域的發展起推動作用,您能通過有 關的數據說明這個問題嗎?
曹右安:我個人認為,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以及西部大開發和三峽 庫區經濟的飛躍發展,長江航運量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今年以來,長江干線運量增 長較快。去年葛洲壩通過量達到創紀錄的1800萬噸,這個數字是在最后兩個月三 峽導流明渠截流的情況下創造的,否則可能還會更高。據預測,2010年和202 0年,通過三峽和葛洲壩的貨運量將分別達到約3000萬噸和4500至5000 萬噸。此外,長江作為西部地區通往中、東部地區的運輸大通道作用日益顯著,運輸 的貨種也發生明顯的變化,特別是集裝箱運輸和滾裝運輸方面有較大發展,相應的運 輸船型也將發生巨大變化,集裝箱船舶等新型機動船舶會有較快的發展。以重慶港為 例,1997年集裝箱運輸剛剛起步,吞吐量僅4000箱,而今年有望突破10萬 箱。
記者:有人認為,船閘通航后,會延長船行時間,泥沙淤積還會給港口帶來不便, 您怎么看待這些問題?
曹右安:首先,三峽大壩建成以后,形成上下游的水位差,必須建設通航建筑物, 船舶到達壩前有可能等待過閘,過一次閘需要的時間較長。為此,必須要做好船閘的 運行調度管理,使船舶盡快地安全有序地通過;另外,在三峽水庫的運行調度中,要 妥善處理防洪調度、電力調峰和航行安全條件的關系;此外,三峽水庫泥沙淤積特別 是水庫回水變動段(到重慶附近),泥沙淤積對港口、港池和港口航運的影響還有待 于深入研究和論證,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決。本報記者 彭業華
|